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真陰不足症治醫案「390期」

今日練習

楊某, 女, 42歲。

患者每天黎明時, 小腹部有一軟包, 似雞蛋大小隆起, 此軟包從下往上移動, 移至胃脘則嘔吐苦水黃涎, 伴頭暈目眩。

每次發作約2 小時左右, 然後自動消失, 舌苔白而水滑, 脈沉弦。

處方:__ 。

服上藥6劑而愈。

答案下期公佈

上期答案:黃連阿膠湯

注:答案非唯一, 僅供參考

上一期:腎陽虛衰的臨床治療【389期】

上期原醫案

李某, 男, 43歲。

1978年10月, 在無明顯誘因的情況下, 自覺兩下肢發冷, 並逐漸向上發展至腰部, 向下至足心, 寒冷之狀, 如赤腳立於冰雪之中, 寒冷透骨, 並有下肢麻木, 有一時如蟲行皮中狀。

以後寒冷又進一步發展至於兩脅之間。 伴有陽痿不舉, 小便淋漓。 一年半來, 曾在北京各大醫院, 經中西醫多方治療均無效。

視其雙目有神, 面色紅潤, 舌質絳, 脈弱略數。

初按肝膽氣郁, 陽氣不達之陽鬱厥證淪治, 投四逆散加黃柏, 知母無效。

再診時, 詢知有心煩寐少,

多夢, 身半以上汗出。

此當屬黃連阿膠湯證, 但下肢為何厥冷?

因而想到《傷寒淪》中曾說:“太陽病二日, 反躁, 凡熨其背而大汗出, ……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 欲小便不得, ……足下惡風……”

以及“微數之脈, 慎不可灸, 因火為邪, 則為煩逆, ……因火而盛, 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 ”

由此可見, 凡火熱盛於上者, 必痹於下, 而形成上下陰陽格拒之勢。 本證火氣獨在上, 故心煩不得眠而身半以上汗出;陽氣不下達, 故腰腿以下厥冷。

黃連9克, 黃芩3克, 阿膠9克, 白芍6克, 雞子黃2枚。

服藥三劑後, 下肢寒冷麻木等明顯減緩, 心煩汗出等證也大有好轉。

上方加丹皮6克, 並同時服用知柏地黃丸而愈。

按語

附子瀉心湯證的形成是以真陽不足為前提, 熱是真熱, 寒是真寒, 所以,

必須用附子以溫下寒, 用三黃以清上熱。

而黃連阿膠湯證的形成則是以真陰不足為前提, 由於心火獨盛于上而陽氣不能下煦, 所以用滋陰降火的方法治療。

雖然此二者均出現上熱下寒的證候表現, 但通過四診合參, 就不難發現二者的不同之處。

附子瀉心湯證由於以陽虛為前提, 所以往往見有大便稀溏, 形寒汗出, 舌質淡嫩或暗紅, 舌體胖大, 苔白或苔白潤。

而黃連阿膠湯證由於以陰虛為基礎, 所以往往可見口咽乾燥, 小便短赤, 舌質紅絳或光絳無苔, 舌體瘦小等證。

學習經典

《傷寒論》第303條:少陰病, 得之二三日以上, 心中煩, 不得臥者, 黃連阿膠湯主之。

各家論述

《注解傷寒論》:陽有餘, 以苦除之, 黃連、黃芩之苦以除熱;陰不足,

以甘補之, 雞子黃、阿膠之甘以補血;酸, 收也, 泄也, 芍藥之酸, 收陰氣而泄邪熱也。

《衷中參西》:黃連味苦入心, 性涼解熱, 故重用之以解心中發煩, 輔以黃芩, 恐心中之熱擾及肺也, 又肺為腎之上源, 清肺亦所以清腎也。

芍藥味兼苦酸, 其苦也善降, 其酸也善收, 能收降浮越之陽, 使之下歸其宅, 而性涼又能滋陰, 兼能利便, 故善滋補腎陰, 更能引腎中外感之熱自小便出也。

阿膠其性善滋陰, 又善潛伏, 能直入腎中以生腎水。

雞子黃中含有副腎髓質之分泌素, 推以同氣相求之理, 更能直入腎中以益腎水, 腎水充足, 自能勝熱逐邪以上鎮心火之妄動, 而心中發煩自愈矣。

——EN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