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鄉村記憶:尋訪有故事的張家林村~

白雲湖街道張家林村, 人口近3000人, 在章丘算是比較有名氣的大村莊。 不僅如此, 張家林村還有悠久的歷史, 是一個有故事、有文化、有內涵的村莊, 名勝古跡與趣味傳說俯拾即是。

青龍街、繡江河、跨江橋、雌雄雙獅、神奇古井……這些古老建築, 以及世代流傳的傳說故事, 給張家林村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下面, 就請隨小編一同領略有故事的張家林吧!

看點一:“張家林”村名的由來

據《董氏祖譜》載:“張家林村原名紗羅店。 宋朝狀元張萬倉獲罪隱居於此。 死後葬村北, 稱張家墳。 明洪武二年(1369), 董治先由棗強遷來居於此, 因張家墳林木繁茂, 遂改村名為張家林。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張家林在山東章丘縣北, 當小清河與繡江河匯流之口, 運輸便利;鄒平、章丘之商貨均由此出入。 ”《山東通志•古墓》載:“崔榮墓在縣(舊章丘)北三十五裡張家林, 有元泰定二年(1325)張臨撰墓表。

”據此, 張家林一名, 或許始於元代或元代以前。 張家林村, 這個燦爛文明的古老村莊, 也由此開始書寫屬於她的歷史篇章……

看點二:雌雄雙獅

(雌雄雙獅相對而望, 威風凜凜)

走進這座古老的村莊, 一對大石獅子最先映入眼簾。 關於這對石獅的“身世”有一典故:明朝有一郡馬(王爺之女婿的官稱),

死後安葬於今小清河畔, 並鑄石獅一對於其墓碑兩側。 後遇事態變故其墓被掘, 抗日戰爭期間, 石獅被遷至張家林中心大街——青龍街東頭, 作為鎮村之物。 一對石獅隔街相望, 雌上(北)雄下(南), 據說以雌獅為上, 是為了顯示郡主之尊。 從村裡老人的言談中, 像這樣活靈活現、大氣壯闊的石獅已不多見了。 2006年冬, 其中一個險些被盜, 幸有村民發現才免於此難。 一對雄雌雙獅至今仍繼續守護著這座古老的村莊。

看點三:青龍街

(青龍街, 街東頭的雌雄雙獅)

青龍街的美名和雌雄雙獅一樣,

名不虛傳。 青龍街大體呈東西走向, 東臨繡江河、跨江橋, 街長千米有餘。 據說, 古代的青龍大街比現在寬得多, 那時的人家蓋屋遵循一項理念:寧肯多讓, 絕不侵佔一寸公共土地。 傳說中的青龍街兩邊有七十二條胡同依次排列, 像龍的肋骨雄起, 對應一年七十二候, 春來暑往秋收冬藏, 循環往復永不停息。 村裡的老人們說, 曾有人看見過, 夜深人靜之時, 青龍街上青龍騰空而起, 眼發藍光, 懲惡揚善, 護佑百姓。 古代的青龍街, 定是車水馬龍, 好不熱鬧, 而青龍街也承載著村民們諸多美好的夙願。

看點四:繡江河

(曾經寬闊的繡江河)

說到張家林的歷史文化,不得不提到橫穿村莊的繡江河。繡江河,發源於小泉城明水,最終注入小清河。這條河就像她的名字一樣秀麗,河水清澈見底,魚兒在水中嬉戲之景清晰可見。至於先人為何開挖此河,民間流傳著一個小故事:明朝時祖籍本地的李郡馬原為一賣油者,王爺之女拋繡球選郡馬,碰巧經過被意外選中。之後為方便每年回家省親,滿足馬隊的飲水問題,便挖了一條飲馬溝,即我們說的繡江河。現在河水已斷流。曾經的繡江河水靜靜的流淌多年,見證著古村的歷史變遷。

看點五:跨江橋

有河必有橋,張家林村的跨江橋約有300多年的歷史,用“赫赫有名”來形容一點不為過。2005年,已收錄章丘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說,清朝時,張家林村先人董在廣為方便繡江河兩岸交通聯繫,便修築了至今仍然牢固的跨江橋。跨江橋是青龍街的延續,為東西走向,將繡江河兩岸聯為一體,方便了行人過河。橋身完全用大石堆砌而成,歷經數百年仍牢固無比,可與趙州橋相媲美。整座橋延續的是鎮村雄獅的風格,又被人們稱為“獅子橋”,這是因為橋欄上有六對雌雄獅子相對排列。這些獅子有的仰天長嘯,有的與子嬉戲,有站著的,有臥著的……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六對石獅與青龍街頭的雌雄雙獅相對相望,互應互承,日夜守護著全村人民平平安安。採訪當天,正好有幾位老人在跟前,他們說,“說來真是很神,這座橋上從未出過事故,即使有人喝醉了酒,不慎跌落橋下,也只是有驚無險,並無大礙。”老人們說得有板有眼,言語中流露出的,是對這座跨江橋虔誠的敬意。或許,雄偉神奇的跨江橋,在人們心中早已成為一種信念,世代延續……

(跨江橋上的石獅,神態各異、栩栩如生)

看點六:神奇古井

在跨江橋東頭兩側有一對隔路相望的古井,相傳大橋開基之時,兩股清泉噴湧不止,有高士把這兩股清泉挖溝導引,至橋東十有八米處上封蓋,設香案上供,祭奠龍王爺,開恩讓道,慈悲利民。在智者的一番祈禱後,泉水順服不礙施工。後來工匠就築成了兩口深井,在橋頭兩側互對相望,似青龍的兩隻大眼。大橋竣工後,人們得知這井裡的水發鹹,不能喝也不能亂用,人們便認為這是青龍之眼,不能亂動。當然,這只是傳說。據老人們說,這井裡的水不但能飲用,而且甘甜可口,現在的深水井使用之前,村裡一直飲用井裡的水。

街、河、橋、井這幾種事物聯繫在一起,便有了好多美麗而神奇的傳說:一種說法,河是龍身,井是龍眼,河岸是龍鬚,橋則騎跨在龍身上、控制著水龍王,不會發洪水,莊稼年年豐收,人們安居樂業;一種說法,青龍街是龍身,兩口井是龍眼,威龍盤繞著古村保護著村裡的人們。兩種傳說雖有不同,卻有著共同的寓意,那就是,上面講的這幾種事物都是古村張家林的吉祥物,護佑並見證著全村人民幸福安定的生活。

(曾經寬闊的繡江河)

說到張家林的歷史文化,不得不提到橫穿村莊的繡江河。繡江河,發源於小泉城明水,最終注入小清河。這條河就像她的名字一樣秀麗,河水清澈見底,魚兒在水中嬉戲之景清晰可見。至於先人為何開挖此河,民間流傳著一個小故事:明朝時祖籍本地的李郡馬原為一賣油者,王爺之女拋繡球選郡馬,碰巧經過被意外選中。之後為方便每年回家省親,滿足馬隊的飲水問題,便挖了一條飲馬溝,即我們說的繡江河。現在河水已斷流。曾經的繡江河水靜靜的流淌多年,見證著古村的歷史變遷。

看點五:跨江橋

有河必有橋,張家林村的跨江橋約有300多年的歷史,用“赫赫有名”來形容一點不為過。2005年,已收錄章丘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說,清朝時,張家林村先人董在廣為方便繡江河兩岸交通聯繫,便修築了至今仍然牢固的跨江橋。跨江橋是青龍街的延續,為東西走向,將繡江河兩岸聯為一體,方便了行人過河。橋身完全用大石堆砌而成,歷經數百年仍牢固無比,可與趙州橋相媲美。整座橋延續的是鎮村雄獅的風格,又被人們稱為“獅子橋”,這是因為橋欄上有六對雌雄獅子相對排列。這些獅子有的仰天長嘯,有的與子嬉戲,有站著的,有臥著的……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六對石獅與青龍街頭的雌雄雙獅相對相望,互應互承,日夜守護著全村人民平平安安。採訪當天,正好有幾位老人在跟前,他們說,“說來真是很神,這座橋上從未出過事故,即使有人喝醉了酒,不慎跌落橋下,也只是有驚無險,並無大礙。”老人們說得有板有眼,言語中流露出的,是對這座跨江橋虔誠的敬意。或許,雄偉神奇的跨江橋,在人們心中早已成為一種信念,世代延續……

(跨江橋上的石獅,神態各異、栩栩如生)

看點六:神奇古井

在跨江橋東頭兩側有一對隔路相望的古井,相傳大橋開基之時,兩股清泉噴湧不止,有高士把這兩股清泉挖溝導引,至橋東十有八米處上封蓋,設香案上供,祭奠龍王爺,開恩讓道,慈悲利民。在智者的一番祈禱後,泉水順服不礙施工。後來工匠就築成了兩口深井,在橋頭兩側互對相望,似青龍的兩隻大眼。大橋竣工後,人們得知這井裡的水發鹹,不能喝也不能亂用,人們便認為這是青龍之眼,不能亂動。當然,這只是傳說。據老人們說,這井裡的水不但能飲用,而且甘甜可口,現在的深水井使用之前,村裡一直飲用井裡的水。

街、河、橋、井這幾種事物聯繫在一起,便有了好多美麗而神奇的傳說:一種說法,河是龍身,井是龍眼,河岸是龍鬚,橋則騎跨在龍身上、控制著水龍王,不會發洪水,莊稼年年豐收,人們安居樂業;一種說法,青龍街是龍身,兩口井是龍眼,威龍盤繞著古村保護著村裡的人們。兩種傳說雖有不同,卻有著共同的寓意,那就是,上面講的這幾種事物都是古村張家林的吉祥物,護佑並見證著全村人民幸福安定的生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