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寶寶的猛漲期,到底“漲”什麼?

寶寶又要吃奶?又雙要吃奶?又雙叒要吃奶?

寶寶咋醒了?又雙醒了?又雙叒醒了?

寶寶你能好好吃麼?扯啊扯的, 媽媽很疼啊!

……

這可能就是傳說中的“猛漲期”了。

我們通常把“猛漲期”定義為:

成長期間暫時的哺喂增加。

另外它的英文和中翻還有這麼幾個版本:

根據這個“定義”以及媽媽的表述, 猛漲期可能出現在:

天:7-10

周:2-3、4-6

月:3、4、6、9、12

或者更多, 每次會持續2-3天, 一周或者更久[1]。

這樣看起來, 一歲內的孩子會經歷好幾個“猛漲期”, 而且還有媽媽表示, 這種狀態不會在一歲之後停止, 一歲後還有“戀奶期”。

那麼這些隔三差五就出現的“猛漲期”裡, 孩子們到底在“漲”什麼呢?

聽起來是“漲”奶量?

按照套路走, 肯定不是漲奶量了~

❤乳汁量的需求, 並沒有“漲”很多

除了建立哺乳關係的頭一周, 似乎需要通過頻繁哺喂來獲得更多乳汁量以外, 我們查閱6天-6個月孩子所需乳汁量, 卻發現並不是我們以為的那樣——每次猛漲期就會提升一個層級, 而是一直保持相對的穩定, 每日總需求量大約在550-950ml之間。

大體上而言, 吃奶的需求是慢慢減少的趨勢。 然而猛漲期又表現為需求的波動增加……這一下多一下少的, 為什麼奶量卻是穩定的呢?

你可能沒有意識到, 寶寶已經開始控場了~

1、孩子的吃奶效率大幅提升。

吃同樣多的奶, 需要花的力氣變少了。

2、孩子消化能力大幅提升。

身體在成長, 對營養的吸收能力也在增加, 而母乳本身自帶消化酶, 又能幫助吸收。

3、乳汁更加“耐餓”。

母乳本身的酪蛋白比例在提升。

——這些都會讓孩子所需奶量保持相對穩定。

而這群有能力又有主見的孩子們靠著自主控制的吸吮, 有時候吃4-5次所獲得奶量和吃7-8次是接近的, 所以猛漲期吃的次數多,並不見得吃得量就多。

而這個數值在六個月之後也並不會出現非常大的改變。

添加輔食之後,雖然孩子的胃容量增加很明顯,食物需求的總量(母乳+輔食)也在不斷增大,但母乳的比例卻再不停的減少。總體來講母乳量是穩中有降。

在嬰兒2歲的這一年中,母乳可提供三分之一的營養[2]。隨著成長,多元化的食物會逐漸取代母乳,讓嬰兒在食物上和母乳告別。

所以,寶寶們並不像我們以為的那樣,奶量需求會越來越多,而是和之前差不多(1歲前),以及越來越少(1歲後)。媽媽的乳汁分泌並不需要不斷增加才能跟得上他們的需要。

那麼這些隔三差五就出現的“猛漲期”裡,孩子們到底在“漲”什麼呢?

❤漲的是對“學習”和“安全”的要求

既然沒有增量,那麼我們所看到的,孩子集中幾天的頻繁餵養到底在“吃”什麼?難道不是奶?

當然是奶,但卻不僅僅是奶,或者說,不是單純為了吃到“更多”的奶。

他們還為了在媽媽的胸口吃到“安全的感受”和獲得更多學習能力。

比起體重,孩子們的“猛漲”更漲在腦部:人類的大腦在6個月的時候已經有成人大腦的50%了,可他們的體重要到成人的50%卻要到十歲左右。[3]

僅以視覺為例,小寶寶完成如下翻天覆地的過程,只需要6個月。[4]

這些能力的發展都需要適時的環境刺激,而在胸口和母親互動的孩子所獲得的刺激,通常比孩子獨自呆著要多,乳頭到母親臉部的距離是20釐米左右,正好和新生寶寶的視覺距離接近,餵奶前或餵奶時孩子都有更多機會獲得更多視覺刺激。[5]

可刺激越多並不代表發展越好,因為孩子腦部還需要消化這些刺激,腦部需要在安定愉悅的感受之下才能順利工作,因為愉悅的感受會促進神經生長因數(BDNF)的工作;但若反過來,不夠安全的環境容易讓嬰兒感覺壓力,壓力卻會產生糖皮質酮去傷害神經細胞。

毫無疑問的,在通常情況下,母親的胸口既能做到提供刺激,又能做到給予安全感受。

也就是說,當孩子在母親乳房上的時候,母親不但在提供乳汁,還在提供大腦發育所需的刺激和安定。

大自然的這一強力配置,就是為了讓人類嬰兒的腦部得到充分的發育,同時,也因為這一配置能“一次而竟全功”,這對這群對外界還不熟悉、肢體能力相對較弱的孩子來說,找到與其媲美的方式並不容易。那麼,當孩子還沒找到能媲美乳房的方式的時候,他們每經歷一個成長飛躍期,乳房就自然成為他們獲得趣味和安定的優質選擇。

所以,成長飛速的他們,常常顯得很需要母親的乳房。

另一方面,成長飛速的他們,在發現更有意思和更舒適的事情時,也會對乳房沒那麼感興趣。

❤應對猛漲期:順勢而為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對於辛苦的媽媽們來說,在孩子猛漲的時候,也許最好的方式便是“順勢而為”:

在可以提供乳房的時候提供乳房~

在可以探索的時候以各種形式探索周遭~

媽媽保持心情放鬆帶給孩子愉悅安定的感受,是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能讓孩子又漲身體又漲智慧。

簡單說,應對猛漲期:哺乳+世界,都是好安排。

❤最後的小結:

猛漲期,漲的並不僅僅是對乳汁需求,漲的還有對照顧者回應和陪伴的要求,他們的確會顯得更加需要乳房。

但這不等於只能給乳房,而且隨著成長乳房也不會總是有效。

因為孩子需求會慢慢變得多元化,我們更需要創設機會,像一座橋一樣,引導不斷猛漲的孩子們奔向更廣闊的、比乳房還要贊的世界。

所以猛漲期吃的次數多,並不見得吃得量就多。

而這個數值在六個月之後也並不會出現非常大的改變。

添加輔食之後,雖然孩子的胃容量增加很明顯,食物需求的總量(母乳+輔食)也在不斷增大,但母乳的比例卻再不停的減少。總體來講母乳量是穩中有降。

在嬰兒2歲的這一年中,母乳可提供三分之一的營養[2]。隨著成長,多元化的食物會逐漸取代母乳,讓嬰兒在食物上和母乳告別。

所以,寶寶們並不像我們以為的那樣,奶量需求會越來越多,而是和之前差不多(1歲前),以及越來越少(1歲後)。媽媽的乳汁分泌並不需要不斷增加才能跟得上他們的需要。

那麼這些隔三差五就出現的“猛漲期”裡,孩子們到底在“漲”什麼呢?

❤漲的是對“學習”和“安全”的要求

既然沒有增量,那麼我們所看到的,孩子集中幾天的頻繁餵養到底在“吃”什麼?難道不是奶?

當然是奶,但卻不僅僅是奶,或者說,不是單純為了吃到“更多”的奶。

他們還為了在媽媽的胸口吃到“安全的感受”和獲得更多學習能力。

比起體重,孩子們的“猛漲”更漲在腦部:人類的大腦在6個月的時候已經有成人大腦的50%了,可他們的體重要到成人的50%卻要到十歲左右。[3]

僅以視覺為例,小寶寶完成如下翻天覆地的過程,只需要6個月。[4]

這些能力的發展都需要適時的環境刺激,而在胸口和母親互動的孩子所獲得的刺激,通常比孩子獨自呆著要多,乳頭到母親臉部的距離是20釐米左右,正好和新生寶寶的視覺距離接近,餵奶前或餵奶時孩子都有更多機會獲得更多視覺刺激。[5]

可刺激越多並不代表發展越好,因為孩子腦部還需要消化這些刺激,腦部需要在安定愉悅的感受之下才能順利工作,因為愉悅的感受會促進神經生長因數(BDNF)的工作;但若反過來,不夠安全的環境容易讓嬰兒感覺壓力,壓力卻會產生糖皮質酮去傷害神經細胞。

毫無疑問的,在通常情況下,母親的胸口既能做到提供刺激,又能做到給予安全感受。

也就是說,當孩子在母親乳房上的時候,母親不但在提供乳汁,還在提供大腦發育所需的刺激和安定。

大自然的這一強力配置,就是為了讓人類嬰兒的腦部得到充分的發育,同時,也因為這一配置能“一次而竟全功”,這對這群對外界還不熟悉、肢體能力相對較弱的孩子來說,找到與其媲美的方式並不容易。那麼,當孩子還沒找到能媲美乳房的方式的時候,他們每經歷一個成長飛躍期,乳房就自然成為他們獲得趣味和安定的優質選擇。

所以,成長飛速的他們,常常顯得很需要母親的乳房。

另一方面,成長飛速的他們,在發現更有意思和更舒適的事情時,也會對乳房沒那麼感興趣。

❤應對猛漲期:順勢而為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對於辛苦的媽媽們來說,在孩子猛漲的時候,也許最好的方式便是“順勢而為”:

在可以提供乳房的時候提供乳房~

在可以探索的時候以各種形式探索周遭~

媽媽保持心情放鬆帶給孩子愉悅安定的感受,是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能讓孩子又漲身體又漲智慧。

簡單說,應對猛漲期:哺乳+世界,都是好安排。

❤最後的小結:

猛漲期,漲的並不僅僅是對乳汁需求,漲的還有對照顧者回應和陪伴的要求,他們的確會顯得更加需要乳房。

但這不等於只能給乳房,而且隨著成長乳房也不會總是有效。

因為孩子需求會慢慢變得多元化,我們更需要創設機會,像一座橋一樣,引導不斷猛漲的孩子們奔向更廣闊的、比乳房還要贊的世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