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辛開苦降”理脾胃

辛開苦降理脾胃

脾胃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 根據脾胃病多寒熱錯雜的病因病機特點, 用“辛開苦降”法施治, 臨床療效顯著。

後天脾胃, 能升降相因、燥濕相濟

飲食物在體內的消化、吸收、轉化、排泄過程, 早在《素問·經脈別論篇》就進行了詳細的描述:“食氣入胃, 散精於肝, 淫氣於筋。 食氣入胃, 濁氣歸心, 淫精於脈。 脈氣流經, 經氣歸於肺, 肺朝百脈, 輸精於皮毛。 毛脈合精, 行氣於腑。 腑精神明, 留于四藏, 氣歸於權衡。 ”“飲入于胃, 遊溢精氣, 上輸於脾。 脾氣散精, 上歸於肺, 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 水精四布, 五經並行, 合于四時五藏陰陽,

揆度以為常也。 ”

上述論述說明:飲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雖與五臟六腑功能活動有關, 但整個活動的中心是脾與胃。 《素問·玉機真髒論》雲:“五臟者, 皆稟氣於胃, 胃者, 五臟之本也。 ”故自《內經》始, 後世立脾胃為“後天之本, 氣血生化之源”之說。

且飲食物的消化、吸收,

“散精於肝”“濁氣歸心”“上歸於肺”等過程均依賴脾臟的“運化”及“升清”功能, 而“遊溢精氣”“下輸膀胱”等過程均依賴於胃腑的“受納”及“通降”功能。

脾為太陰濕土, 其性喜燥而惡濕, 主升, 賴陽以煦之;胃為陽明燥土, 其性喜潤而惡燥, 主降, 須陰以潤之。 對脾胃生理功能的論述, 以清代醫家葉天士總結最為妥帖:“太陰濕土得陽始運, 陽明燥土得陰自安”, “脾宜升則健, 胃宜降則和”。 脾和胃納運結合、升降相因的生理功能是飲食物消化、吸收、布散、排泄的基礎。

脾胃如市, 病寒熱錯雜, 升降失常

“一有此身, 必資谷氣, 谷入於胃, 灑陳於六腑而氣至, 和調於五臟而血生, 而人資之以為生者也。 ”(李中梓《醫宗必讀》), 飲食物均通過胃腸道, 經消化、吸收,

給機體供應營養;“胃腸如市, 萬物入耶”, 《素問·髒氣法時論》雲“毒藥攻邪, 五穀為養, 五果為助, 五畜為益, 五菜為充, 氣味合而服之, 以補精益氣。 ”

無論是滋養人的“五穀”“五果”“五畜”“五菜”還是攻毒驅邪治病的藥物, 均是通過脾胃“服之”消化、吸收而起作用。 故飲食物“辛苦甘酸鹹”五味的偏嗜, 藥物寒熱溫涼的偏盛, 都會影響脾和胃的生理功能, 導致脾臟“升清”、胃腑“降濁”功能失常。

脾氣虧虛, 往往是引起“寒證”的原因, 《素問·刺志論》雲“氣虛者, 寒也”;而胃氣壅塞, 往往是發生“熱證”的基礎, 《素問·刺志論》亦雲“氣實者, 熱也”;這種寒熱的病機臨床上表現為熱則氣盛, 消穀善饑;寒則氣衰, 運化無力。 故《素問·髒氣法時論》雲“脾病, 虛則腹滿腸鳴, 飧瀉, 食不化”,

《靈樞·師傳》雲“胃中熱則消穀, 令人懸心善饑”。

正是由於脾胃在生理功能上相互聯繫, 因而在病理上兩者多相互影響。

如脾為濕困, 運化無力, 清氣不升, 可影響胃腑的受納和和降功能, 出現納呆, 痞滿, 噁心, 嘔吐等症;反之如果飲食不節, 食滯胃脘, 胃失和降,

亦可影響脾臟的運化及升清功能, 出現腹脹, 便溏等症狀。 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雲:“寒氣生濁, 熱氣生清。 清氣在下, 則生飧泄;濁氣在上, 則生嗔脹, 此陰陽反作, 病之逆從也。 ”

針對病機, 應寒熱並用、辛開苦降

《素問·標本病傳論》雲 “間者並行, 甚者獨行”, 針對脾胃病陰陽並病, 寒熱錯雜的中醫病機, 在臨床上多採用寒熱並施, 辛開苦降的治療大法, 最喜用的是“半夏瀉心湯”。

該方為仲景治療少陽誤下成痞所立, “但滿不痛為痞”, 傷寒表邪未經表散而誤下, 誤下傷中氣, 加之邪氣由表入裡而乘之, 則脾不能升清, 胃失於降濁, 中焦痞塞不通而成痞滿。 張秉成論該方:“所謂彼堅之處, 必有伏陽, 故以芩、連之苦以降之, 寒以清之, 且二味之性皆燥, 凡濕熱為病者,皆可用之。但濕濁粘膩之氣,與外來之邪,既相混合,又非苦降直泄之藥所能去,故必以乾薑之大辛大熱以開散之,一升一降,一苦一辛。並以半夏通陰陽行濕濁,散邪和胃,得建治痞之功。用甘草、人參、大棗者,病因裡虛,又恐苦辛開泄之藥過當,故當助其正氣,協之使化耳。”

非獨傷寒誤下,脾病則生濕,胃病則化燥,脾胃在消化、吸收過程中相輔相成,若受病則相互影響,導致濕濁、熱邪困阻中焦,脾胃升降功能失常的臨床表現,故在臨床上脾胃病的治療中該方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且療效顯著。

在應用“半夏瀉心湯”治療脾胃病時非獨“心下痞,但滿不痛”之症使用之,通過靈活加減在整個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中廣泛應用:

配伍理氣止痛藥,治療胃脘痛。

“不通則痛”,胃脘痛多由於中焦氣機升降失常,氣血運行受阻所致。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肝木偏亢易乘脾土,而脾土虧虛則易致肝木乘之,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濕濁及燥熱內蘊,往往會影響肝木的疏泄功能,導致氣機失常,氣血受阻而發生疼痛。在治療胃脘痛過程中多加入疏肝理氣,行氣活血止痛的藥物如:川楝子、延胡索、木香、烏藥、郁金、白芍等藥物,行氣止痛,柔肝緩急。

結合現代藥理研究,對症用藥。

對於通過胃鏡檢查確診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加用根據現代藥理研究有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的藥物,如:海螵蛸、白及、煆瓦楞等藥物,減少胃酸分泌、促進潰瘍面癒合。而對於幽門螺旋桿菌陽性者,他喜用黃芩、黃連、蒲公英、檳榔、厚朴等現代藥理學研究能抑制或殺滅幽門螺桿菌的藥物,可明顯緩解患者胃脹、胃痛、噁心、反酸等臨床症狀,且療效持久。

凡濕熱為病者,皆可用之。但濕濁粘膩之氣,與外來之邪,既相混合,又非苦降直泄之藥所能去,故必以乾薑之大辛大熱以開散之,一升一降,一苦一辛。並以半夏通陰陽行濕濁,散邪和胃,得建治痞之功。用甘草、人參、大棗者,病因裡虛,又恐苦辛開泄之藥過當,故當助其正氣,協之使化耳。”

非獨傷寒誤下,脾病則生濕,胃病則化燥,脾胃在消化、吸收過程中相輔相成,若受病則相互影響,導致濕濁、熱邪困阻中焦,脾胃升降功能失常的臨床表現,故在臨床上脾胃病的治療中該方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且療效顯著。

在應用“半夏瀉心湯”治療脾胃病時非獨“心下痞,但滿不痛”之症使用之,通過靈活加減在整個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中廣泛應用:

配伍理氣止痛藥,治療胃脘痛。

“不通則痛”,胃脘痛多由於中焦氣機升降失常,氣血運行受阻所致。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肝木偏亢易乘脾土,而脾土虧虛則易致肝木乘之,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濕濁及燥熱內蘊,往往會影響肝木的疏泄功能,導致氣機失常,氣血受阻而發生疼痛。在治療胃脘痛過程中多加入疏肝理氣,行氣活血止痛的藥物如:川楝子、延胡索、木香、烏藥、郁金、白芍等藥物,行氣止痛,柔肝緩急。

結合現代藥理研究,對症用藥。

對於通過胃鏡檢查確診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加用根據現代藥理研究有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的藥物,如:海螵蛸、白及、煆瓦楞等藥物,減少胃酸分泌、促進潰瘍面癒合。而對於幽門螺旋桿菌陽性者,他喜用黃芩、黃連、蒲公英、檳榔、厚朴等現代藥理學研究能抑制或殺滅幽門螺桿菌的藥物,可明顯緩解患者胃脹、胃痛、噁心、反酸等臨床症狀,且療效持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