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功夫巨星李小龍:手握雙截棍,這身黃黑衣服是他的標配

今天11月27日, 是功夫巨星李小龍的生日

李小龍1940年11月27日出生於美國三藩市即三藩市, 那一年是龍年。 對一位華人後裔來說, 這既是巧合,

也是命運。

李小龍的父親李海泉, 原籍廣東順德, 是著名的粵劇醜生, 母親何愛瑜是一個中德混血的天主教徒。 父母為兒子起名李振藩, 李小龍則是他後來的藝名。 出生3個月後, 李小龍隨父母搬到香港居住, 接受傳統的天主教學校教育。 他自幼熱衷武術,

曾奪得多項香港武術比賽的獎項, 還受粵劇家庭的影響, 參加了多部香港早期黑白影片的演出。

18歲時, 李小龍捲入一場毆鬥, 惹上了麻煩, 父母憂心這個好鬥的孩子會遭仇人報復, 決定送他回美國發展。 於是, 1959年春天, 李小龍懷揣100美元, 登上“總統號”輪船,

前往美國西雅圖。

李小龍一邊在餐館打工, 一邊就讀于當時的艾迪森技術學校, 以完成相當於高中學業的課程。

1960年, 李小龍進入位於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 對武術的熱愛激發了他對哲學的興趣, 於是主修哲學, 也學習戲劇等課程。 據說, 他喜歡從哲學的角度來思考和解讀武術,

看過很多有關的書, 也寫過不少論文, 特別喜歡研究陰陽原理在武術中的表現。

與此同時, 李小龍也經常在停車場、運動場等空地跟友人一起練武術, 後來大家鼓勵他開一所學校, 收費教武術。 李小龍在西雅圖唐人街租了一間只有半個門的地下室,

開設了他的“振藩功夫學校”。

與其他門派宣導“中國武術不外傳”相反, 李小龍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 不管是華人、白人, 還是黑人, 都可以學習中國功夫, 一舉推翻了過去中國人不給“鬼佬”教武術的做法。

從那時起,他就開始發展自己的一套功夫——截拳道。在1964年和1967年兩次國際空手道冠軍賽中,李小龍表演了兩指俯臥撐和一寸拳等絕活,引起了武術界和好萊塢的注意,獲得了在《青蜂俠》、《蜘蛛俠》等一系列影片中出鏡的機會。但上世紀60年代的好萊塢仍然無法接受一個黃種人出演主角。在多次碰壁後,這個有志于電影的年輕人選擇回到香港,開始在崛起中的香港電影業中一試身手。

從《唐山大兄》的一炮走紅到《龍爭虎鬥》的登峰造極,從嘉禾製片的慧眼識珠到李小龍自編自導,兩年半時間,“四部半”電影,李小龍成就了一段傳奇。《龍爭虎鬥》在美國放映時,取得了驚人的票房,在票房上擊敗很多同期上映的一級好萊塢大片,好萊塢新的功夫片由此誕生。

黃皮膚、黑眼睛,矯健的身手的李小龍常常被認為是中國的英雄,是他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而“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是他的至理名言。

作為一名華裔美籍演員,李小龍的確流芳百世。對於大批的李小龍粉絲來說,李小龍的形象定格在他處在演藝事業高峰期時的樣子——手握雙截棍,腳蹬黑布鞋,身手靈活,打得壞人跪地求饒。

在電影中,李小龍通常被塑造成一個來自中國農村的小夥子,憑藉自身武功與那些蠻不講理的城市惡霸或者把中國人稱為“中國狗”的洋鬼子一決高下。但事實上,李小龍本人終其一生從未踏上中國的領土,與中國最親密的接觸也只是到過英殖民地時期的香港。

在電影界,李小龍改變了西方觀眾對中國電影的看法,為後來的中國功夫影星成龍、李連傑、甄子丹等人架起香港電影與好萊塢電影之間的橋樑鋪平了道路。他憑藉個人力量改變了功夫電影的方向,啟發中國的製片人、導演和演員重新審視、定位中國的武術文化。

資深影評人、專欄作家譚飛說過:“李小龍給電影產業帶來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他建立了功夫電影這一電影類型,使得亞洲電影成功走向世界。”

1973年,正當李小龍雄心勃勃,準備大展宏圖的時候,7月20日突然在香港逝世,享年33歲。李小龍的死因至今仍是一團疑霧,好萊塢為之惋惜,並以多種方式緬懷傳奇李小龍。

儘管他的生命在事業的巔峰階段戛然而止,但李小龍的傳奇並不僅限於他留下的幾百米長的電影膠片。更多的是他的人格魅力和強烈的民族自尊。

李小龍的武功都是真的,和今天電影中絢麗的效果比起來可能算不了什麼,但看他的電影你的所有感觀都能得到一種信號,這些是真的深深的吸引住你。

從那時起,他就開始發展自己的一套功夫——截拳道。在1964年和1967年兩次國際空手道冠軍賽中,李小龍表演了兩指俯臥撐和一寸拳等絕活,引起了武術界和好萊塢的注意,獲得了在《青蜂俠》、《蜘蛛俠》等一系列影片中出鏡的機會。但上世紀60年代的好萊塢仍然無法接受一個黃種人出演主角。在多次碰壁後,這個有志于電影的年輕人選擇回到香港,開始在崛起中的香港電影業中一試身手。

從《唐山大兄》的一炮走紅到《龍爭虎鬥》的登峰造極,從嘉禾製片的慧眼識珠到李小龍自編自導,兩年半時間,“四部半”電影,李小龍成就了一段傳奇。《龍爭虎鬥》在美國放映時,取得了驚人的票房,在票房上擊敗很多同期上映的一級好萊塢大片,好萊塢新的功夫片由此誕生。

黃皮膚、黑眼睛,矯健的身手的李小龍常常被認為是中國的英雄,是他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而“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是他的至理名言。

作為一名華裔美籍演員,李小龍的確流芳百世。對於大批的李小龍粉絲來說,李小龍的形象定格在他處在演藝事業高峰期時的樣子——手握雙截棍,腳蹬黑布鞋,身手靈活,打得壞人跪地求饒。

在電影中,李小龍通常被塑造成一個來自中國農村的小夥子,憑藉自身武功與那些蠻不講理的城市惡霸或者把中國人稱為“中國狗”的洋鬼子一決高下。但事實上,李小龍本人終其一生從未踏上中國的領土,與中國最親密的接觸也只是到過英殖民地時期的香港。

在電影界,李小龍改變了西方觀眾對中國電影的看法,為後來的中國功夫影星成龍、李連傑、甄子丹等人架起香港電影與好萊塢電影之間的橋樑鋪平了道路。他憑藉個人力量改變了功夫電影的方向,啟發中國的製片人、導演和演員重新審視、定位中國的武術文化。

資深影評人、專欄作家譚飛說過:“李小龍給電影產業帶來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他建立了功夫電影這一電影類型,使得亞洲電影成功走向世界。”

1973年,正當李小龍雄心勃勃,準備大展宏圖的時候,7月20日突然在香港逝世,享年33歲。李小龍的死因至今仍是一團疑霧,好萊塢為之惋惜,並以多種方式緬懷傳奇李小龍。

儘管他的生命在事業的巔峰階段戛然而止,但李小龍的傳奇並不僅限於他留下的幾百米長的電影膠片。更多的是他的人格魅力和強烈的民族自尊。

李小龍的武功都是真的,和今天電影中絢麗的效果比起來可能算不了什麼,但看他的電影你的所有感觀都能得到一種信號,這些是真的深深的吸引住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