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人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

“人咬得菜根, 則百事可做”, 《菜根譚》, 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以精煉雋秀、雅俗共賞的文字, 道出了修身養性, 為人處世的人生寶訓,

如和風細雨滌蕩心靈。

閑餘時間, 沏一杯清茶, 細味《菜根譚》, 菜根會越來越香, 心智會越來越明。

一、為人低調, 方能看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地低成海, 人低成王。

——《菜根譚》

一個“低”字, 卻演繹出了深厚的境界, 風範, 哲學。

李嘉誠曾給自己的兒子開出了一條訓詞:“樹大招風, 低調做人。 ”古往今來多少成功者, 都是從中領悟處世之道。

三國時諸葛亮對蜀國居功至偉, 劉備本想以皇位想讓, 但諸葛亮謹守屬臣本分, 低調做人, 而正是他的功成不居, 讓後人敬佩不已。

低調, 不是壓抑自身的欲望, 而是自然而然, 修養品性, “路徑窄處, 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 減三分讓人嘗”, 能為人著想, 能顧全大局, 能合作共贏。 更進一步, 讓自己擁有超脫欲望、淡泊名利的胸襟。

如此, 方能看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二、寬厚通融, 為人要圓

建功立業者, 多虛圓之士;

憤世失機者, 必執拗之人。

——《菜根譚》

中國歷來就講求方圓之道, 無論是傳統視角下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亦或是存世古銅錢外圓內方的獨特外形, 方與圓雖看似普通的兩種構圖形狀, 但其中卻蘊含著最中國的待人處事智慧。

圓, 光滑潤澤, 包容寬和, 為人當如此。 但凡能建大功立大業的人, 都是謙虛圓滑靈活應變之人;凡是惹是生非, 遇事坐失良機的人, 必然是那些性格執拗不坑接受他人意見的人, 歷史長河中這樣的人的例子多如星河。

正如儒家忠恕之道所提倡的: 有向學之志的人, 必能取得某種成就;取得某種成就的人未必每件事就符合原則;做每件事都要呵護原則的人,

未必懂得實事求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

但為人的圓絕對不是圓滑世故, 更不是平庸無能, 這種圓是圓通, 是一種寬厚、通融, 是大智若愚, 是與人為善, 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

不因洞察別人的弱點而咄咄逼人, 不因自己比別人高明而盛氣淩人, 任何時候也不會因堅持自己的個性和主張, 讓人感到壓迫和懼怕, 任何時候你也不會隨波逐流, 要潛移默化別人, 而又絕不會讓人感到是強加於人的, 這就需要極高的素質, 很高的悟性和技巧, 這是做人的高。

方是做事之本, 圓是為人之道, 懂得方圓的人就懂得立世之本。

三、遠小人, 近君子, 方為上策

待君子, 不難於恭, 而難於有禮。

——《菜根譚》

意思是對待品德高尚的君子, 做到對他們恭敬服帖並不難, 難的是遵守適當的禮節。

很多人對一些地位或者聲望較高的人, 一般都會以禮相待, 但這種情況下, 最難做到的是禮節有度, 往往很多人因過度讚揚從而突顯奉承阿諛之態。

對於來自他人的讚美, 是一種對自己本身的客觀認可。 但要注意其中的尺度, “滿招損, 謙受益”, 時常以平常心態看待他人的讚美, 這樣既代表接受了他人的讚美, 也不會讓口蜜腹劍的居心叵測之人得逞。

唐朝李林甫擔任宰相時, (對於朝中百官)凡是才能和功業在自己之上, 受到皇上看重或官位快要超過自己的人, 必定千方百計地排斥他們。 他尤其妒忌由文學才能而進宮的士人, 有時表面上裝出友好的樣子,

用甜言蜜語相交, 而暗中陰謀陷害。 所以世人都稱之“口有蜜, 腹有劍”。

為人處世應懂得對待小人稱讚之言, 切不可沾沾自喜。 “寧為小人所忌毀, 勿為小人所媒悅。 ”《菜根譚》的這句警示名言應當謹記, 這樣方可在處世中遊刃有餘。

四、抱樸守拙,是最穩健的進取之道

抱樸守拙,涉世之道。

——《菜根譚》

抱樸守拙,看似不進取,實則以退為進,是最穩健的進取之道。

何謂抱樸?“抱樸”第一次出現,是在《老子》中:“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那麼為什麼要抱樸?莊子給出了一個美麗的神話:在天地的中央,有一個主宰者名叫渾沌,渾沌是沒有愛恨情仇的,只知道待人友善。有一天南海和北海的主宰者來找渾沌玩,發現渾沌雖然友善,但無法感受喜怒哀樂,怪可惜的,於是替他鑿了五官、七竅。可是鑿了七天,渾沌就被他們鑿死了。

這個故事相當淒美。“抱樸”,就是要抱住這個初心,抵禦外界險惡的遭遇。人的初心就像渾沌一樣,本來不受外界干擾,天真樸素,純粹天然。

在莊子的故事中,南海的主宰名叫儵,北海的主宰名叫忽。儵和忽,都是快疾而急於求成的意思。汲汲於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只重結果不擇手段,甘於被“大躍進”的思想所奴役,往往棄置初心,讓人模糊了自己的本來面目。

如何守拙?“抱樸”是一以貫之的道,是本源;“守拙”是屢試不爽的術,是方法。“守拙”最早出自陶淵明《歸園田居》:“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陶淵明由於要守住自己的初心,不得已退出官場。對於他來說,唯有守拙,可以抱樸。

“抱樸守拙”不等於“抱殘守缺”。前者,是心中有道,曲線取之;後者,是毫不反思,因循守舊。守拙,是拙在說話、行事與為人。

說話要守拙,即是要訥言。訥言不是不說話,而是少說話。將要說的話,如果沒有把握是對的,最好不要說。現代青年作家蔣方舟曾經寫過一個故事:有個記者打電話採訪,要她評論一下某詩人的詩。當得知她沒讀過對方的詩時,記者當即為她念了一首,然後問她怎麼看。她只好囁嚅道:“僅憑一首詩,我不知道該怎麼看。”蔣方舟寫道:“所有人都硬著頭皮,……艱難地表態。從沒有一個人有勇氣說:我沒看法。”

身處一個喧囂的時代,即使不想說話,很多時候也不得不說話。這時候考驗的就是定力。沉默寡言,看似是“拙”,其實也是一種智慧。

也許有人會批評:抱樸守拙是不夠進取的表現。然而這種“不進取”,恰恰是最進取的人生態度。

人的一生猶如航行在大海之上,時而風平浪靜,時而驚濤駭浪。抱樸,就是捉緊生命的舵盤,時刻警醒,不至於誤入迷途;守拙,就是張緊風帆,捕捉風勢而動。迎風之時,船去得快;逆風之時,船不動就是進步。

這就是中國人的智慧。

五、人生在世,必須要有些不較勁的智慧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

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菜根譚》

不要讓那些無謂的思慮持續的停留在心裡,人心本來平靜,何必自尋煩惱?較勁的人生不值得過。

作家孫睿在《跟誰較勁》裡說過:20歲,跟學校較勁;25歲,跟老闆較勁;30歲,跟自己較勁……

周國平說,“人生許多痛苦都源於盲目較勁”。中國人尤其如此。我們給自己設定太多標準,太多比較,有人死磕到底獲得了成功,但更多的人,在無端的較勁裡,心中滿是負累。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要有些不較勁的智慧。

成大事者不糾結。曾國藩有一句話“未來不迎,當時不雜,過往不戀”,這是種不較勁的智慧。

曾經兩江總督遇刺,慈禧懷疑是曾國藩所為,特地把他叫來,陰陽怪氣地說:“此事甚奇呀!”目的在於激起曾國藩的怒氣,試探虛實,然而曾國藩卻也只回說:“我也覺得此事甚奇。”

不糾結於慈禧對於自己的懷疑誤解,自然清者自清。

有時候人與人的差距就這麼一點,有的人和自己較勁,和他人較勁,和命運較勁,卻忘了眼前,人生艱難處如空中走鋼索,心無雜念的人才能更勝一籌。

六、閉門取靜,閉口得靜,閉心自靜

十語九中,未必稱奇;

十謀九成,未必歸功。

君子所以甯默毋躁,甯掘毋巧。

——《菜根譚》

好言者,是非多。謹言慎行、適時閉口,也是取靜通途之一。

心有如泰山之穩重者,從不人前人後侃侃而談,更不會言論他人是非,他們善於觀察事物、認真傾聽,畢竟成為一個善於傾聽的好聽眾未必比成為一個言辭暢快的演說家簡單。慎言者多心智安寧,處世不驚,生活自然也是閒庭看花,怡然自得。

“言多必失”是每個時代都不會褪色的箴言,試問又有多少煩惱浮躁不是從口而入的?

面對欲壑縱橫、人浮於事的現狀,人總得為自己閉門、閉口或閉心。不亂于心,方能將最純樸的快樂盡收心底。

七、你不能控制自己的遭遇,但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態

閑中不放過,忙處有受用;

靜中不落空,動處有受用;

——《菜根譚》

在閒時靜中仍能努力精進,可以補充腦力,為人生增值。

現代社會雖然發達,可是人們的忙碌程度並沒有降低。許多人覺得自己腦力不夠,不足以應付面對的問題。一旦有時間閒適下來,則由於懶惰的原因,要麼只顧著吃喝玩樂,要麼只顧著睡大覺。其實忙裡偷閒,鬧中取靜,正是可以有備無患的時候。

閑中不放過,忙處有受用。東晉時期,名將陶侃主政荊州。他視察戰船製造進展期間,發現地上到處扔著木屑和竹頭。於是吩咐手下將殘餘用料收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後來新年期間,荊州大雪,除雪後地面濕滑。陶侃吩咐將舊年收好的木屑拿出來,灑在路上,一下子就解決了官員出入困難的問題。陶侃死後,大將桓溫征戰四川,但發現裝戰船用的竹釘不足。這時有人想起了陶侃儲存下來的竹頭,原本的“廢物”終於派上了用場。

人一忙碌起來,暈頭轉向。閒時不放過,為的就是要抵禦忙碌時的緊張抓狂。

靜中不落空,動處有受用。“靜”是心理上閒適自然,暫時不需要行動的狀態。在安靜時適度放空自己,有利於調整情緒;但是不能耽於空想無益之事,應學會馳騁想像力,到行動時果斷執行。

齊白石不僅藝術精湛,而且以長壽著稱。他總結自己的作畫之道、長壽秘訣,就是不耽於空想。他自述每天都必須要學習,就是為了讓自己能夠不斷地思考問題。他寧願不動腦不費神也絕不空思,長時間訓練後就能下筆有神。

俗語說一動不如一靜。而動時能得到多大效益,取決於靜時能理出多少頭緒。

因此,為自己的人生事業做積蓄、做準備的機會有很多。而許多人之所以認為自己沒有時間,這就不是客觀環境的問題,而是心態的問題。

八、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舊惡。

三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

——《菜根譚》

當面不責備他人小的過錯,不亂非議他人,可以不惹是非禍害。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人生觀千千萬萬,必不盡相同,若非議傳入他人耳中,小則影響和諧,大則事事碰壁。遵循寬厚待人的文明指示,真誠待人,不抱成見,遠離是非的中心漩渦,可避免自身越卷越深,工作受到衝擊。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從管住自己的嘴開始,不傷人,亦會因此少受傷。

九、有趣,是對你最高的評價

讀書窮理,以識趣為先。

——《菜根譚》

這個識趣,是認識趣味的意思。

王小波說:“一輩子很長,要跟有趣的人在一起過。”

不一定非得是貫古通今、談笑風生,但至少有點幽默、熱愛生活。粗茶淡飯不要緊,朋友散場沒關係,和有趣的人一起,一壺清茶、一盞小酒,可飲風霜,可溫喉。

有趣,是艱難歲月裡的底牌。蘇軾趁著月色欣然起行,夜半去承天寺找張懷民,看月色,看積水。數十字寫得有滋有味,絕想不到他倆剛剛經歷審問折磨,流放於此,正是人生的最低谷。

有趣的朋友,可以陪你走過最艱難的歲月,當你一無所有的時候,這就是你的底牌。

友情如此,愛情也是如此。

錢鐘書的圍城裡寫過,青年夫婦若蜜月旅行一個月回來仍沒有彼此厭惡,保證不會離婚。一個月的旅途顛簸,缺點一覽無遺,若是無聊乏味的伴侶,必然將生活推向庸俗索然。

錢鐘書與楊絳,相守走過無數動盪歲月,他們的文字有趣,想必生活裡亦有趣味,才能白頭到老。

容顏、激情都被會歲月損耗,一顆風光霽月的心,卻依然能發光。

四、抱樸守拙,是最穩健的進取之道

抱樸守拙,涉世之道。

——《菜根譚》

抱樸守拙,看似不進取,實則以退為進,是最穩健的進取之道。

何謂抱樸?“抱樸”第一次出現,是在《老子》中:“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那麼為什麼要抱樸?莊子給出了一個美麗的神話:在天地的中央,有一個主宰者名叫渾沌,渾沌是沒有愛恨情仇的,只知道待人友善。有一天南海和北海的主宰者來找渾沌玩,發現渾沌雖然友善,但無法感受喜怒哀樂,怪可惜的,於是替他鑿了五官、七竅。可是鑿了七天,渾沌就被他們鑿死了。

這個故事相當淒美。“抱樸”,就是要抱住這個初心,抵禦外界險惡的遭遇。人的初心就像渾沌一樣,本來不受外界干擾,天真樸素,純粹天然。

在莊子的故事中,南海的主宰名叫儵,北海的主宰名叫忽。儵和忽,都是快疾而急於求成的意思。汲汲於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只重結果不擇手段,甘於被“大躍進”的思想所奴役,往往棄置初心,讓人模糊了自己的本來面目。

如何守拙?“抱樸”是一以貫之的道,是本源;“守拙”是屢試不爽的術,是方法。“守拙”最早出自陶淵明《歸園田居》:“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陶淵明由於要守住自己的初心,不得已退出官場。對於他來說,唯有守拙,可以抱樸。

“抱樸守拙”不等於“抱殘守缺”。前者,是心中有道,曲線取之;後者,是毫不反思,因循守舊。守拙,是拙在說話、行事與為人。

說話要守拙,即是要訥言。訥言不是不說話,而是少說話。將要說的話,如果沒有把握是對的,最好不要說。現代青年作家蔣方舟曾經寫過一個故事:有個記者打電話採訪,要她評論一下某詩人的詩。當得知她沒讀過對方的詩時,記者當即為她念了一首,然後問她怎麼看。她只好囁嚅道:“僅憑一首詩,我不知道該怎麼看。”蔣方舟寫道:“所有人都硬著頭皮,……艱難地表態。從沒有一個人有勇氣說:我沒看法。”

身處一個喧囂的時代,即使不想說話,很多時候也不得不說話。這時候考驗的就是定力。沉默寡言,看似是“拙”,其實也是一種智慧。

也許有人會批評:抱樸守拙是不夠進取的表現。然而這種“不進取”,恰恰是最進取的人生態度。

人的一生猶如航行在大海之上,時而風平浪靜,時而驚濤駭浪。抱樸,就是捉緊生命的舵盤,時刻警醒,不至於誤入迷途;守拙,就是張緊風帆,捕捉風勢而動。迎風之時,船去得快;逆風之時,船不動就是進步。

這就是中國人的智慧。

五、人生在世,必須要有些不較勁的智慧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

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菜根譚》

不要讓那些無謂的思慮持續的停留在心裡,人心本來平靜,何必自尋煩惱?較勁的人生不值得過。

作家孫睿在《跟誰較勁》裡說過:20歲,跟學校較勁;25歲,跟老闆較勁;30歲,跟自己較勁……

周國平說,“人生許多痛苦都源於盲目較勁”。中國人尤其如此。我們給自己設定太多標準,太多比較,有人死磕到底獲得了成功,但更多的人,在無端的較勁裡,心中滿是負累。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要有些不較勁的智慧。

成大事者不糾結。曾國藩有一句話“未來不迎,當時不雜,過往不戀”,這是種不較勁的智慧。

曾經兩江總督遇刺,慈禧懷疑是曾國藩所為,特地把他叫來,陰陽怪氣地說:“此事甚奇呀!”目的在於激起曾國藩的怒氣,試探虛實,然而曾國藩卻也只回說:“我也覺得此事甚奇。”

不糾結於慈禧對於自己的懷疑誤解,自然清者自清。

有時候人與人的差距就這麼一點,有的人和自己較勁,和他人較勁,和命運較勁,卻忘了眼前,人生艱難處如空中走鋼索,心無雜念的人才能更勝一籌。

六、閉門取靜,閉口得靜,閉心自靜

十語九中,未必稱奇;

十謀九成,未必歸功。

君子所以甯默毋躁,甯掘毋巧。

——《菜根譚》

好言者,是非多。謹言慎行、適時閉口,也是取靜通途之一。

心有如泰山之穩重者,從不人前人後侃侃而談,更不會言論他人是非,他們善於觀察事物、認真傾聽,畢竟成為一個善於傾聽的好聽眾未必比成為一個言辭暢快的演說家簡單。慎言者多心智安寧,處世不驚,生活自然也是閒庭看花,怡然自得。

“言多必失”是每個時代都不會褪色的箴言,試問又有多少煩惱浮躁不是從口而入的?

面對欲壑縱橫、人浮於事的現狀,人總得為自己閉門、閉口或閉心。不亂于心,方能將最純樸的快樂盡收心底。

七、你不能控制自己的遭遇,但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態

閑中不放過,忙處有受用;

靜中不落空,動處有受用;

——《菜根譚》

在閒時靜中仍能努力精進,可以補充腦力,為人生增值。

現代社會雖然發達,可是人們的忙碌程度並沒有降低。許多人覺得自己腦力不夠,不足以應付面對的問題。一旦有時間閒適下來,則由於懶惰的原因,要麼只顧著吃喝玩樂,要麼只顧著睡大覺。其實忙裡偷閒,鬧中取靜,正是可以有備無患的時候。

閑中不放過,忙處有受用。東晉時期,名將陶侃主政荊州。他視察戰船製造進展期間,發現地上到處扔著木屑和竹頭。於是吩咐手下將殘餘用料收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後來新年期間,荊州大雪,除雪後地面濕滑。陶侃吩咐將舊年收好的木屑拿出來,灑在路上,一下子就解決了官員出入困難的問題。陶侃死後,大將桓溫征戰四川,但發現裝戰船用的竹釘不足。這時有人想起了陶侃儲存下來的竹頭,原本的“廢物”終於派上了用場。

人一忙碌起來,暈頭轉向。閒時不放過,為的就是要抵禦忙碌時的緊張抓狂。

靜中不落空,動處有受用。“靜”是心理上閒適自然,暫時不需要行動的狀態。在安靜時適度放空自己,有利於調整情緒;但是不能耽於空想無益之事,應學會馳騁想像力,到行動時果斷執行。

齊白石不僅藝術精湛,而且以長壽著稱。他總結自己的作畫之道、長壽秘訣,就是不耽於空想。他自述每天都必須要學習,就是為了讓自己能夠不斷地思考問題。他寧願不動腦不費神也絕不空思,長時間訓練後就能下筆有神。

俗語說一動不如一靜。而動時能得到多大效益,取決於靜時能理出多少頭緒。

因此,為自己的人生事業做積蓄、做準備的機會有很多。而許多人之所以認為自己沒有時間,這就不是客觀環境的問題,而是心態的問題。

八、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舊惡。

三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

——《菜根譚》

當面不責備他人小的過錯,不亂非議他人,可以不惹是非禍害。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人生觀千千萬萬,必不盡相同,若非議傳入他人耳中,小則影響和諧,大則事事碰壁。遵循寬厚待人的文明指示,真誠待人,不抱成見,遠離是非的中心漩渦,可避免自身越卷越深,工作受到衝擊。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從管住自己的嘴開始,不傷人,亦會因此少受傷。

九、有趣,是對你最高的評價

讀書窮理,以識趣為先。

——《菜根譚》

這個識趣,是認識趣味的意思。

王小波說:“一輩子很長,要跟有趣的人在一起過。”

不一定非得是貫古通今、談笑風生,但至少有點幽默、熱愛生活。粗茶淡飯不要緊,朋友散場沒關係,和有趣的人一起,一壺清茶、一盞小酒,可飲風霜,可溫喉。

有趣,是艱難歲月裡的底牌。蘇軾趁著月色欣然起行,夜半去承天寺找張懷民,看月色,看積水。數十字寫得有滋有味,絕想不到他倆剛剛經歷審問折磨,流放於此,正是人生的最低谷。

有趣的朋友,可以陪你走過最艱難的歲月,當你一無所有的時候,這就是你的底牌。

友情如此,愛情也是如此。

錢鐘書的圍城裡寫過,青年夫婦若蜜月旅行一個月回來仍沒有彼此厭惡,保證不會離婚。一個月的旅途顛簸,缺點一覽無遺,若是無聊乏味的伴侶,必然將生活推向庸俗索然。

錢鐘書與楊絳,相守走過無數動盪歲月,他們的文字有趣,想必生活裡亦有趣味,才能白頭到老。

容顏、激情都被會歲月損耗,一顆風光霽月的心,卻依然能發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