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英國使團送給乾隆大批最新科技產品,但乾隆的做法卻讓人倍感憤怒

19世紀以前, 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還是很好的, 評價很高。 像泰戈爾就說過:“歐洲人應該當中國人的徒弟, 向中國人學習”。 歐洲則有這樣一說流傳:中華民族,

是世界上的禮儀之邦, 是最聰明的民族。 然而, 這所有的好印象, 隨著英國使團的訪華, 悄然改變了。

1792年, 清朝乾隆皇帝剛好做八十大壽, 英國使者喬治-馬戛爾尼率領使團來華, 船上帶了大量的禮品, 包括各種最新的科技產品,

比如織布機、蒸汽機、步槍、迫擊炮、地球儀、望遠鏡、吊燈、鐘等等。 這些東西雖然在現在看來很平常, 但在當時確實最先進最新的產品了。

馬戛爾尼一行人訪華有兩個目的:一是久仰中國禮儀之邦的美名, 前來給乾隆皇帝賀壽;第二就是當時世界經濟飛速發展,

中國地廣物博, 而且人多, 所以想與中國建立一種貿易關係, 中國既可以與世界接軌, 他們也可以打開中國市場, 獲取利潤。

不過, 馬戛爾尼從天津上岸, 然後北上京城, 一路的所見所聞讓他們頗為震撼。 百姓居住的房屋低矮簡陋, 生活窮苦, 與想像中的民眾安居樂業的中國有很大差別。

而且清朝時的跪地叩拜之禮, 更是讓他們無法接受, 因為那樣做讓他們感到自尊受到踐踏, 沒有一點禮儀之邦的樣子, 爭執許久後最後改為行單膝跪地之禮。

馬戛爾尼到皇宮後被晾了一段時間, 乾隆皇帝才在淩晨三點接見了他們。

清朝對英國的繁華, 是十分輕視的, 在他們眼中看來, 清朝乃天朝上國, 其餘國家都是蠻夷之地, 根本不入眼。 因此, 當乾隆皇帝看到馬戛爾尼送給他的大批的科技產品時, 他既不瞭解其來歷, 也不瞭解其使用方法與價值, 也沒有意識到外面的世界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反而認為英國這是在存心挑釁, 將這些東西當成玩具賞給小孩子玩去了。 對於英國請求貿易的要求, 他也置之不理, 然後隨意的就將使團打發走了, 中國就這樣喪失了與世界接軌的機會, 乾隆的做法, 真的讓人有點痛心。

1840年,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1842年,清朝戰敗,被迫簽訂了《南京條約》。不知道乾隆皇帝知道清朝現在的狀況後,會不會後悔當初的所作所為。

1840年,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1842年,清朝戰敗,被迫簽訂了《南京條約》。不知道乾隆皇帝知道清朝現在的狀況後,會不會後悔當初的所作所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