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偶爾瞭解一味中藥——橘核

橘核

【別名】:橘子核、橘子仁、橘仁、橘米。

【性味】:苦, 平。

【歸經】:入肝、腎經。

【入藥部分】: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種子。

【產地和分佈】:栽培於丘陵、低山地帶、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 在江蘇、安徽、浙江、江西、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均有栽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9g;或入丸、散。

【注意事項】:《本經逢原》:惟實證為宜, 虛者禁用。

【橘核的功效與作用】:理氣;散結;止痛。 主疝氣;睾丸腫痛;乳癰;腰痛。 用於小腸疝氣, 睾丸腫痛, 乳癰腫痛。

【附方】:

①治四種頹病, 卵核腫脹, 偏有大小;或堅硬如石;或引臍腹絞痛, 甚則膚囊腫脹;或成瘡毒, 輕則時出黃水, 甚則成癰潰爛:橘核(炒)、海藻(洗)、昆布(洗)、海帶(洗)、川楝子(去肉, 炒)、桃仁(麩炒)各一兩, 厚朴(去皮, 薑汁炒)、木通、枳實(麩炒)、延胡索(炒、去皮)、桂心(不見火)、木香(不見火)各半兩。

為細末, 酒糊為丸如桐子大, 每服七十丸, 空心鹽酒、鹽湯任下。 虛寒甚者, 加炮川烏一兩;堅脹久不消者, 加硇砂二錢(醋煮), 旋入。 (《濟生方》橘核丸)

②治乳癰初起來潰:橘核(略炒、五錢, 黃酒煎, 去滓溫服, 不能飲酒者, 用水煎, 少加黃酒。 (《光華醫藥雜誌》(3)6:53, 1935)

③治腰痛:橘核、杜仲各二兩。 炒研末, 每服二錢, 鹽酒下。 (《簡便單方》)

④治酒齇風, 鼻上赤:橘子核(微妙)為末, 每用一錢匕, 研胡桃肉一個, 同以溫酒調服, 以知為度。 (《本草衍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