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出彩甘肅人】甘肅首位國醫大師周信有: 96歲高齡仍堅持每週上兩次門診

甘肅首位國醫大師周信有: 96歲高齡仍堅持每週上兩次門診

每日甘肅網11月21日訊(西部商報首席記者金奉乾 通訊員楊韜)上世紀七十年代初,

周信有放棄在北京的發展機會, 舉家西遷至甘肅, 一待就是47年, 將半生的時光獻給了甘肅中醫藥事業。 懸壺濟世76載, 診治患者54.8萬例, 著書立說十餘部, 育得桃李3萬人, 奠定西北中醫高等教育基礎。 今年5月, 人社部、國家衛計委、國家中醫藥局授予周信有國醫大師榮譽稱號, 成為我省首位國醫大師。 11月15日, 省政府召開甘肅省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表彰大會, 隆重表彰了國醫大師周信有, 全國名中醫王自立、劉寶厚、張士卿。

勤學中醫

妙手仁心名聲日隆

1921年2月, 周信有出生在山東牟平。 15歲時, 便投拜安東名醫李景寰、顧德有門下, 跟師侍診, 學習中醫。 新中國成立後, 周信有先後參加遼寧省中醫進修班、中醫師資集訓班進行系統中醫學習,

隨後進入北京中醫學院教學研究班進一步研修中醫。

1941年11月, 周信有取得《漢醫認許證》, 開始自立門戶、掛牌行醫, 時精通內科雜病及急症, 屢起沉屙而名聲日隆, 1949年被公舉為安東中醫師公會會長, 1952年創辦安東市第一聯合中醫院, 以善治內科疑難雜病而聞名遐邇。 1960年調入北京中醫學院, 任教於內經教研室, 並承擔臨床工作, 因精於臟腑氣血辨證, 善用複方多法治療疑難雜病, 故求診者眾多。

紮根甘肅47年

奠定西北中醫高等教育基礎

1970年, 在北京中醫學院任教且享有盛譽的周信有, 響應國家號召, 來到甘肅。 臨行前, 很多人建議他先一個人去甘肅, 日後再回北京和家人團聚。 “一個大夫到哪裡都是看病, 甘肅的生活條件差、機會少,

但那裡更需要好大夫。 ”周信有抱著支援西北中醫藥事業、服務基層患者的信念, 舉家西遷, 當時他最小的孩子還抱在懷裡。 從此紮根甘肅, 至今已經47年。

1978年, 參與籌建甘肅中醫學院, 任中醫籌備組組長, 積極選拔名醫名師, 打造了甘肅中醫藥高等教育的師資隊伍。 學院建成後, 他先後任內經、中基教研室主任及教務處長等職, 積極制定中醫藥各專業培養方案, 組織編寫教材, 完善中醫藥教學體系, 奠定了甘肅乃至西北中醫藥高等教育的基礎。

耄耋之年, 仍堅持每年為本科生作學術報告4~6次, 聽眾達6.8萬餘人次。 2006年被中華中醫藥學會授予“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 2015年被甘肅中醫藥大學授予“特殊貢獻獎”。

從坐診東北到紮根西北,

從上世紀四十年代開始行醫到現在, 周信有診治的患者多達54.8萬人次。 時至今日, 享受國務院津貼、譽滿杏林、96歲高齡的他毅然堅守在基層醫療崗位, 不僅堅持每週上兩次門診, 而且還經常參加義診活動, 為前來求醫的患者耐心診治。

在他的心目中, 患者永遠是第一位, 為患者服務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 解除患者痛苦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所以不論貧富貴賤, 凡投診其門下的病患他均能一視同仁, 竭盡全力予以悉心診斷治療。

著書立說

育得桃李3萬人

76年來, 周信有先後培養學生3萬余人, 他們已成為甘肅乃至全國醫療、教學、科研崗位的骨幹力量, 其中王道坤、郭霞珍、李金田、郭義等佼佼者已成為學界名家。

作為學術帶頭人, 他指導中醫學科培養博士後及博士、碩士生347名。 作為全國第一、二批和甘肅省第一至三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他承擔師帶徒和碩士研究生臨床帶教, 培養出何建成、申秀雲等140餘名國家級、省級學術繼承人和弟子, 舉辦學術傳承班12期, 參加者1800餘人次。

周信有精研《內經》, 是內經學研究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對內經陰陽學說、藏象學說有其獨到見解, 強調治療應“複方多法、綜合運用、整體調節”, 被譽為西北內經泰斗。 其參編出版的《內經講義》、《中醫內科急症證治》, 獨著《全國著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叢書·周信有臨床經驗輯要》《內經精義(修訂版)》, 主編的《決生死秘要(修訂版)》《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周信有》, 發表的《病機十九條臨證辨析》《肝病辨治芻言》《胃與腎的關係及其臨床診治運用》等著作、論文完美地闡述了他的觀點論述和獨到見解。

仁術勤和,玉汝于成。國醫大師,譽滿杏林。

發表的《病機十九條臨證辨析》《肝病辨治芻言》《胃與腎的關係及其臨床診治運用》等著作、論文完美地闡述了他的觀點論述和獨到見解。

仁術勤和,玉汝于成。國醫大師,譽滿杏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