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長知識!“九卿三公”到底是個什麼官

先來瞭解古代的行政設置, 歷朝歷代的官大體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中央官職

皇帝之下有丞相(或稱宰相), 丞相輔助皇上佐理朝政, 統領百官。 這“百官”的官名各朝代叫法五花八門, 十分複雜, 簡單點, 就是“三省六部”。

地方職官

大政區稱郡, 州或稱省, 長官分別稱郡守, 太守(或刺史), 巡撫。

基層政權稱縣, 縣官稱縣令或知縣。

處於大政區和縣之間稱州或府, 長官稱知州或知府。

。 皇帝 。

三省六部

三省, 指中書省(負責決策), 門下省(負責審議), 尚書省(負責執行)。

六部, 封建社會中央行政機構各部合稱。 即吏部, 戶部, 禮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吏部, 管官員的任免和考核。

戶部, 管土地戶口, 賦稅財政。

禮部, 管典禮, 科舉和學校。

兵部, 管理軍事。

刑部, 管司法刑獄。

工部, 管工程營造, 屯田水利。

隋朝以後中央一般設“六部”分管政務, 各部長官稱尚書, 副職為侍郎。 每部各轄四司,

共二十四司。 六部制確立于隋朝, 六部屬尚書省, 元代改屬中書省, 明朱元璋廢丞相, 將六部直屬皇帝。 六部機構歷朝歷代基本沿襲未改, 清末漸添新部, 六部之名遂廢。

。 文官 。

那麼, “九卿三公”到底是啥官職呢?

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職名稱。 據歷史記載, 西周時期周王朝及諸侯都有卿,

分上, 中, 下三級。 戰國時期, 很多諸侯國沿用。 上卿是當時最高官職。

“九卿”之說始于秦漢, 指的是太常, 光祿勳, 衛尉, 廷尉, 太僕, 大鴻臚, 宗正, 大司農, 少府九個官職。

“三公”之說也起始很早, 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是古代中央掌管軍, 政, 監察的最高官職。

。 武官 。

三公和九卿, 由皇帝任免, 不得世襲, 丞相位高權重, 他們分工明確, 都各有自己的府寺, 以處理日常事務。 大事總匯于丞相, 或最後請皇帝裁決。

唐, 宋時期雖沿用“三公”之稱, 卻無實際職務, 明, 清時期, 僅是榮譽職銜。

。 文官 。

秦朝設立 三公九卿 制度,

為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制度的建立創造了雛形, 對以後的歷代封建王朝的建立, 有著重要的影響。

三公九卿制的基本結構從秦朝一直沿用到兩晉, 直至隋文帝創三省六部制。 從三省六部制的結構上來看, 也無處不有著三公九卿制結構的影子。 此後, 一直到明代, 中國古代歷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級制度才算壽終正寢。 三公九卿這一制度沿用約達800年, 並從結構上影響三省六部制, 並左右中國古代中央官制約達700年。 可以說, 三公九卿制, 上承夏商周, 下接隋唐宋元, 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