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總是跟人搶東西打架,發脾氣,怎麼辦?

作者:養育男孩, 魚爸

1

郵箱裡收到了很多媽媽的來信。

有一個問題比較集中, 就是關於一兩歲的孩子之間搶東西, 還打架發脾氣的事。

這件事可能是每位父母都曾經歷過的。

孩子在眾目睽睽之下, 就是不肯分享自己的玩具, 而其他孩子的玩具他又非搶過來不可。

一旦沒得逞, 哭鬧不止, 甚至在地上打滾發脾氣。

然後父母覺得很難為情, 覺得孩子太不爭氣, 也不可理喻。

打也不是, 放任也不是, 不知該怎麼辦才好。

一看到下面的問題, 就想起了那個時候帶兒子遇到的種種情形。

只是經歷過後再看, 覺得真的不是事兒, 不要太著急。

2

先看問題吧:

魚粉來信:

“魚爸, 你好!我想請教你一個問題, 我的寶寶剛滿一歲, 是個男孩, 他喜歡搶其他小朋友手上的玩具玩, 比他大的三歲姐姐或者比他小的10個月大的妹妹, 他都要搶, 搶不到的話他就會哭或者用頭頂對方或者咬對方的手,

如果給他搶到了他玩一會又不玩了, 不知道為什麼他就是喜歡別人玩著的玩具, 給他另外的玩具或者一模一樣的玩具他都是不要的。

因為他才一歲, 我跟他講道理他也不懂, 只要沒搶到就哭發爛, 我該怎麼處理這種情況丫?

補充一點, 我的寶寶比較急躁, 他要一個東西就馬上要的, 慢一點他都不太耐煩, 他爸不許他搶, 他就是哭, 他爺爺奶奶就比較寵, 會拿給他想要的玩具, 我就沒管他, 他拿的到就拿, 他拿不到我也沒幫他, 他姐姐三歲也會搶他的玩具, 會不會學了他姐姐不好的習慣!如果您有經驗分享給我, 望回復郵件, 謝謝你了, 魚爸”

魚爸來答:

孩子的這種搶奪行為往往是認為自己擁有支配所有物品的權利。

一兩歲孩子的哲學是“我的我的, 什麼都是我的”。

我們也應該理解這個階段孩子的行為, 而不是亂貼標籤。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這種行為, 所以不要責駡。

但同時要給孩子引導, 讓他慢慢有界限感。 讓他明白自己的東西要保護好, 每個小朋友都會這樣做, 所以你不能搶別人的東西, 就好比你的東西也不能被人搶走。

當然, 讓孩子有一個這樣的界限感, 有待于孩子自我意識完整形成的時候(一般是2-3歲左右)得有耐心等待。

面對一兩歲的孩子出現這種情形, 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父母要避免在一件事上跟孩子反復對抗, 雙方相互折磨。

孩子大哭, 而你卻氣得大吼大叫, 這是最不值得的。

因為小小的孩子根本無法跟大人講道理。

更可憐的是當了你垃圾情緒的出氣筒。

打罵往往無濟於事, 孩子下次還是會這樣。

而爺爺奶奶寵著, 得看看要求是不是合理。

合理的要求無條件滿足他, 而非合理的要求, 要記得溫和的拒絕。

拒絕的同時, 可以用其他的東西吸引他, 暫時轉移注意力。

等孩子的心理再成熟些, 很多問題就慢慢消失了。

3

下面的問題二, 也是孩子之間搶奪的事。

孩子為什麼會膽小?

媽媽做的是不是過多呢?

值得我們思考。

魚粉來信:

“魚爸你好, 我是一位兩歲男寶的媽媽, 最近有個問題讓我很困擾, 想和你諮詢一下。 有小朋友來家裡和兒子一起玩的時候, 小朋友想玩他的玩具, 兒子起初的反應是不想給小朋友, 小朋友搶去了以後我就告訴兒子:讓小朋友玩一會, 他走的時候就給你放下了, 不會帶走, 兒子就會答應, 不會再去搶。

可是小朋友玩的時候他的眼神表達的是, 他也想玩那個玩具。 魚爸, 我這樣教給孩子對嗎?

我覺著兒子不開心。

每次我們帶著玩具去外邊玩的時候, 有小朋友搶他的玩具(兒子從來不去搶別人的玩具, 即使他也喜歡)他都沒有反應楞在那裡,他也不會去搶回來,有時候心疼他,我就去和小朋友拿過來,跟小朋友說這是皓皓的玩具,我這樣做對嗎?

會不會干預了太多?這時候我該怎麼做呢?

兒子在家裡很皮很鬧,可是出去接觸別的陌生小朋友和大人都表現的很害羞,玩的時候也放不開,我該怎麼做讓他不這麼害羞,魚爸麻煩你能給我回信幫我解答一下!謝謝!”

魚爸來答:

我們做父母的,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乖一點。

不能跟其他的孩子打架,不能讓其他的孩子被欺負,給自己惹麻煩。

結果往往在自己的親手安排下,讓自己的孩子“受委屈”。

把孩子喜歡的玩具讓其他孩子玩,覺得是分享。

或者把孩子喜歡的玩具送人,覺得是大方。

往往忽視了孩子內心的感受。

過度的強調分享和大方,反而會讓孩子失去珍貴的“自我”

讓孩子不會去保護自己的東西。

心理學分析認為:孩子只有在完全的擁有物質並可以自由支配時,才可能去探索物質背後的精神,才可能超越於對物質的佔有。而當這些物品的所有權完全屬於孩子自己時,交換才真正開始了。

而這要靠孩子的自覺,家長不要過早地進行干涉。

幸好來信的媽媽還能不斷地反省自己。

這是非常好的狀態。

因為養孩子的過程,就是父母成長修行的過程。

其實孩子之間玩,父母不應干預太多。

只要沒有危險,完全可以讓他們自己去分配,去嘗試著自己處理。

孩子搶到了,不要鼓勵他,也不要批評他。

而孩子搶輸了,更不要責備他,挖苦他。

在兩個孩子的對抗中,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和規矩。

讓他們自己去獲取經驗,非常重要。

而孩子的玩具被搶了,爸媽要不要出手去拿?

當然不要去幫孩子直接去拿。

而可以換種方式。

比如定下一個玩的規矩,這個大人可以做。

“這個玩具很好玩,大家都想玩,那就輪流來玩。每個人玩五分鐘,好不好?”

如果拿到的孩子不同意。

那就說這個玩具暫時要被我保管,大家都不能玩呦。(可以沒收,然後等規則制定了繼續)

這樣不會讓孩子感覺自己是被媽媽保護的。

而是在一種規則下參與進去了。

反而學會了遵守規則,也沒有被媽媽包乾。

這遠比什麼都靠媽媽幫忙才能獲取要強得多。

很多父母說孩子在家大膽,出門膽小。

往往就是被父母管得太多造成的。

孩子失去了自己,變得什麼都依附于父母。

父母在,那就火力全開,信心滿滿。

一離開父母,就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了。

甚至都不敢打一句招呼。

建議平常多讓孩子去獨立做自己能做的事。

比如我帶小小魚去小賣鋪買東西。

他要的東西,我要他自己跟阿姨說。

講不清楚沒關係,多講幾遍。

除了第一次告訴他該如何表達後,我就不會說任何幫他忙的話。

只是鼓勵他,然後負責付錢。

這樣的鍛煉,讓孩子明白怎麼去表達自己的需求。

也不畏懼跟其他人說話。

跟父母之外的熟人順利交流的前提就是孩子有這樣成功的經歷。

因為這樣的經歷讓他感到了自己的能力。

產出了內在的自信心。

這樣孩子就不會再那樣膽小了。

即使他也喜歡)他都沒有反應楞在那裡,他也不會去搶回來,有時候心疼他,我就去和小朋友拿過來,跟小朋友說這是皓皓的玩具,我這樣做對嗎?

會不會干預了太多?這時候我該怎麼做呢?

兒子在家裡很皮很鬧,可是出去接觸別的陌生小朋友和大人都表現的很害羞,玩的時候也放不開,我該怎麼做讓他不這麼害羞,魚爸麻煩你能給我回信幫我解答一下!謝謝!”

魚爸來答:

我們做父母的,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乖一點。

不能跟其他的孩子打架,不能讓其他的孩子被欺負,給自己惹麻煩。

結果往往在自己的親手安排下,讓自己的孩子“受委屈”。

把孩子喜歡的玩具讓其他孩子玩,覺得是分享。

或者把孩子喜歡的玩具送人,覺得是大方。

往往忽視了孩子內心的感受。

過度的強調分享和大方,反而會讓孩子失去珍貴的“自我”

讓孩子不會去保護自己的東西。

心理學分析認為:孩子只有在完全的擁有物質並可以自由支配時,才可能去探索物質背後的精神,才可能超越於對物質的佔有。而當這些物品的所有權完全屬於孩子自己時,交換才真正開始了。

而這要靠孩子的自覺,家長不要過早地進行干涉。

幸好來信的媽媽還能不斷地反省自己。

這是非常好的狀態。

因為養孩子的過程,就是父母成長修行的過程。

其實孩子之間玩,父母不應干預太多。

只要沒有危險,完全可以讓他們自己去分配,去嘗試著自己處理。

孩子搶到了,不要鼓勵他,也不要批評他。

而孩子搶輸了,更不要責備他,挖苦他。

在兩個孩子的對抗中,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和規矩。

讓他們自己去獲取經驗,非常重要。

而孩子的玩具被搶了,爸媽要不要出手去拿?

當然不要去幫孩子直接去拿。

而可以換種方式。

比如定下一個玩的規矩,這個大人可以做。

“這個玩具很好玩,大家都想玩,那就輪流來玩。每個人玩五分鐘,好不好?”

如果拿到的孩子不同意。

那就說這個玩具暫時要被我保管,大家都不能玩呦。(可以沒收,然後等規則制定了繼續)

這樣不會讓孩子感覺自己是被媽媽保護的。

而是在一種規則下參與進去了。

反而學會了遵守規則,也沒有被媽媽包乾。

這遠比什麼都靠媽媽幫忙才能獲取要強得多。

很多父母說孩子在家大膽,出門膽小。

往往就是被父母管得太多造成的。

孩子失去了自己,變得什麼都依附于父母。

父母在,那就火力全開,信心滿滿。

一離開父母,就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了。

甚至都不敢打一句招呼。

建議平常多讓孩子去獨立做自己能做的事。

比如我帶小小魚去小賣鋪買東西。

他要的東西,我要他自己跟阿姨說。

講不清楚沒關係,多講幾遍。

除了第一次告訴他該如何表達後,我就不會說任何幫他忙的話。

只是鼓勵他,然後負責付錢。

這樣的鍛煉,讓孩子明白怎麼去表達自己的需求。

也不畏懼跟其他人說話。

跟父母之外的熟人順利交流的前提就是孩子有這樣成功的經歷。

因為這樣的經歷讓他感到了自己的能力。

產出了內在的自信心。

這樣孩子就不會再那樣膽小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