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宋哲元與二十九軍大刀隊烈士孤兒

西北軍的創始人是馮玉祥, 宋哲元是西北軍的“五虎上將”, 曾經掌握十幾萬人的部隊, 屢立戰功。 1930年中原大戰西北軍失敗, 馮玉祥下野。 西北軍各派系潰敗下來的軍隊聚集在山西運城。 當時, 大家都不願意解甲歸田, 於是在蕭振瀛的倡議下重組新軍。 宋哲元、張維藩、馮治安、張自忠、趙登禹、李文田、何基灃、蕭振瀛等八兄弟共議集合力量, 重新創辦一支新的軍隊。 大家推舉宋哲元為領袖。

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

在新軍成立之時, 宋哲元總結了自己前半生打內戰是錯誤的, 所以大家決議就是今後不再打內戰, 軍人的天職是以保家衛國為本, 從此就樹立了新的方向。 但是重新組織的軍隊只靠閻錫山每月撥給的16萬晉鈔難以維持, 所以蕭振瀛代表新軍北上謁見張學良, 要求張學良收編。

張學良久慕宋哲元的指揮才能, 決定收編, 並贈宋哲元一把將軍指揮刀,

刀柄上刻有“張學良贈”的銘文, 新軍改稱為東北邊防軍第3軍。 宋哲元為軍長, 下轄兩個師, 馮治安為第1師師長, 張自忠為第2師師長。 在張學良“東北易幟”後不久, 全國軍隊統一編制, 張學良任全國海陸空軍副總司令, 宋哲元所部被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9軍。 此時, 29軍下轄3個師:馮治安的37師、張自忠的38師和劉汝明的暫編第2師, 全軍共兩萬人左右, 分駐晉察二省。

“甯為戰死鬼 不作亡國奴”

“九一八”事變後, 宋哲元曾率領龐炳勳、呂秀文、劉汝明等七位29軍將領, 發出抗日通電, 表示:

“哲元等分屬軍人, 責在保國, 謹率所部枕戈待命, 甯為戰死鬼, 不作亡國奴, 奮鬥犧牲, 誓血此恥”。

宋哲元曾領導過多次戰役, 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和練兵經驗。 他的軍隊訓練,

分戰技訓練與思想教育兩種。 29軍的戰技訓練特別重體能及射擊。

例如29軍急行軍經常夜間開拔, 最高速度達到一晝夜行軍180裡, 所以該軍有“飛毛腿”之稱。 全軍生活上下一致, 雖然經費困難, 寧可軍官欠餉, 也要冬天給士兵穿棉衣, 每人配備兩雙鞋。 原來西北軍留下的武器還是打太平天國時期留下的毛瑟槍, 既無彈藥也不能發射。 限於當時的經濟條件, 宋哲元利用山西的煤和鐵給每個士兵打了一把大刀, 並且請了著名的拳師李堯臣將“六合神拳”改編成“無極刀法”, 其中突出的就是空手奪白刃, 用大刀奪取敵人的步槍。

在思想教育方面, 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 每日早晚點名之時, 長官必向部下作包含了愛國思想和戰略要術的問話,

使士兵銘記在心。 29軍正是抱定這種誓死效忠疆場的愛國精神, 所以在戰事中浴血鏖戰, 屢挫敵軍。

同時宋哲元還重視愛民教育, 士兵吃飯時要唱“我們的糧食由人民供給”。 所以宋哲元在山西練兵兩年, 訓練出了一支軍紀嚴明, 能征善戰的隊伍。

宋哲元題字

喜峰口抗戰的勝利

“九一八”事變後, 日本以武力侵佔中國東北三省。 1932年3月又建立了偽滿洲國, 扶持了清遜帝溥儀的傀儡政權。 然後準備進攻華北, 打開山海關, 吞併熱河(承德), 再圖平津。 在日軍攻陷山海關和熱河之後, 華北形勢危急。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 將華北地區三十余萬軍隊組織起來編成8個軍團進行抵抗。 宋哲元被任命為第三軍團總指揮, 秦德純、龐炳勳被任命為副總指揮, 以不足兩萬人的軍隊擔任冷口以西經龍井關、馬蘭峪、羅文峪、城子嶺口、喜峰口、潘家口約300裡的防線, 其中最重要的是喜峰口和羅文峪。 宋哲元任命馮治安率領37師以三屯營為中心負責城子嶺口——喜峰口——潘家口一帶的防線, 張自忠率領38師負責龍井關——馬蘭峪的防線,劉汝明的暫編第2師以遵化為中心,負責防守羅文峪。

肩扛大刀的二十九軍士兵➝

↓二十九軍大刀隊

這實際上是一場保衛平津的前哨戰,宋哲元做戰鬥動員,提出“這是我們軍人保衛國家的最好時機”。29軍奉命以晝夜180裡急行軍的速度由察哈爾省(張家口)開赴前線。29軍原定3月10日接防萬福麟的53軍防守喜峰口,但是53軍因過度疲勞在3月9日已經潰敗下來。宋哲元調動全軍最精銳的三個旅(37師趙登禹109旅、王治邦110旅、38師佟澤光113旅)奪回喜峰口。敵人武器精良,又有坦克、火炮的配合,29軍只有大刀片和手榴彈。戰鬥開始前宋哲元組織的500人的大刀敢死隊向被敵人佔領的喜峰口發起攻擊。

宋哲元任命趙登禹為喜峰口前敵總指揮,王治邦為副總指揮,佟澤光協助之。趙登禹兩次夜襲敵營,敵人在睡夢中就已人頭落地,取得了喜峰口抗戰的勝利。

喜峰口抗戰的勝利鼓舞了全國人民,上海青年麥新還為29軍大刀隊創作了著名的《大刀進行曲》。歌詞通過《申報》主編史量才送到29軍的軍部,從此代替了原29軍的軍歌《滿江紅》在軍中傳唱。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上海舉行大型音樂會,《大刀進行曲》傳唱全國。

救濟大刀敢死隊烈士遺孤

在500大刀敢死隊犧牲的眾多烈士中,有一位名叫侯萬山的班長,他的後人與宋家結下了不解之緣。

侯萬山,1897年生,北京市人,早年參加西北軍,在石敬亭手下任排長。1931年隨宋哲元部在山西接受整編成為29軍37師趙登禹部下的班長。在長城抗戰時,接受宋哲元軍長動員,自願參加500大刀敢死隊,在走上前線時宋軍長挨個詢問每位戰士家庭及後事並一一記錄。侯萬山跟隨大刀隊爭奪已被日敵佔領之長城喜峰口。部隊仰攻喜峰口敵軍陣地時,遭遇日軍的抵抗。經過激烈的戰鬥後,大刀隊員在陣地上休整。此時司務長背著一大籮筐面餅從後方來到陣地前沿給戰士們送飯,此時,日軍的炮火再次襲來,侯萬山奮不顧身沖上前掩護司務長,二人雙雙犧牲。侯萬山是最早犧牲於喜峰口的大刀敢死隊隊員之一,終年36歲。

侯萬山犧牲前因妻子剛生一對雙胞胎曾向軍長托孤,妻侯姚氏共生子女七人,長子13歲,次子9歲,新出生的雙胞胎尚不足100天。長城抗戰結束後,侯家生活困難,由29軍提供米麵生活。宋軍長夫人常淑清到侯家慰問,見到侯萬山窮困潦倒的家中,其妻因丈夫犧牲悲痛過度,奶水皆無,新出生的雙胞胎無食,已奄奄一息。宋夫人馬上命隨行人員給侯家多留下一袋白麵。宋夫人回到家中與宋哲元講述了侯家的現狀,並商議收養這兩個孤兒,以保他們能夠活下來。隨後,經侯姚氏的同意,宋夫人與石敬亭的夫人來到侯家抱走了這兩個孩子。宋軍長將兩個孩子認為兒子,取名紀峰、紀峪以紀念喜峰口、羅文峪之役。

1985年侯姚氏聽到北京電臺廣播宋哲元將軍的抗日事蹟,就派孫子找到文章作者李惠蘭教授打聽兩個孩子的下落,李惠蘭於1988年赴美參加學術會議時將此資訊通知了在臺灣的表弟紀峰、紀峪,當時二兄弟因海峽兩岸隔閡,未能赴大陸探親。李惠蘭將兄弟二人的照片帶回北京送給侯姚氏,但老人因日夜思念兒子已雙目失明,並告訴老人兄弟二人現都已有四個孩子。但至1989年侯姚氏去世,母子未能見面。

在這半個世紀中,兩兄弟依照宋哲元將軍按自己子女排“景”字輩分別取名宋景武、宋景烈,他們與宋哲元將軍的子女一同生活學習,兩兄弟與宋家人一同居住在天津英租界內。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入天津英租界,為隱藏身份兄弟二人隨宋夫人改姓常。抗戰勝利後,兩兄弟報名參加蔣經國組織的青年軍,1949年後隨軍隊到臺灣。直到2002年,紀峰、紀峪已70歲,二人才回到大陸祭祖去給四川綿陽養父宋哲元將軍掃墓,又去了山東樂陵宋氏陵園給奶奶和叔叔二姑掃墓以報答他們當年的養育之恩。

這一段跨越半個世紀的故事,連接了將軍對一個普通的士兵的承諾,連接宋家與侯家的親情,是在十四年抗戰中無數個因為戰火而失散家庭的縮影,戰爭可以使骨肉分離,親人失散,但割不斷血濃於水的親情。

作者:張海鵬 李惠蘭

編輯:王富聰 田萌

文史e家原創內容

如需轉載,

請聯絡我們獲取版權

好文推薦:點擊文字,立即查閱

《捍衛者》背後的歷史真相:姚子青營到底有沒有全員殉國?
【家風】林則徐的廉與儉
【人物】他是最早的官派留學生,他是禁毒先鋒,他是清華第一任校長,還 是中國早期媒體從業者的典範……

李烈鈞:“五子從軍”為抗戰

【盤點】“大內高手”——細數孫中山的“中南海保鏢”們,有男有女有老外

韓複榘之後的第三集團軍

【解密】蔣介石三次下野與家族關係

【人物春秋】打手、舵手、推手:蔣經國的一生

【權威解讀】日本戰史中的國民黨正面戰場

【名家論史】馬勇:為什麼說甲午戰爭日本“太小人”

張自忠率領38師負責龍井關——馬蘭峪的防線,劉汝明的暫編第2師以遵化為中心,負責防守羅文峪。

肩扛大刀的二十九軍士兵➝

↓二十九軍大刀隊

這實際上是一場保衛平津的前哨戰,宋哲元做戰鬥動員,提出“這是我們軍人保衛國家的最好時機”。29軍奉命以晝夜180裡急行軍的速度由察哈爾省(張家口)開赴前線。29軍原定3月10日接防萬福麟的53軍防守喜峰口,但是53軍因過度疲勞在3月9日已經潰敗下來。宋哲元調動全軍最精銳的三個旅(37師趙登禹109旅、王治邦110旅、38師佟澤光113旅)奪回喜峰口。敵人武器精良,又有坦克、火炮的配合,29軍只有大刀片和手榴彈。戰鬥開始前宋哲元組織的500人的大刀敢死隊向被敵人佔領的喜峰口發起攻擊。

宋哲元任命趙登禹為喜峰口前敵總指揮,王治邦為副總指揮,佟澤光協助之。趙登禹兩次夜襲敵營,敵人在睡夢中就已人頭落地,取得了喜峰口抗戰的勝利。

喜峰口抗戰的勝利鼓舞了全國人民,上海青年麥新還為29軍大刀隊創作了著名的《大刀進行曲》。歌詞通過《申報》主編史量才送到29軍的軍部,從此代替了原29軍的軍歌《滿江紅》在軍中傳唱。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上海舉行大型音樂會,《大刀進行曲》傳唱全國。

救濟大刀敢死隊烈士遺孤

在500大刀敢死隊犧牲的眾多烈士中,有一位名叫侯萬山的班長,他的後人與宋家結下了不解之緣。

侯萬山,1897年生,北京市人,早年參加西北軍,在石敬亭手下任排長。1931年隨宋哲元部在山西接受整編成為29軍37師趙登禹部下的班長。在長城抗戰時,接受宋哲元軍長動員,自願參加500大刀敢死隊,在走上前線時宋軍長挨個詢問每位戰士家庭及後事並一一記錄。侯萬山跟隨大刀隊爭奪已被日敵佔領之長城喜峰口。部隊仰攻喜峰口敵軍陣地時,遭遇日軍的抵抗。經過激烈的戰鬥後,大刀隊員在陣地上休整。此時司務長背著一大籮筐面餅從後方來到陣地前沿給戰士們送飯,此時,日軍的炮火再次襲來,侯萬山奮不顧身沖上前掩護司務長,二人雙雙犧牲。侯萬山是最早犧牲於喜峰口的大刀敢死隊隊員之一,終年36歲。

侯萬山犧牲前因妻子剛生一對雙胞胎曾向軍長托孤,妻侯姚氏共生子女七人,長子13歲,次子9歲,新出生的雙胞胎尚不足100天。長城抗戰結束後,侯家生活困難,由29軍提供米麵生活。宋軍長夫人常淑清到侯家慰問,見到侯萬山窮困潦倒的家中,其妻因丈夫犧牲悲痛過度,奶水皆無,新出生的雙胞胎無食,已奄奄一息。宋夫人馬上命隨行人員給侯家多留下一袋白麵。宋夫人回到家中與宋哲元講述了侯家的現狀,並商議收養這兩個孤兒,以保他們能夠活下來。隨後,經侯姚氏的同意,宋夫人與石敬亭的夫人來到侯家抱走了這兩個孩子。宋軍長將兩個孩子認為兒子,取名紀峰、紀峪以紀念喜峰口、羅文峪之役。

1985年侯姚氏聽到北京電臺廣播宋哲元將軍的抗日事蹟,就派孫子找到文章作者李惠蘭教授打聽兩個孩子的下落,李惠蘭於1988年赴美參加學術會議時將此資訊通知了在臺灣的表弟紀峰、紀峪,當時二兄弟因海峽兩岸隔閡,未能赴大陸探親。李惠蘭將兄弟二人的照片帶回北京送給侯姚氏,但老人因日夜思念兒子已雙目失明,並告訴老人兄弟二人現都已有四個孩子。但至1989年侯姚氏去世,母子未能見面。

在這半個世紀中,兩兄弟依照宋哲元將軍按自己子女排“景”字輩分別取名宋景武、宋景烈,他們與宋哲元將軍的子女一同生活學習,兩兄弟與宋家人一同居住在天津英租界內。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入天津英租界,為隱藏身份兄弟二人隨宋夫人改姓常。抗戰勝利後,兩兄弟報名參加蔣經國組織的青年軍,1949年後隨軍隊到臺灣。直到2002年,紀峰、紀峪已70歲,二人才回到大陸祭祖去給四川綿陽養父宋哲元將軍掃墓,又去了山東樂陵宋氏陵園給奶奶和叔叔二姑掃墓以報答他們當年的養育之恩。

這一段跨越半個世紀的故事,連接了將軍對一個普通的士兵的承諾,連接宋家與侯家的親情,是在十四年抗戰中無數個因為戰火而失散家庭的縮影,戰爭可以使骨肉分離,親人失散,但割不斷血濃於水的親情。

作者:張海鵬 李惠蘭

編輯:王富聰 田萌

文史e家原創內容

如需轉載,

請聯絡我們獲取版權

好文推薦:點擊文字,立即查閱

《捍衛者》背後的歷史真相:姚子青營到底有沒有全員殉國?
【家風】林則徐的廉與儉
【人物】他是最早的官派留學生,他是禁毒先鋒,他是清華第一任校長,還 是中國早期媒體從業者的典範……

李烈鈞:“五子從軍”為抗戰

【盤點】“大內高手”——細數孫中山的“中南海保鏢”們,有男有女有老外

韓複榘之後的第三集團軍

【解密】蔣介石三次下野與家族關係

【人物春秋】打手、舵手、推手:蔣經國的一生

【權威解讀】日本戰史中的國民黨正面戰場

【名家論史】馬勇:為什麼說甲午戰爭日本“太小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