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北大校長嚴複為何仕途不順?

嚴複是老資格的“海龜”, 早年學習海軍, 留學英國, 學貫中西, 但其最高職務僅為北京大學校長, 就是這個職務也沒做多久就被辭退了。 那麼, 這個才高八斗的啟蒙大師為何終生鬱鬱不得志呢?

科舉落榜沉溺于鴉片

嚴複, 1854年出生, 1866年考入福建船政學堂, 與後來北洋海軍主要將領劉步蟾、方伯謙、鄧世昌、林國祥等人是同學, 這批人日後成了北洋水師的棟樑之才。 由於嚴複“考課屢優等”, 後被選派出國留學。

1880年, 嚴複從英國留學歸來, 進入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學堂執教, 他用了九年, 才當上了“會辦”, 相當於副校長。 此時, 與他一同畢業于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的同學們, 早就紛紛成為了北洋水師的艦長、分艦隊司令員。 以嚴複的才識, 本來能勝任更重要的職位, 但在封建時代裡, 一個受過西方教育而沒有科舉功名的人是仕途無望的。

為了前途著想, 這位海歸不得不回過頭來,

走一條為無數士子望而興歎的“正途”——科舉。 一連四次, 嚴複名落孫山, 連個舉人也沒當上。 仕途不順, 情緒消極, 嚴複開始沉溺於鴉片。 他托人從上海買來上好的土膏, 一日三次, 抽得十分講究。 後來, 連李鴻章都知道了這事, 勸他說:“汝如此人才, 吃煙豈不可惜!此後當體吾意, 想出法子革去。 ”嚴複不是不知道毒品的危害。 1895年, 他曾大聲疾呼禁食鴉片, 可本人卻始終不能克服煙癮, 留下了終生的笑柄。 路越走越黑, 嚴複離仕途也越來越遠。

轉而醉心于翻譯

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後, 嚴複受到極大震動, 決心放棄仕途致力於翻譯工作, 以介紹國外的先進文化。 1896年夏, 嚴複翻譯了英國人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一書, 這就是赫赫有名的《天演論》。 這本書在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的中國知識界產生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康有為看過書稿之後, 稱嚴複是“中國西學第一”, 桐城派大家吳汝綸看過後, 將得此書視為“劉備得荊州”。 還有一個叫胡洪騂的孩子, 取“適者生存”之意,

為自己改了名, 從此叫做胡適。

戊戌變法前後, 嚴複連續發表了一系列主張變法維新、宣揚資產階級民主的文章。 1897年, 他在天津創辦《國聞報》, 向封閉落後的國人介紹國內外情況, 宣傳變法維新思想。 1898年9月, 該報因報導了戊戌政變的詳情, 對死難烈士深表敬意, 被清政府勒令停辦。

辛亥革命爆發後, 與嚴複私交甚篤的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嚴複擔任京師大學堂校長、總統府外交法律顧問等職。 1920年, 嚴複回福州養病, 次年病逝。 彌留之際, 嚴複立有遺囑:“中國必不滅, 舊法可損益, 而不可叛;新知無盡, 真理無窮, 人生一世, 宜勵業益知;兩害相權, 己輕群重。 ”雖是遺囑, 卻也是嚴複一生思想的總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