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你知道307國道旁邊的那個水渠是怎麼來的嗎?

石津灌渠穿越槁城區, 你知道他是怎麼來的嗎?我知道了這些資料, 大家好好瞭解一下石津灌渠的歷史, 現在石津灌渠, 已經改為南水北調石家莊到衡水的專線了, 大家看一下

槁城區水上公園截止閥

歷史沿革

1937年7.7事變後, 日本侵略軍侵佔華北, 為將華北的煤炭、糧棉運輸出境, 立意修建石家莊至天津的石津運河。

1938年, 日本掘清等人聯名向華北日軍特務部提出開挖石津運河的建議, 並編制計畫任務書。

1938年12月, 日本內務省青木調查隊, 對石津運河沿線地段進行了調查,

1939年12月完成, 提出石津運河調查報告書。 報告書提出在滹沱河南岸黃壁莊設引水口, 引水流量33立方米/秒。 引水口至石門(石家莊)為引水段, 出石門沿石滄路東行至獻縣小範村入滏陽河一支流, 此段為運河段。 後滏陽河在獻縣藏橋和滹沱河匯合稱子牙河到天津入海河。 在石門桃園村設置碼頭及相應附屬設施。

1941年9月至10月完成測量。

1942年春在石門成立日偽“建設總署石門河渠工程處”, 在石門(今石家莊市)舉行石津運河工程開工典禮。 該工程在渠首修建了五孔進水閘和五孔節制閘, 完成30公里引水渠(包括三個隧洞和兩段混凝土護砌渠槽)。 運河僅挖到槁城。

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 工程中斷。

1947年11月12日解放石家莊, 黨和政府重組石津運河工程處。

1948年在滹沱河流經的黃壁莊修建了臨時引水堆石壩, 整修殘缺不全的石津運河, 開挖了5條支渠, 從此石津渠獲得新生。

1949年5月1日正式放水, 因為這是解放區的一項重要水利工程, 《人民日報》在頭版作了報導。 6月13日第一階段工程全部竣工。 1950年即澆地5.5萬畝。

1953年2月, 晉槁渠與石津渠合併,

統稱石津灌渠灌溉面積達到18.63萬畝。 晉槁渠1943年3月動工興建。 該渠由偽建設總署石門河渠工程處負責施工。 渠首位於槁城縣梨園莊東滹沱河右岸, 設計最大引水量5立方米/秒。 幹渠向南穿過滄石公路和石德鐵路, 即轉而向東, 基本與石德鐵路平行, 到晉縣馬於村至。 全長約22公里, 有支渠22條, 控制面積5萬畝。 1944年8月底竣工。

1946年我冀中行署工務局派員接管, 並與當地行政領導機關共同組成晉槁灌溉渠委員會, 由我人民政府貸糧進行工程整修, 當年澆地1.36萬畝。

1956年3月中旬, 擴建工程竣工, 擴澆6萬畝。 1957年灌溉面積達到33萬畝。

1958年修建崗南和黃壁莊水庫, 石津灌渠大規模擴建, 實灌面積100萬畝,

1959年達到196萬畝。 1960年石津運河110公里全線寬開, 渠首流量增加到100立方米/秒,

灌溉面積達到383萬畝。 其中石家莊地區澆地136.5萬畝。 石津灌區成為石家莊地區的一條主要灌區。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 由於渠系不完整, 排水系統不完全, 土地不平整, 灌溉管理不善, 大水漫灌;

1963年、1964年連年洪澇災害的影響, 灌區地下水位上升, 鹽鹼和次生鹽鹼面積擴大, 1964年實灌面積縮小到36.4萬畝。 地下水源較好的地區停渠打井, 大力發展井灌。

1963年11月30日, 石津灌渠整修改造工程陸續開工, 重點是總幹渠趙陵鋪進水閘和紫城南幹渠北中馬節制閘。

從1965年開始, 灌區進行大規模改建配套, 修建了排水系統, 降低了地下水位元, 鹽鹼地面積從1964年的129萬畝, 1971年減少到57萬畝, 灌溉面積恢復到167萬畝, 1978年灌溉面積達到277萬畝。

到上世紀80年代,

灌區水源銳減, 年均配水2—3次, 渠系設施長期處於休閒狀態, 單開渠水已經遠遠不能適應農業穩產高產的需要。 因此, 石家莊地區除結束鹿縣深井區和趙縣地下水漏斗中心區依然仰仗渠水灌溉外, 其他地區均籌資開發地下水發展井灌, 以確保農作物適時灌溉。

1987年石家莊地區計畫灌溉面積為46.8萬畝, 實際灌溉面積只有16.2萬畝, 除束鹿縣以外, 都停用渠灌利用井灌。

1991年計畫灌溉面積又減至26.4萬畝。 從石家莊的情況可以看出, 石津渠的灌溉功能逐漸失去它過去的輝煌。 東方不亮西方亮。 南水北調中線京石應急調水, 利用石津渠上游管道從黃壁莊水庫引水, 在太平河樞紐流入南水北調, 把清澈的渠水送到了北京, 石津渠又發揮出新的作用。 石家莊市把石津渠作為環城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綠化美化,石津渠將為石家莊市生態環境發揮極大的作用。

改革開放的20年,灌區深化改革,加強服務,實現了與用水戶雙贏的良好局面,1994年灌區收入突破1000萬元大關,1998年達2300萬元,灌區內糧食產量提高10倍左右,農業生產長足發展,農民生活穩步提高,受益縣市均成為國家重點糧棉生產基地。

工程建設

灌區灌溉渠系有總幹渠1條,長134.24km,渠首段設計流量114m3 /s, 最大流量可達125m3/s。 幹渠5條,總長183km,分幹渠30條,總長379 km,支渠268條,總長866km,斗渠2429條,總長2208km。各級管道的防滲總長度435km。斗渠以上渠系建築物7369座,總幹渠田莊電站裝機容量為 2×2500KW、孟同電站裝機容量為3×1250KW。排水系統共有排水幹溝、分幹溝63條,總長731km,排水支溝380條,長871km。排水標準多為五年一遇,排水容泄區為灌區東南邊界的滏陽河。純渠灌區斗渠以上5級管道和渠系建築物為固定工程,農渠一般不固定。井渠雙灌區的田間工程配套比較健全,純渠灌區的田間工程配套情況較差。

地理位置

石津灌區位於河北平原中南部,主要灌溉滹沱河下游以南,滏陽河以西地區,控制耕地面積400萬畝,有效灌面積250萬畝。受益範圍包括石家莊、衡水、邢臺三個地市,共14個縣區158個鄉,1467個村。石家莊地區在灌區上游,有槁城、晉縣、深澤、辛集、趙縣共72個鄉525個村受益,灌溉面積86萬畝。灌區的水源為滹沱河上游的黃壁莊水庫和崗南水庫(兩庫聯合運用),黃壁莊水庫庫容12.1億立方米。石津灌渠隸屬河北省水利廳,由石津灌渠管理局主管。現灌溉總幹渠全長134.7公里,首段設計流量100立方米/秒。總幹渠以下有幹渠、分幹渠、支渠、斗渠和農渠,六級固定管道。

灌溉制度

石津灌區實行“以畝配水,按量收費;三級配水,落實到村;包乾使用,浪費不補;超計畫用水,加倍征費”的原則。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灌區內部經營機制改革逐步確立了“搞活中間,帶動兩端”的灌區整體發展戰略,通過積極推進價費改革,完善投入產出機制,加強內部經營管理。明確產權關係,灌區0.29萬hm2的工程占地和管理用地取得了國有土地使用證,建立了工程保護地有償使用制度,促進了水利資產的保值增值。同時按照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投入有收益,耗費應補償”,積極籌措資金,形成了各級政府、水管單位和受益群眾共同投入的多主體的投資體系,加大了對工程的投入。

石家莊市把石津渠作為環城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綠化美化,石津渠將為石家莊市生態環境發揮極大的作用。

改革開放的20年,灌區深化改革,加強服務,實現了與用水戶雙贏的良好局面,1994年灌區收入突破1000萬元大關,1998年達2300萬元,灌區內糧食產量提高10倍左右,農業生產長足發展,農民生活穩步提高,受益縣市均成為國家重點糧棉生產基地。

工程建設

灌區灌溉渠系有總幹渠1條,長134.24km,渠首段設計流量114m3 /s, 最大流量可達125m3/s。 幹渠5條,總長183km,分幹渠30條,總長379 km,支渠268條,總長866km,斗渠2429條,總長2208km。各級管道的防滲總長度435km。斗渠以上渠系建築物7369座,總幹渠田莊電站裝機容量為 2×2500KW、孟同電站裝機容量為3×1250KW。排水系統共有排水幹溝、分幹溝63條,總長731km,排水支溝380條,長871km。排水標準多為五年一遇,排水容泄區為灌區東南邊界的滏陽河。純渠灌區斗渠以上5級管道和渠系建築物為固定工程,農渠一般不固定。井渠雙灌區的田間工程配套比較健全,純渠灌區的田間工程配套情況較差。

地理位置

石津灌區位於河北平原中南部,主要灌溉滹沱河下游以南,滏陽河以西地區,控制耕地面積400萬畝,有效灌面積250萬畝。受益範圍包括石家莊、衡水、邢臺三個地市,共14個縣區158個鄉,1467個村。石家莊地區在灌區上游,有槁城、晉縣、深澤、辛集、趙縣共72個鄉525個村受益,灌溉面積86萬畝。灌區的水源為滹沱河上游的黃壁莊水庫和崗南水庫(兩庫聯合運用),黃壁莊水庫庫容12.1億立方米。石津灌渠隸屬河北省水利廳,由石津灌渠管理局主管。現灌溉總幹渠全長134.7公里,首段設計流量100立方米/秒。總幹渠以下有幹渠、分幹渠、支渠、斗渠和農渠,六級固定管道。

灌溉制度

石津灌區實行“以畝配水,按量收費;三級配水,落實到村;包乾使用,浪費不補;超計畫用水,加倍征費”的原則。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灌區內部經營機制改革逐步確立了“搞活中間,帶動兩端”的灌區整體發展戰略,通過積極推進價費改革,完善投入產出機制,加強內部經營管理。明確產權關係,灌區0.29萬hm2的工程占地和管理用地取得了國有土地使用證,建立了工程保護地有償使用制度,促進了水利資產的保值增值。同時按照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投入有收益,耗費應補償”,積極籌措資金,形成了各級政府、水管單位和受益群眾共同投入的多主體的投資體系,加大了對工程的投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