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防己|第 391天

防己

STEPHANIAE TETRANDRAE RADIX

上一期: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赤芍 | 第 390天

中藥速記

來源

本品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Moore的乾燥根。

相關名

粉防己、漢防己、防己、粉寸己、解離、石解、石蟾蜍

產地

主產於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採收加工

秋季採挖, 洗淨, 除去粗皮, 曬至半幹, 切段, 個大者再縱切, 乾燥。

性狀鑒別

藥材呈不規則圓柱形、半圓柱形或塊狀, 多彎曲, 長5~10cm, 直徑1~5cm。 表面淡灰黃色, 在彎曲處常有深陷橫溝而成結節狀的瘤塊樣。

體重, 質堅實, 斷面平坦, 灰白色, 富粉性, 有排列較稀疏的放射狀紋理。 氣微, 味苦。

性味歸經

苦、辛, 寒。 歸膀胱、腎、脾經。

性能特點

本品苦寒降泄, 辛能走散, 既入膀胱經, 又入腎、脾經。 善祛風除濕而止痛, 能利水而消腫, 兼清熱, 尤善治風濕熱痹及水腫兼熱者。 此外, 還清瀉下焦濕熱, 用於濕熱下注諸證。

功效

祛風濕, 止痛, 利水。

主治病證

(1)風濕痹痛, 尤以熱痹為佳。

(2)水腫, 腹水, 腳氣浮腫, 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 5~10g; 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傷胃, 故內服不宜大量, 脾胃虛寒、食欲不振、陰虛及無濕熱者忌服。

防己的故事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 分別于秦始皇三十四年(西元前213年)和三十五年(西元前212年)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以及私藏的《詩經》、《尚書》並將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

史稱“焚書坑儒”事件。

大批方士和儒生迫于秦始皇的淫威, 紛紛居家南遷, 逃到嶺南地區(相當於現在廣東、廣西及海南全境, 以及湖南及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區)隱居。  

在這批隱居的人當中有一個叫方吉的人, 此人嗜好讀書, 愛書如命, 所涉範圍極廣, 尤愛醫藥典籍。 我國嶺南地區, 藥物資源極其豐富, 方吉常常獨自一人上山采藥發現了眾多在中原地區都沒有見過的中草藥材, 並為周圍的百姓解除病痛。

那年春夏之交, 嶺南地區陰雨連綿數月, 加之氣候炎熱, 不少百姓都患上了全身浮腫, 小便少, 四肢疼痛等症狀, 百姓皆恐慌, 認為是老天在懲罰他們, 農田都荒廢了。

看到這些, 方吉想到他前不久用山上采的一種樹藤治好過這種病症, 於是, 便決定為百姓解除痛苦。

隨著治好的病人越來越多, 人們紛紛奔相走告, 於是患有這個病的人都知道要來找方吉看。 前來求診的病人越來越多, 方吉每天所采的草藥不夠用, 他便教會那些前來求診的病人如何識別、採摘和煎煮這種草藥。 由於這種草藥是方吉教他們的, 於是他們便把這種可以用來治療全身浮腫, 小便少, 四肢疼痛等症狀的草藥叫做方吉。 隨著一代代的口口相傳, 方吉也逐漸被讀作防己, 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用的中藥材防己。

猜一猜這味中藥是什麼?

請在留言處寫下您的答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