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考一考瀋陽人:瀋陽竟然有1531條老胡同,你不一定知道!

城, 還是那座城, 但胡同, 已經不是那個胡同了。

北京的胡同, 因為濃厚的歷史, 總是讓人看不夠。 喧囂的鴿哨, 悠遠的吆喝, 時間久了,

自然歲月靜好。

作為古城, 瀋陽的老胡同也曾是人們的回憶。 只不過上世紀80年代後, 瀋陽將“胡同”改成了“巷”。 從此, 年輕的瀋陽人再沒有胡同的概念。

其實, 瀋陽的胡同故事, 遠比你想像的多。

老瀋陽的胡同很密集, 一條挨一條。 上世紀90年代, 瀋陽共有胡同1531條。 而如今, 很難在瀋陽城內找一條保存完好的胡同了。

金銀庫胡同保存最完整的胡同

瀋陽路南側, 東起朝陽街, 西至正陽街, 一條不太寬的柏油路。 這就是曾經的金銀庫胡同。

▲金銀庫胡同現狀

因為當年這裡是朝廷儲藏金銀財寶的庫房, 所以這裡也就被叫成了金銀庫胡同。

據說, 那時的金銀庫建在一座土台上面, 土台兒有3米高, 庫有六七米高, 面積大約有300多平方米, 是青磚的, 三面沒有門窗。

清入關後, 金銀庫胡同也擴大了規模, 成為掌管東北三省的盛京將軍府所在地。 胡同的東西路口處, 修建了兩座氣派的雕花東、西轅門牌樓。

▲曾經的盛京將軍府

據《瀋陽縣誌》載:“鎮安上將軍行署駐金銀庫胡同。 ”在行署東側, 還有座奉天巡按使公署。

“九一八”事變後, 金銀庫因為年久失修被拆除了, 現今的沈河區公安分局就是原來的金銀庫所在地。 胡同裡的東三省總督府, 也在重建之中。

▲東三省總督府

或許是因為它在歷史上的知名度, 或許是因為它重要的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1989年, 瀋陽市修改地名的時候, 這條很窄的小胡同被冠以“盛京路”——一個最能代表老瀋陽的名字。

▲盛京路東轅門紙行胡同百年的傳承

瀋陽的老胡同中, 有許多胡同的命名方式和周圍行業息息相關。 老胡同消失了, 可就在當年那些老胡同的附近, 與老胡同相關的行當或手藝,

依舊在傳承著。

當年方城東城牆根下, 有茶行胡同。 北城牆根下, 有木行胡同、木行東胡同、木行中胡同。

在眾多的行業胡同裡, 最劇代表的是紙行胡同。

之前, 這裡是瀋陽城內燒紙的集散地, 300余米長的街道兩旁都是賣燒紙的。 隨著街道的改名, 這裡變成了東順城內街。 但附近居民還是願意稱之為紙行胡同。

▲紙行胡同現狀

百餘年間, 改朝也好, 換代也好, 戰亂也好, 這條胡同的行業一直沒變。 附近的居民也早已對這些行業習以為常。

銅行胡同消失的聲音

在百行之中, 銅行是有聲有色的行業。 老瀋陽的記憶中, 黎明時分, 叮噹聲從胡同口響起, 手藝人坐在店門口, 口叼煙斗開始做活兒。

在中街·豫瓏城的南側, 瀋陽故宮的北牆外, 有一條南北走向的狹長胡同就是銅行胡同。舊時的銅行胡同,也被叫做“銅心”“鐵膽”的銅器一條街。

▲銅行胡同舊影

過去的幾十年間,“銅行胡同”是最值得炫耀的胡同。早先的京劇舞臺上所使用的鑼都為蘇鑼。後來,銅行胡同的銅匠堵全山首創“奉鑼”,音色純正、工藝精湛,很快便代替了蘇鑼。

自此,“奉鑼”一聲“倉朗朗”,響遍關內外,享譽全國。

如今銅行胡同已經不復存在,但“銅心”“鐵膽”的匠人精神卻一直傳承著。

鬧海墳胡同

傳奇之地

在大東區有條小胡同,名為“鬧海墳”,現在已經改名海興巷。

“鬧海墳”胡同這名字還來源於一段有情有義的“忠犬救主”的故事。

▲努爾哈赤塑像

明萬曆末年,努爾哈赤起兵攻打明朝的重鎮撫順城失利,被明軍團團困住。當努爾哈赤跑到沈城東郊時,坐騎力竭而死,他也昏倒在地。之後明軍放火燒人。

努爾哈赤的獵犬見主人被火海包圍,急奔向附近溝塘中,全身蘸滿泥水反復沖過火海,扒開努爾哈赤身邊的柴草,努爾哈赤死裡逃生,愛犬卻葬身火海。

之後,努爾哈赤將大鬧火海而死的愛犬安葬在他遇險的地方,並築起一座墳塋起名叫“鬧海墳”,後來逐漸有人群居住形成街巷,其名也留存下來。

▲海興巷現狀

如今在海興巷裡偶有老戶長者能講起這個故事。在這裡的一些店鋪還是習慣以“鬧海”為自己的店鋪命名。

中街上的胡同繁華背後的滄桑

熟悉中街的朋友都知道在中街的小巷子裡,藏著各式各樣的小吃街。如今這些小吃街搖身一變,重新恢復成了頗具文化底蘊的胡同。一座座漢白玉的牌坊也宣示著這裡

的不同。

“頭條胡同”、“孫祖廟胡同”、“官局子胡同”,來來往往的行人較之從前多了不少,在牌坊前留影的也大有人在。

▲孫祖廟胡同

故宮在設計建造時,遵循“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規矩。左祖指的是皇宮左面,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廟;“孫祖廟”位於故宮左側,名字由此而來。

已有300多年歷史的孫祖廟胡同,是瀋陽最早的“夜市”。萬家燈火時開市,夜闌人靜才歇。

▲官局子胡同

官局子胡同在清朝時期就是著名的小吃一條街。當年老邊餃子、馬家燒賣、李連貴熏肉大餅都曾推車挑擔在這條胡同做過小本生意。

經過改造後的老胡同,除了有了正式的牌樓、銘牌之外,很難再見到歷史的痕跡。

曾今熱鬧非凡的夜市、小吃街,如今被各式各樣的商城包圍著。

如今的老胡同裡,多是外地小吃,如南京老鴨粉絲、長沙臭豆腐等等。而本該在這裡出現的老邊餃子、宋家餛飩、李連貴熏肉大餅卻早已進入廳堂,告別了這片舊地。

堂子廟胡同"最後”的胡同消失了

在大東區大東路南邊,堂子街和培育巷中間,大東二校對面有條老胡同。很多人稱這裡為“瀋陽最後的胡同”。這條老胡同叫堂子廟胡同。

▲堂子廟胡同示意圖

在這張示意圖中,還能看到保存著的清末民國建築,青磚青瓦,雖顯殘敗,卻別有一番情趣。

可惜現在,這裡能看到的基本上是半片廢墟了。

▲堂子廟胡同現狀

▲雜草叢生的屋頂

瀋陽堂子廟胡同中的“堂子”,在滿語中就是“神廟”的意思,是帝王進行重大軍事活動之前必須去祭拜的地方。

據老人兒們講,堂子廟又叫鄧大人廟。供奉的是抗倭名將鄧子龍將軍。

▲堂子廟舊影

瀋陽第二次地名規劃,這片因堂子廟胡同名聲在外,改名叫堂子街。

1927年東大教授王華隆繪製瀋陽地圖,藍色線條標注的是堂子廟胡同。

一百多年來,這條胡同越來越短。或許用不了多久,這條瀋陽最後的胡同也將消失在林立的鋼筋水泥之中。

在廟子堂附近,有一條三道溝胡同。胡同裡面的江浙會館也是大有來頭,它是一座建於清末的四合院建築。

▲江浙會館

在瀋陽公佈的第一批41處歷史建築名錄中,排在首位的便是“江浙會館舊址”。

作為瀋陽現存年代最為久遠的歷史建築之一,“江浙會館舊址”是瀋陽保留下來的唯一建於清末的會館。

但生活在周圍的群眾卻說,這座四合院根本就不是曾經的江浙會館。

▲老地圖上的江浙會館和堂子廟胡同

現在認定為江浙會館的胡同,即使不是江浙會館舊址,也應該有百年歷史了,胡同背後的故事,還需要我們繼續挖掘。

幾百年過去,瀋陽不再是青磚綠瓦的盛京,也許我們生活在高樓大廈的後輩只能在老照片中體味那份慢悠悠的城市之美。

誠如詩人尹麗川說的,“北京一下雪,就又變成了北平”。瀋陽,什麼時候能變成奉天呢。

▲奉天“四平街”(今中街)舊影

▲老天合胡同舊影

有一條南北走向的狹長胡同就是銅行胡同。舊時的銅行胡同,也被叫做“銅心”“鐵膽”的銅器一條街。

▲銅行胡同舊影

過去的幾十年間,“銅行胡同”是最值得炫耀的胡同。早先的京劇舞臺上所使用的鑼都為蘇鑼。後來,銅行胡同的銅匠堵全山首創“奉鑼”,音色純正、工藝精湛,很快便代替了蘇鑼。

自此,“奉鑼”一聲“倉朗朗”,響遍關內外,享譽全國。

如今銅行胡同已經不復存在,但“銅心”“鐵膽”的匠人精神卻一直傳承著。

鬧海墳胡同

傳奇之地

在大東區有條小胡同,名為“鬧海墳”,現在已經改名海興巷。

“鬧海墳”胡同這名字還來源於一段有情有義的“忠犬救主”的故事。

▲努爾哈赤塑像

明萬曆末年,努爾哈赤起兵攻打明朝的重鎮撫順城失利,被明軍團團困住。當努爾哈赤跑到沈城東郊時,坐騎力竭而死,他也昏倒在地。之後明軍放火燒人。

努爾哈赤的獵犬見主人被火海包圍,急奔向附近溝塘中,全身蘸滿泥水反復沖過火海,扒開努爾哈赤身邊的柴草,努爾哈赤死裡逃生,愛犬卻葬身火海。

之後,努爾哈赤將大鬧火海而死的愛犬安葬在他遇險的地方,並築起一座墳塋起名叫“鬧海墳”,後來逐漸有人群居住形成街巷,其名也留存下來。

▲海興巷現狀

如今在海興巷裡偶有老戶長者能講起這個故事。在這裡的一些店鋪還是習慣以“鬧海”為自己的店鋪命名。

中街上的胡同繁華背後的滄桑

熟悉中街的朋友都知道在中街的小巷子裡,藏著各式各樣的小吃街。如今這些小吃街搖身一變,重新恢復成了頗具文化底蘊的胡同。一座座漢白玉的牌坊也宣示著這裡

的不同。

“頭條胡同”、“孫祖廟胡同”、“官局子胡同”,來來往往的行人較之從前多了不少,在牌坊前留影的也大有人在。

▲孫祖廟胡同

故宮在設計建造時,遵循“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規矩。左祖指的是皇宮左面,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廟;“孫祖廟”位於故宮左側,名字由此而來。

已有300多年歷史的孫祖廟胡同,是瀋陽最早的“夜市”。萬家燈火時開市,夜闌人靜才歇。

▲官局子胡同

官局子胡同在清朝時期就是著名的小吃一條街。當年老邊餃子、馬家燒賣、李連貴熏肉大餅都曾推車挑擔在這條胡同做過小本生意。

經過改造後的老胡同,除了有了正式的牌樓、銘牌之外,很難再見到歷史的痕跡。

曾今熱鬧非凡的夜市、小吃街,如今被各式各樣的商城包圍著。

如今的老胡同裡,多是外地小吃,如南京老鴨粉絲、長沙臭豆腐等等。而本該在這裡出現的老邊餃子、宋家餛飩、李連貴熏肉大餅卻早已進入廳堂,告別了這片舊地。

堂子廟胡同"最後”的胡同消失了

在大東區大東路南邊,堂子街和培育巷中間,大東二校對面有條老胡同。很多人稱這裡為“瀋陽最後的胡同”。這條老胡同叫堂子廟胡同。

▲堂子廟胡同示意圖

在這張示意圖中,還能看到保存著的清末民國建築,青磚青瓦,雖顯殘敗,卻別有一番情趣。

可惜現在,這裡能看到的基本上是半片廢墟了。

▲堂子廟胡同現狀

▲雜草叢生的屋頂

瀋陽堂子廟胡同中的“堂子”,在滿語中就是“神廟”的意思,是帝王進行重大軍事活動之前必須去祭拜的地方。

據老人兒們講,堂子廟又叫鄧大人廟。供奉的是抗倭名將鄧子龍將軍。

▲堂子廟舊影

瀋陽第二次地名規劃,這片因堂子廟胡同名聲在外,改名叫堂子街。

1927年東大教授王華隆繪製瀋陽地圖,藍色線條標注的是堂子廟胡同。

一百多年來,這條胡同越來越短。或許用不了多久,這條瀋陽最後的胡同也將消失在林立的鋼筋水泥之中。

在廟子堂附近,有一條三道溝胡同。胡同裡面的江浙會館也是大有來頭,它是一座建於清末的四合院建築。

▲江浙會館

在瀋陽公佈的第一批41處歷史建築名錄中,排在首位的便是“江浙會館舊址”。

作為瀋陽現存年代最為久遠的歷史建築之一,“江浙會館舊址”是瀋陽保留下來的唯一建於清末的會館。

但生活在周圍的群眾卻說,這座四合院根本就不是曾經的江浙會館。

▲老地圖上的江浙會館和堂子廟胡同

現在認定為江浙會館的胡同,即使不是江浙會館舊址,也應該有百年歷史了,胡同背後的故事,還需要我們繼續挖掘。

幾百年過去,瀋陽不再是青磚綠瓦的盛京,也許我們生活在高樓大廈的後輩只能在老照片中體味那份慢悠悠的城市之美。

誠如詩人尹麗川說的,“北京一下雪,就又變成了北平”。瀋陽,什麼時候能變成奉天呢。

▲奉天“四平街”(今中街)舊影

▲老天合胡同舊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