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酒瓶裡有“渣”,這酒還能喝嗎?

漆黑的酒窖中

一雙黑手

伸向了保存數十年的酒瓶

清澈密封的酒液中

出現了不明的殘渣?

是保存中百密一疏的“質變”?

還是人為故意添加的陰謀?

數十年的等待是否毀於一旦?

是人性的扭曲?

還是道德的淪喪?

歡迎大家收看今天的

《走近葡萄酒》

讓我們一起來解讀這些

酒渣的秘密

酒渣的形態

酒渣一般存在于紅、白葡萄酒中, 其形態也會隨著葡萄酒迥異的風格而不同。

紅葡萄酒

在紅葡萄酒中, 或紫或紅的結晶體最常見, 它們附著在與酒液接觸的橡木塞表面, 有著水晶般的“美貌”。

有些陳年的老酒裡, 還會出現暗紅色的薄片狀沉澱(說人話就是紅到發黑的渣子), 給人一種超越年代的歷史感。

白葡萄酒

因為白葡萄酒不像紅葡萄酒一樣富含色素物質, 所以酒渣的形態、顏色都極像是“沙沙”的白砂糖, 雖然也有人覺得像是水晶bo li渣。

即便當中有些酒渣顏值不低, 可奈何它變得再美, 也有很多人覺得酒渣就是葡萄酒變質的標誌, 這可真是“渣在酒中坐, 鍋從天上來”。

所以, 這些酒渣的真實身份到底是什麼呢?

身世之謎

實際上, 酒渣是葡萄酒天然含有的幾種物質結合形成的, 而且這是在葡萄酒釀造過程選擇和陳年的一個現象, 跟變質之間並不能直接劃等號。

在這幾種物質裡, 最重要的一員叫做酒石酸, 聽名字就知道這是一種酸性物質, 就像檸檬酸一樣。 但這個酒石酸可不是一個老實的主, 它在葡萄酒裡老想著“拉幫結夥”, 跟一些礦物質抱團結合, 結果就慢慢形成了酒石酸鹽(也就是酒渣)。 在紅葡萄酒裡, 除了礦物質外, 單寧、色素等物質也是它“引誘”的物件, 所以紅葡萄酒裡的酒石酸鹽會呈現紫色或紅色。

這個過程即使是裝瓶之後也還會繼續,所以我們才能在酒瓶中發現酒渣,尤其是一些老年份紅葡萄酒裡,由於時間太久,還會出現之前講到的暗紅色薄片狀沉澱。而這,也是有些酒友認為出現酒渣等同於變質的關鍵之處。因為,一些超過適飲期的酒裡也會出現這種暗紅色酒渣,畢竟它們也一樣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呀!遇到這種酒渣,就需要我們綜合酒的香氣、口感來做出判斷了。

可如果是瓶內酒液渾濁,還有棉絮狀沉澱(往往具有粘性),那就要注意了,因為這是葡萄酒感染雜菌的現象,可不屬於酒渣一類,大家連試都不要試了,丟的越遠越好!

感染雜菌的白葡萄酒

生存還是毀滅?

既然酒渣是葡萄酒本身形成的物質,那為什麼有的酒裡就沒有呢?究根結底,還是需求促進生產的問題。所以,有些酒莊乾脆就在釀造工藝上稍加改變,讓葡萄酒不易產生酒石酸鹽。可以如此簡單就讓酒渣不存在,不再造成誤解,那又為什麼不把所有酒都這樣“過一遍”呢?這就引起了酒渣“生存還是毀滅”的靈魂發問,答案還得從去除酒石酸鹽的方法找起。

可能是酒石酸是個來自南方的妹子,特別怕冷,所以它在低溫下和礦物質抱團的速度特別快,同時降溫也導致酒石酸鹽溶于酒水的能力降低。酒莊就利用這點,將葡萄酒快速降溫,酒裡大部分的酒石酸就和礦物質結合,形成酒石酸鹽,酒莊只需將其過濾掉即可。而葡萄酒裡剩下的酒石酸量太少,裝瓶後也就“掀不起大風浪了”。

看到這,相信大家也就明白了,這樣處理葡萄酒意味著什麼——葡萄酒裡的酒石酸會變少(酸度自然會受影響),礦物質會變少,單寧、色素等物質也會變少,而且葡萄酒還要經歷大幅度的溫度變化。所以有些“完美主義”的酒莊為了不破壞葡萄酒原本的口感則不採用這個方法。

長時間冷藏後的葡萄酒也會出現酒渣

所以大家以後見到一款有酒渣的葡萄酒,可不要一言斷定這酒壞了。有時,它僅僅是酒莊沒有選擇進行低溫過濾,也有時是陳年的象徵,說不定還是一款不可多得的佳釀呢!

不過對於酒渣,我們知道了它存在的意義和好處,也應該承認有些它存在的煩惱。儘管對身體無害,但有時入口過多會有苦味和澀感,更不用提液體中帶有渣子的不適口感(請自行腦補未過濾的豆漿),這對葡萄酒的品嘗影響很大。

所以,我們有時候需要自己進行過濾。

如何自己過濾酒渣?

喝葡萄酒自然要備齊各種傢伙什,醒酒要醒酒器,去酒渣也有專門的器具——潷酒器,二者相似,但還略有差異。緣由我們在後面詳解,現在不妨先看看使用潷酒器該注意些什麼:

1. 在使用潷酒器之前一定要將酒瓶豎直靜立一會,讓酒渣全部沉在瓶底。

2. 在開始轉移之前,我們還需要特別重要的一道光!既然不能自帶BGM,我們也可以是個自帶光環的帥男子/仙女?事實當然不是這樣……因為有光我們才能看清酒渣倒到什麼位置了呀,不然一股腦全都倒出來了,可就功虧一簣。這個光源可以是蠟燭,或是手電筒、手機(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3. 準備就緒後,就開始穩定的、緩緩地將酒轉移到潷酒器中,當看到酒渣臨近瓶口的時候停止傾倒。

看完有人該有疑問了,“Whaaaaaat ?!這不是跟醒酒器差不多嗎?有什麼區別嗎?”

區別就在於器具的瓶口上,我們從上面的圖片也能看出,潷酒器的瓶口要比醒酒器的要小得多,因為它們要達到的目的不同:醒酒器是為了加大葡萄酒與氧氣的接觸,潷酒器則正好相反,為了減少酒液與空氣的接觸。因為需要過濾酒渣的往往是脆弱的老酒,氧氣對它們的影響也會很大,所以要減少它們碰面的機會。但如果碰到那種不擔心氧化的葡萄酒,那我們確實可以用醒酒器來個功能“二合一”。

不過對於很多酒友來說,潷酒器可能不是家裡的必備之品,醒酒器對於老酒也不是一個好的選擇。但偉人“酒斛斯特洛夫斯基”曾說過,“紗布來源於生活,卻高於醒酒器”。

這個方法簡單粗暴,可以說是來自生活的智慧。省去了讓酒渣沉澱的時間,十分適合心急於喝酒的酒友了。

這個過程即使是裝瓶之後也還會繼續,所以我們才能在酒瓶中發現酒渣,尤其是一些老年份紅葡萄酒裡,由於時間太久,還會出現之前講到的暗紅色薄片狀沉澱。而這,也是有些酒友認為出現酒渣等同於變質的關鍵之處。因為,一些超過適飲期的酒裡也會出現這種暗紅色酒渣,畢竟它們也一樣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呀!遇到這種酒渣,就需要我們綜合酒的香氣、口感來做出判斷了。

可如果是瓶內酒液渾濁,還有棉絮狀沉澱(往往具有粘性),那就要注意了,因為這是葡萄酒感染雜菌的現象,可不屬於酒渣一類,大家連試都不要試了,丟的越遠越好!

感染雜菌的白葡萄酒

生存還是毀滅?

既然酒渣是葡萄酒本身形成的物質,那為什麼有的酒裡就沒有呢?究根結底,還是需求促進生產的問題。所以,有些酒莊乾脆就在釀造工藝上稍加改變,讓葡萄酒不易產生酒石酸鹽。可以如此簡單就讓酒渣不存在,不再造成誤解,那又為什麼不把所有酒都這樣“過一遍”呢?這就引起了酒渣“生存還是毀滅”的靈魂發問,答案還得從去除酒石酸鹽的方法找起。

可能是酒石酸是個來自南方的妹子,特別怕冷,所以它在低溫下和礦物質抱團的速度特別快,同時降溫也導致酒石酸鹽溶于酒水的能力降低。酒莊就利用這點,將葡萄酒快速降溫,酒裡大部分的酒石酸就和礦物質結合,形成酒石酸鹽,酒莊只需將其過濾掉即可。而葡萄酒裡剩下的酒石酸量太少,裝瓶後也就“掀不起大風浪了”。

看到這,相信大家也就明白了,這樣處理葡萄酒意味著什麼——葡萄酒裡的酒石酸會變少(酸度自然會受影響),礦物質會變少,單寧、色素等物質也會變少,而且葡萄酒還要經歷大幅度的溫度變化。所以有些“完美主義”的酒莊為了不破壞葡萄酒原本的口感則不採用這個方法。

長時間冷藏後的葡萄酒也會出現酒渣

所以大家以後見到一款有酒渣的葡萄酒,可不要一言斷定這酒壞了。有時,它僅僅是酒莊沒有選擇進行低溫過濾,也有時是陳年的象徵,說不定還是一款不可多得的佳釀呢!

不過對於酒渣,我們知道了它存在的意義和好處,也應該承認有些它存在的煩惱。儘管對身體無害,但有時入口過多會有苦味和澀感,更不用提液體中帶有渣子的不適口感(請自行腦補未過濾的豆漿),這對葡萄酒的品嘗影響很大。

所以,我們有時候需要自己進行過濾。

如何自己過濾酒渣?

喝葡萄酒自然要備齊各種傢伙什,醒酒要醒酒器,去酒渣也有專門的器具——潷酒器,二者相似,但還略有差異。緣由我們在後面詳解,現在不妨先看看使用潷酒器該注意些什麼:

1. 在使用潷酒器之前一定要將酒瓶豎直靜立一會,讓酒渣全部沉在瓶底。

2. 在開始轉移之前,我們還需要特別重要的一道光!既然不能自帶BGM,我們也可以是個自帶光環的帥男子/仙女?事實當然不是這樣……因為有光我們才能看清酒渣倒到什麼位置了呀,不然一股腦全都倒出來了,可就功虧一簣。這個光源可以是蠟燭,或是手電筒、手機(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3. 準備就緒後,就開始穩定的、緩緩地將酒轉移到潷酒器中,當看到酒渣臨近瓶口的時候停止傾倒。

看完有人該有疑問了,“Whaaaaaat ?!這不是跟醒酒器差不多嗎?有什麼區別嗎?”

區別就在於器具的瓶口上,我們從上面的圖片也能看出,潷酒器的瓶口要比醒酒器的要小得多,因為它們要達到的目的不同:醒酒器是為了加大葡萄酒與氧氣的接觸,潷酒器則正好相反,為了減少酒液與空氣的接觸。因為需要過濾酒渣的往往是脆弱的老酒,氧氣對它們的影響也會很大,所以要減少它們碰面的機會。但如果碰到那種不擔心氧化的葡萄酒,那我們確實可以用醒酒器來個功能“二合一”。

不過對於很多酒友來說,潷酒器可能不是家裡的必備之品,醒酒器對於老酒也不是一個好的選擇。但偉人“酒斛斯特洛夫斯基”曾說過,“紗布來源於生活,卻高於醒酒器”。

這個方法簡單粗暴,可以說是來自生活的智慧。省去了讓酒渣沉澱的時間,十分適合心急於喝酒的酒友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