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慈禧說:我要做壽,只要三天內不打到北京就行

1894年歲末, 在中日甲午戰爭中, 大連、旅順相繼陷落, 北洋艦隊退守威海。 日軍大舉進攻, 在榮成登陸, 擺開海、陸夾擊威海清軍之勢。 儘管北洋海軍主力艦“定遠”、“鎮遠”雄風猶存, 如果海陸配合運用得當, 完全可以同日軍再打一陣子, 但是, 清軍失敗的命運早已註定。 這一年, 對甲午殤思與鏡鑒的論述頗多, 如戰略失誤、經費不足、用人不當、隊形不利、裝備落後、彈藥偽劣等等, 這些與戰爭失敗均有一定關聯, 但都不是決定性因素。

造成失敗的關鍵因素是文化, 呈現為國家觀念、民族意識的國家文化特質。 120年前, 清朝具有綜合國力、人口眾多、地理環境、北洋海軍等佔優勢的“硬體”, 然而在“軟體”上卻存在著非對稱的差距。 日本強勢的軍國文化和神教文化, 同清朝封建制度腐朽的守舊文化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這種文化特質的差異, 註定了清軍必然失敗的命運。

清末處於封建制度的沒落期, 宮廷文化的靈魂與核心便是皇權獨尊, 一切以維繫其搖搖欲墜的王朝為基。 1894年適逢慈禧太后60誕辰, 為老佛爺操辦一次規模盛大的花甲壽慶, 既是中國的文化傳統, 更有深層的政治動因。

甲午期間, 清政府的核心人物有5人。

慈禧太后是掌門人, 她想在60壽慶中捲簾歸政, 大肆建設頤和園準備頤養天年。 壽慶有可能是中國內部政治的權力交接, 結束慈禧垂簾聽政的一場國家大典。 當有人因戰事緊迫建議停止頤和園工程時, 慈禧放話:“今日令吾不歡者, 吾亦將令彼終身不歡。 ”

光緒皇帝俯首聽從慈禧, 但躊躇滿志, 尋機登基掌控實權, 他一直提防著李鴻章, 將北洋海軍事務“能收就收”。 同治、光緒兩代帝師翁同龢, 官位戶部尚書, 他同李鴻章爭奪權勢, 對北洋海軍實力“能削即削”。 光緒父親奕譞, 主持海軍衙門, 一切以光緒平穩掌權為先, 海軍衙門只是一個平臺, 表現得“謙卑謹慎, 翼翼小心”。 李鴻章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 掌控北洋海軍, 但受制于朝廷權鬥, 北洋海軍孤軍奮戰, 形成“以北洋一隅之力, 搏倭人全國之師”的困局。

慈禧太后也感覺到:“誤國家者在一私字, 困天下者在一例字。 ”“私”為宮廷內鬥, “例”指“祖宗之法不可變”。 任何變革的“越軌”最終都會被拉回到封建制度沒落的軌道。 所以, 慈禧的60壽慶成為清政府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

甚至影響到甲午戰爭的進程和結局。

國內政治環境制約著戰爭準備和對外交涉, 恭親王召集各國公使聲稱“等到慈禧生日過後, 再重開外交談判”。 李鴻章也看到了日本選擇甲午年發動侵略戰爭, 其原因之一就是:“日知今年慈聖慶典, 華必忍讓。”所以他不去備戰,卻把精力花費在外國的調停上,以穩定政局。因而,就在慈禧壽慶的歌舞昇平中,日本兵不血刃輕取大連灣。慈禧得到恭親王報告大連灣失守時,只是淡淡說,只要3天打不到北京就行,不要拿雞毛蒜皮的事來煩她,讓她好好過個60大壽。

當一個封建王朝把統治者的壽誕看得比民族興亡還重要的時候,這個王朝必定走向窮途末路。正當日本發動全民戰爭,傾力開動軍國主義戰車向中國殺來時,清政府沒有戰爭動員,更無作戰方針,毫無抗敵氣氛。正如李鴻章自歎:“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

華必忍讓。”所以他不去備戰,卻把精力花費在外國的調停上,以穩定政局。因而,就在慈禧壽慶的歌舞昇平中,日本兵不血刃輕取大連灣。慈禧得到恭親王報告大連灣失守時,只是淡淡說,只要3天打不到北京就行,不要拿雞毛蒜皮的事來煩她,讓她好好過個60大壽。

當一個封建王朝把統治者的壽誕看得比民族興亡還重要的時候,這個王朝必定走向窮途末路。正當日本發動全民戰爭,傾力開動軍國主義戰車向中國殺來時,清政府沒有戰爭動員,更無作戰方針,毫無抗敵氣氛。正如李鴻章自歎:“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