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讀懂十二時辰,就懂了中國人的一天(內含天機!建議收藏!)

文章來源/網路整理

導讀:

順天時而為, 接地氣而活。 讀懂十二時辰, 就讀懂了中國人的一天。

古時候的中國人, 將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

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 一個時辰剛好是今天的兩個小時。 從西周起, 人們就為每個時辰取了優雅別致的名字, 又以地支來表示。 每個時辰名, 或描繪了天地間一景, 或是闡明起居作息的道理。

中國人的十二時辰

子時 23:00-1:00

夜半, 是今明兩天的臨界點, 又名子時、子夜、中夜, 意為孕育。 夜半為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 “古曆分日, 起於子半”, 此時的天空, 像嬰兒的眼眸, 黑得純粹, 人早已歇下, 老鼠會悄悄出洞活動。

夜半, 宜睡眠, 忌熬夜, 此時, 人們應該注意:“安睡以培元氣, 身必欲側, 屈上一足。 先睡心, 後睡眼, 勿想過去、未來、人我等事。 惟以一善為念, 則怪夢不生, 如此禦氣調神, 方為自愛其寶。 ”(睡眠是培植元氣的最好方式。 側睡、曲足讓血液歸心,

以獲安寧。 不要胡思亂想, 這禦氣調神的法寶。 )

夜半人的氣血都已降到最低值, 現在睡覺, 是為了補上一整天的能量。 所以, 這時不要熬夜。 除非你能像一千多年前的張繼那樣寫出千古名詩: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丑時 1:00-3:00

丑時, 又稱雞鳴、荒雞。 醜是“扭”的本字, 此時天地間似有一雙大手, 正把夜幕與白天互相扭轉。 此時, 守時的公雞發出清啼, 棚戶裡的牛正在咀嚼著青草, 而人應該處於熟睡狀態, 如果此時失眠, 可以:

“精氣發生之候, 勿濃睡, 擁衾坐床, 呵氣一二口, 以出濁氣。 將兩手搓熱, 擦鼻兩旁及熨兩目五七遍;更將兩耳揉卷, 向前後五七遍, 以兩手抱腦, 手心恰掩兩耳, 用食指彈中指, 擊腦後各二十四, 左右聳身, 舒臂作開弓勢五七遍;後以兩股伸縮五七遍;叩齒七七數;漱津滿口, 以意送下丹田, 作三口咽。 清五臟火, 少息。 ”

此時為人體精氣生髮的時候。 如果此時失眠, 可披著被子, 坐在床上, 呵一兩口氣, 把體內濁氣吐出。

然後:把兩隻手搓熱, 摩擦鼻子兩旁, 並用搓熱的手慰熱雙目35遍。 把兩隻耳朵分別向前、向後揉卷35遍。 用兩隻手抱住後腦, 雙手的手心恰好掩住雙耳, 用食指去彈中指, 擊打後腦勺24次。 再左右聳身, 像開弓一樣拉伸雙臂, 49遍。 兩腿伸縮49遍;最後, 叩齒49次, 用意念將唾液送下丹田, 分三口咽下。 如此可清除五臟之火, 讓生髮精氣的腎臟得以休養。

《登飛來峰》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寅時 3:00-5:00

平旦, 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 平旦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 《孟子, 告子上》中說“其日夜之所息, 平旦之氣, 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 這是我們所見到的“平旦”一詞的最早用例。 此時, 太陽雖還未出地平線, 但遙遠的天際處早已顯現一線生機, 老虎也蠢蠢欲動, 是為寅時。

平旦, 熬過了黑暗, 終於要迎來晨光, 這天濛濛亮的時刻, 屬於所有堅持著、飽含希望的人, 正如陸遊詩裡那樣:

《晨起》宋·陸游

老尚貪書課, 黎明即下床。

不驚天乍冷, 更覺意差強。

蟾滴初添水, 螭爐旋炷香。

浮生又一日,開卷就窗光。

卯時 5:00-7:00

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日出這個詞最初見於《詩經·檜風·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濡。”先民們告訴我們,要日出而作。在古代,這會兒,官員們要上早朝、清點人數,稱為“點卯”。

此時節,人們要注意:“見晨光,量寒溫穿衣服,起坐明窗下,進百滾白湯一甌,櫛發百下,使疏風散火,明目去腦熱。”

晨光初露,宜起床。看天氣寒暖穿衣。起床後,坐在明亮的窗戶下,喝一杯白開水。梳頭發百餘下,可疏風散火,明目去腦熱。

《日出東南隅行》唐·李白

秦樓出佳麗,正值朝日光。

陌頭能駐馬,花處複添香。

辰時 7:00-9:00

食時,又名早食等,這是吃早餐的時候。辰時,也是神話中的群龍行雨時。此時,“早宜粥,宜淡素,飽摩腹,徐行五六十步”,早餐宜喝粥,宜淡素、吃飽後徐徐行走五六十步,邊用手摩挲肚子,另外要“就事歡然,勿以小故動氣”,要心情愉悅地開始做事,不要為一些小事動氣。

《三修詩三首》唐·皮日休

一寫落第文,一家歡複嬉。

朝食有麥饘,晨起有布衣。

巳時 9:00-11:00

隅中,又名日禺等,《淮南子·天文訓》中有雲“日出於暘穀,……至於桑野,是謂晏食;至於衡陽,是謂隅中;至於昆吾,是謂正中。”

臨近中午,豔陽當空,蛇正潛伏在草叢中,是為巳時。這會兒,是我們一天中的第一個黃金時刻,工作效率最高。所以,要保持最飽滿的精神狀態,做最重要的事。

午時 11:00-13:00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此時,太陽正運行到天宇之中,光線最強烈。陽氣達到頂點,陰氣將慢慢增加。相傳這時候,動物們都躺著休息,只有馬還是站著的,所以午時是屬於馬的。

上古時候,午時是人們去集市交易的時間,“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還有“午三刻開斬”的說法。

日中,“餐量腹而入,食宜美。美非水陸畢具,異品殊珍。柳公度年八十九,嘗語人曰∶我不以脾胃熟生物,暖冷物,軟硬物。不生、不冷、不硬,美也。又勿強食,當饑而食,食勿過飽,食畢起行百步。摩腹又轉手摩腎堂令熱,使水土運動,汲水煎茶。飲適可,勿過多”。

此時是午餐時間,要吃得美,美不是山珍海味,不生不冷不堅硬的食物,就是最美好的午餐。不要吃過飽,吃完走上百步。飯後用手摩腹,再按摩腰背部的腎俞,讓腰和肚子都熱起來,脾和腎運動有序。再適當喝點茶水,但不要過多。

《日中吟》宋·邵雍

日中為噬嗑,交易是尋常。

彼各不相識,何複更思量。

未時 13:00-15:00

日仄,又名日昳、日央、日跌等,過了正午,太陽開始偏西了。這時的太陽位置,與隅中是相對的。日中時人們會有些困沌,但日仄時,人們要從困沌中醒來,慢慢調整,這是一天中的第二個黃金時刻,要抓住時機,高效地工作,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申時 15:00-17:00

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淮南子·天文訓》裡曾說,“(日)至於悲穀,是謂晡時。”今人一日三餐,但秦漢時期,人們一天只吃兩頓飯,對於古人來說,這是第二次吃飯的時候。據說這時猴子的叫聲最為清亮,是為申時。

古人常常以一個“晡”字,代替晡時。杜甫會在這時散步,“整履步青蕪,荒庭日欲晡。”白居易也說,“但惜春將晚,寧愁日漸晡。”別愁日光西斜,而是要享受這大好時光。

《徐步》唐·白居易

覓得花千樹,攜來酒一壺。

懶歸兼擬宿,未醉豈勞扶。

但惜春將晚,寧愁日漸晡。

籃輿為臥舍,漆盝是行廚。

斑竹盛茶櫃,紅泥罨飯爐。

眼前無所闕,身外更何須。

小面琵琶婢,蒼頭觱篥奴。

從君飽富貴,曾作此遊無。

酉時 17:00-19:00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等,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這是白天進入黑夜的標誌。日入,人們開始收工返家,雞開始歸巢,飛鳥也回到了叢林裡的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先民留傳給我們的智慧。日入時,“宜晚餐勿遲,量饑飽勿過”,晚餐不宜遲。

《送別》唐·李白

水色南天遠,舟行若在虛。

遷人發佳興,吾子訪閒居。

日落看歸鳥,潭澄羨躍魚。

聖朝思賈誼,應降紫泥書。

戌時 19:00-21:00

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最早使用“黃昏”的是屈原。他在《離騷》中寫道:“昔君與我誠言兮,曰黃昏以為期,羌中道而改路。”黃昏是安靜的時段,此時自己可安靜的讀書或做任何自己喜歡的事,享受一天中最後的愜意。

此時,“篝燈,熱湯濯足,降火除濕,冷茶漱口,滌一日飲食之毒。默坐,日間看書得意處,複取閱之,勿多閱,多傷目,亦勿多思。”晚上,熱水泡腳,引火氣下行,驅除濕氣。冷茶漱口,洗去一天的飲食留下的殘渣和毒火。晚間宜靜默,可看書,但不宜看久。

說起黃昏,人們最先想起的就是歐陽修的那句“人約黃昏後”:

《生查子·元夕》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亥時 21:00-23:00

人定,又名定昏等,這是一晝夜的最後一個時辰。據說這時候豬睡得最香甜,發出鼾聲最響亮,是為亥時。人定,也是人靜,這時候應該安撫心情,切勿心浮氣躁,好好休息。

《夜深行》唐·白居易

百牢關外夜行客,三殿角頭宵直人。

莫道近臣勝遠使,其如同是不閑身。

#今日評論互動主題#

請談談如何利用時辰做到天人相應?

(歡迎大家在下方積極留言)

——END——

浮生又一日,開卷就窗光。

卯時 5:00-7:00

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日出這個詞最初見於《詩經·檜風·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濡。”先民們告訴我們,要日出而作。在古代,這會兒,官員們要上早朝、清點人數,稱為“點卯”。

此時節,人們要注意:“見晨光,量寒溫穿衣服,起坐明窗下,進百滾白湯一甌,櫛發百下,使疏風散火,明目去腦熱。”

晨光初露,宜起床。看天氣寒暖穿衣。起床後,坐在明亮的窗戶下,喝一杯白開水。梳頭發百餘下,可疏風散火,明目去腦熱。

《日出東南隅行》唐·李白

秦樓出佳麗,正值朝日光。

陌頭能駐馬,花處複添香。

辰時 7:00-9:00

食時,又名早食等,這是吃早餐的時候。辰時,也是神話中的群龍行雨時。此時,“早宜粥,宜淡素,飽摩腹,徐行五六十步”,早餐宜喝粥,宜淡素、吃飽後徐徐行走五六十步,邊用手摩挲肚子,另外要“就事歡然,勿以小故動氣”,要心情愉悅地開始做事,不要為一些小事動氣。

《三修詩三首》唐·皮日休

一寫落第文,一家歡複嬉。

朝食有麥饘,晨起有布衣。

巳時 9:00-11:00

隅中,又名日禺等,《淮南子·天文訓》中有雲“日出於暘穀,……至於桑野,是謂晏食;至於衡陽,是謂隅中;至於昆吾,是謂正中。”

臨近中午,豔陽當空,蛇正潛伏在草叢中,是為巳時。這會兒,是我們一天中的第一個黃金時刻,工作效率最高。所以,要保持最飽滿的精神狀態,做最重要的事。

午時 11:00-13:00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此時,太陽正運行到天宇之中,光線最強烈。陽氣達到頂點,陰氣將慢慢增加。相傳這時候,動物們都躺著休息,只有馬還是站著的,所以午時是屬於馬的。

上古時候,午時是人們去集市交易的時間,“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還有“午三刻開斬”的說法。

日中,“餐量腹而入,食宜美。美非水陸畢具,異品殊珍。柳公度年八十九,嘗語人曰∶我不以脾胃熟生物,暖冷物,軟硬物。不生、不冷、不硬,美也。又勿強食,當饑而食,食勿過飽,食畢起行百步。摩腹又轉手摩腎堂令熱,使水土運動,汲水煎茶。飲適可,勿過多”。

此時是午餐時間,要吃得美,美不是山珍海味,不生不冷不堅硬的食物,就是最美好的午餐。不要吃過飽,吃完走上百步。飯後用手摩腹,再按摩腰背部的腎俞,讓腰和肚子都熱起來,脾和腎運動有序。再適當喝點茶水,但不要過多。

《日中吟》宋·邵雍

日中為噬嗑,交易是尋常。

彼各不相識,何複更思量。

未時 13:00-15:00

日仄,又名日昳、日央、日跌等,過了正午,太陽開始偏西了。這時的太陽位置,與隅中是相對的。日中時人們會有些困沌,但日仄時,人們要從困沌中醒來,慢慢調整,這是一天中的第二個黃金時刻,要抓住時機,高效地工作,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申時 15:00-17:00

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淮南子·天文訓》裡曾說,“(日)至於悲穀,是謂晡時。”今人一日三餐,但秦漢時期,人們一天只吃兩頓飯,對於古人來說,這是第二次吃飯的時候。據說這時猴子的叫聲最為清亮,是為申時。

古人常常以一個“晡”字,代替晡時。杜甫會在這時散步,“整履步青蕪,荒庭日欲晡。”白居易也說,“但惜春將晚,寧愁日漸晡。”別愁日光西斜,而是要享受這大好時光。

《徐步》唐·白居易

覓得花千樹,攜來酒一壺。

懶歸兼擬宿,未醉豈勞扶。

但惜春將晚,寧愁日漸晡。

籃輿為臥舍,漆盝是行廚。

斑竹盛茶櫃,紅泥罨飯爐。

眼前無所闕,身外更何須。

小面琵琶婢,蒼頭觱篥奴。

從君飽富貴,曾作此遊無。

酉時 17:00-19:00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等,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這是白天進入黑夜的標誌。日入,人們開始收工返家,雞開始歸巢,飛鳥也回到了叢林裡的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先民留傳給我們的智慧。日入時,“宜晚餐勿遲,量饑飽勿過”,晚餐不宜遲。

《送別》唐·李白

水色南天遠,舟行若在虛。

遷人發佳興,吾子訪閒居。

日落看歸鳥,潭澄羨躍魚。

聖朝思賈誼,應降紫泥書。

戌時 19:00-21:00

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最早使用“黃昏”的是屈原。他在《離騷》中寫道:“昔君與我誠言兮,曰黃昏以為期,羌中道而改路。”黃昏是安靜的時段,此時自己可安靜的讀書或做任何自己喜歡的事,享受一天中最後的愜意。

此時,“篝燈,熱湯濯足,降火除濕,冷茶漱口,滌一日飲食之毒。默坐,日間看書得意處,複取閱之,勿多閱,多傷目,亦勿多思。”晚上,熱水泡腳,引火氣下行,驅除濕氣。冷茶漱口,洗去一天的飲食留下的殘渣和毒火。晚間宜靜默,可看書,但不宜看久。

說起黃昏,人們最先想起的就是歐陽修的那句“人約黃昏後”:

《生查子·元夕》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亥時 21:00-23:00

人定,又名定昏等,這是一晝夜的最後一個時辰。據說這時候豬睡得最香甜,發出鼾聲最響亮,是為亥時。人定,也是人靜,這時候應該安撫心情,切勿心浮氣躁,好好休息。

《夜深行》唐·白居易

百牢關外夜行客,三殿角頭宵直人。

莫道近臣勝遠使,其如同是不閑身。

#今日評論互動主題#

請談談如何利用時辰做到天人相應?

(歡迎大家在下方積極留言)

——END——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