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需要的不是純美式教育,而是中國式心理學教育

“教育制度沒有完美的, 只有最適合自己的。 最好的教育不一定是最貴的選擇。 校內校外, 我沒見過不‘愛’孩子的父母, 卻接觸過許多‘愛’子心切但‘愛’錯位的家庭。 ”

——謝剛

談起美國教育, 率先蹦入我們腦海的概念或許就是“素質教育”、“先進”、“比中國好”。 因此, 懷著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殷切期望的中國家長們, 縱使千難萬難也想把最好的教育帶給孩子, 這使得留學低齡化的趨勢愈演愈烈。 從2005年的632名到2014年的38089名, 來美國讀初中和高中的中國學生在10年間飛漲了60倍。 矽谷近36%的居民出生在美國以外, 其中14%來自中國,

他們都是完成國內基礎教育後出國的。

美國那看似自由寬鬆的教育制度, 真的是孩子們輕鬆的“樂園”嗎?

中國孩子到美國學習, 真的就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嗎?

什麼樣的孩子, 能在這裡勝出呢?

歸根結底, 我們到底應該怎樣愛孩子、教育孩子?

……

越早出國越適應嗎?

除非你有好習慣

儘管媒體的報導集中在中美教育的差異之處, 但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卻能發現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 國內的優秀生和加州的優秀生都具有求知欲強、興趣廣泛、自律性高、和同學相處得好的特點。 應試制度雖然有弊端, 卻不能否認很多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養成了上進心和勤奮的習慣。

一個來自湖南的留學生家庭中, 剛在國內讀完五年級的姐姐被分到七年級繼續學習, 而剛滿五歲的兒子直接上學前班。 從表面看, 適應吃力的應該是姐姐。 但事實卻恰好相反, 姐姐憑藉在國內養成的積極學習態度和良好學習習慣, 很快適應了在美國的學習。 而弟弟由於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加上注意力和自控力較差, 出現了學習和適應困難。

美國的課程也許不如國內深, 但側重學生的理解和應用, 強調交流合作, 想學好並不容易。 加上從九年級起就要準備SAT或ACT考試、大學推薦信等, 壓力並不比國內高中小。 可見, 如果單純地去適應美式教育, 年齡不是關鍵問題,

關鍵在於孩子是否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學習態度和行為習慣。 想要孩子在較小的年齡出國的父母需要進行慎重的考慮, 畢竟青春期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期, 這麼關鍵的發展階段, 孩子更加需要在熟悉的環境與指導中成長。

愛子有方——教育中的心理學

教育好=成績高?

對美國早期華裔移民的研究發現, 150年間, “華人成功夢”不曾改變。 學齡期間, “成功”是“孩子是好學生”;畢業後, “成功”是“孩子有好工作”;工作後, “成功”是“孩子有美滿的婚姻”;成家後, “成功”是“孩子生兒育女”。 但實際上, 我們的教育往往停留在第一條。

父母對教育“成功”的定義無形中控制著孩子對課業成績的心態、課外活動的取捨等。 不論在中國還是在美國, 對下一代教育的重視和厚望是華裔的標籤, “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的古訓根深蒂固。 可“教育”僅僅是以學習成績來衡量的嗎?著名的伊利諾州“學生代表”研究從1981年開始跟蹤調查81位高中畢業生代表14年, 結果發現:高中畢業時成績最高的學生代表, 天資聰明、勤奮好學、循規蹈矩、上課如魚得水但缺乏創意,沒能成為改變世界的領袖,原因就在於“從未發現自己熱愛的領域並投入所有熱忱”。

日積月累的“軟實力”

應該保留的,對成人後的表現最有影響力的品質是什麼呢?美國研究成功因素的學者發現,取得長遠成就的兩個必要因素是自製力/意志力和動力/內驅力。她把這兩者結合為“堅毅”:毅力和熱忱的組合,對目標的不懈追求。

積極心理學創始人馬丁·薩里格曼和同事總結的最能預測生活滿意度和高成就的7個因素中,除“堅毅”、“自控力”、“熱忱”外,還有社交智慧、感恩、樂觀、好奇心。

不難發現,關於“成功因素”的結論異曲同工,都是優良的品格和社交能力等軟因素,而這些品格正是習慣日積月累轉化而來的。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教育,是學校裡教過的知識都忘掉後,自己還保留的東西。”

被訓走的愛和尊重

中國家長常常會黑著臉訓斥孩子,但這樣的方法卻往往不能取得好的效果,這是為什麼呢?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角度來看,成功人士能達到“自我實現”的金字塔尖前,除了基本的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一定要先滿足“愛”和“尊重”的需要。其實孩子天生都是願意去取悅父母的,但大約13歲之後他們則很少再和家長交流,其實這就是因為孩子之前的很多努力沒有得到父母的注意。自己喜歡的東西不被父母認可,和父母交流時卻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孩子慢慢就學會去找更有共鳴的夥伴。不“愛”孩子的父母極少見,但學會表達對孩子的尊重和愛確實是很多家庭要修的功課。

教育是“短跑”還是“馬拉松”?

現在很小的孩子就面臨著很大的學習壓力,這種“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概念,家長到底該如何看待呢?雖然有早教研究發現,幼兒期的數學能力和學齡期的優秀成績是相關的,但更多研究顯示預測教育成功的幼兒期因素包括恒心、情緒調節能力以及注意力。比起認知能力和家庭背景,幼兒社交和行為調節能力更能預測對將來學業表現。所以教育不是百米衝刺,更像是馬拉松比賽。闖過終點線的佼佼者,是那些會學習、熱愛事業、有健康人際關係的人。

所以,到底中國的孩子需要什麼?到底中國的家長該付出怎樣的努力?

或許,與其一味追求給孩子所謂高品質的教育環境與條件,不如真正努力去聆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幫助孩子發現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的熱情,給孩子愛與尊重、接納與包容,讓孩子獲得真正屬於他們的幸福感與成就感。

(圖文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天資聰明、勤奮好學、循規蹈矩、上課如魚得水但缺乏創意,沒能成為改變世界的領袖,原因就在於“從未發現自己熱愛的領域並投入所有熱忱”。

日積月累的“軟實力”

應該保留的,對成人後的表現最有影響力的品質是什麼呢?美國研究成功因素的學者發現,取得長遠成就的兩個必要因素是自製力/意志力和動力/內驅力。她把這兩者結合為“堅毅”:毅力和熱忱的組合,對目標的不懈追求。

積極心理學創始人馬丁·薩里格曼和同事總結的最能預測生活滿意度和高成就的7個因素中,除“堅毅”、“自控力”、“熱忱”外,還有社交智慧、感恩、樂觀、好奇心。

不難發現,關於“成功因素”的結論異曲同工,都是優良的品格和社交能力等軟因素,而這些品格正是習慣日積月累轉化而來的。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教育,是學校裡教過的知識都忘掉後,自己還保留的東西。”

被訓走的愛和尊重

中國家長常常會黑著臉訓斥孩子,但這樣的方法卻往往不能取得好的效果,這是為什麼呢?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角度來看,成功人士能達到“自我實現”的金字塔尖前,除了基本的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一定要先滿足“愛”和“尊重”的需要。其實孩子天生都是願意去取悅父母的,但大約13歲之後他們則很少再和家長交流,其實這就是因為孩子之前的很多努力沒有得到父母的注意。自己喜歡的東西不被父母認可,和父母交流時卻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孩子慢慢就學會去找更有共鳴的夥伴。不“愛”孩子的父母極少見,但學會表達對孩子的尊重和愛確實是很多家庭要修的功課。

教育是“短跑”還是“馬拉松”?

現在很小的孩子就面臨著很大的學習壓力,這種“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概念,家長到底該如何看待呢?雖然有早教研究發現,幼兒期的數學能力和學齡期的優秀成績是相關的,但更多研究顯示預測教育成功的幼兒期因素包括恒心、情緒調節能力以及注意力。比起認知能力和家庭背景,幼兒社交和行為調節能力更能預測對將來學業表現。所以教育不是百米衝刺,更像是馬拉松比賽。闖過終點線的佼佼者,是那些會學習、熱愛事業、有健康人際關係的人。

所以,到底中國的孩子需要什麼?到底中國的家長該付出怎樣的努力?

或許,與其一味追求給孩子所謂高品質的教育環境與條件,不如真正努力去聆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幫助孩子發現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的熱情,給孩子愛與尊重、接納與包容,讓孩子獲得真正屬於他們的幸福感與成就感。

(圖文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