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文化視野《藍色星球2》的幕後:“記錄與海”的“第二次握手”

時隔16年強勢回歸 記錄海洋的同時探索新的科學知識

2001年BBC出品的紀錄片《藍色星球》可以算是全世界探索海洋的自然紀錄片的“開山鼻祖”,

豆瓣評分9.5分。 時隔16年之後, 《藍色星球2》強勢回歸, 並在騰訊視頻播出, 豆瓣評分高達9.9分!在長達5年的拍攝過程中, BBC自然歷史部為了這部7集的紀錄片一共進行了125次遠征, 拜訪了39個國家, 足跡遍佈全球五大洋幾乎所有的海域, 甚至包括南極冰蓋下的深海海底。 光是水下拍攝, 就長達6000多個小時。

勇氣

甲烷火山, 深海的秘密只洩露了一次

在《藍色星球2》中, 攝製組要在8000米深的水下探索生命的奧秘:在海底, 有行走而不是游泳的魚類;以骨頭為食的蠕蟲;終其一生都生活在水晶海綿籠子裡的小蝦;佈滿毛髮的螃蟹以噴湧而出的硫化氫氣體為食;小蝦徘徊在團狀化學物的邊緣, 那裡熾熱無比, 溫度高得甚至能將鉛熔化……

這樣的拍攝相當的危險。

“拍攝《藍色星球2》時, 人類在歷史上首次把潛水艇開到南極的深海海底。 ”製片人奧拉·多爾蒂介紹, 當時水溫冷到零下1.8度, 潛水艇的作業出現了故障, “當時是在450米的水下, 潛水艇開始漏水, 如果把這個故事講完, 你就不敢和我去潛水了, 但這個故事的結局是, 我們把漏水的地方修補好後就繼續潛水了。 拍攝的過程總會出現危險的情況, 這是因為我們所做的工作已經到達了人類已知的邊緣, 我們必須為此做好準備。 ”

奧拉還帶領攝製組到墨西哥灣海底的鹽水池拍攝, “這是一個近乎神話世界的湖泊, 可是對那些四處遊蕩, 誤入其中的動物來說卻是不折不扣的死亡陷阱”。 他們又冒險深入海灣西部, 來到了一個被探險科學家兼深海研究員薩曼莎·喬伊博士稱為“泡沫薄幕”的地方。

第一次觸底時, 攝製組只看到一片了無生機的荒蕪之地。 這時, 突然正前方的海床上有東西彈射而出, 並且快速上升到了水柱裡面, 那是一個巨大的氣泡, 有籃球大小。 它在上升過程中, 身後留下一串泥沙。 緊跟著又冒出一個氣泡, 然後是另一個……突然之間, 潛水艇完全被巨大的甲烷氣泡包圍, 它們從幾分鐘前仍舊空曠無垠的深海沙漠中噴發出來。 人們仿佛置身於另一個星球, “攝製組給它起了個昵稱叫‘世界之戰’。 我們在探險過程中又去過兩次‘世界之戰’, 可是再也沒看到甲烷火山的噴發。 深海在無意中洩露了它的一大秘密, 但是只有一次。
”奧拉說。

新奇

豬齒魚使用工具, 魚的智力要重新定義

澳大利亞的大堡礁孕育了多種多樣的物種, 這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環境。 動物們竭盡所能, 力求能在競爭中佔據優勢。

攝製組一直在尋找能體現這一點的故事。 研究員約蘭德·波西格讀過一篇介紹豬齒魚使用工具在競爭中力拔頭籌的論文。

可是, 當時攝製組並不清楚有多少魚能做出這種非凡行為, 也不知道該在哪裡或者如何拍攝。 約蘭德與住在大堡礁蜥蜴島上的亞歷山大·威爾博士取得了聯繫, 並請求他幫忙尋找這些豬齒魚, 看看它們是否表現出類似行為。 果不其然, 他在多次潛水之後發現, 有些豬齒魚使用石頭作為砧板來敲開蚌殼。 特別是有一條魚, 居然會不斷返回特定的硬珊瑚, 而且每次都會撞擊珊瑚礁的特定位置:它用嘴叼起蛤蜊, 然後遊回珊瑚, 開始用力撞擊。 珊瑚的作用其實就相當於一個鐵砧, 它把珊瑚作為工具來敲開蛤蜊, 然後吃裡面的肉。

在接下來的一個月裡, 攝製組花費100多個小時到水中拍攝這種小魚, 並掌握了它的日常活動路線。“我們都很喜歡這只豬齒魚,給它取名珀西。有時,它會向沙子吹氣尋找蛤蜊,有時會搶奪其他魚的獵物,不過它總是直接遊回我們所說的它的城堡。”《一個海洋》一集的助理製片人瑞吉兒·巴特勒介紹。

執著

群鯨圍獵,攝製組必須要向大自然尋求線索

“大自然派出海鷗擔任信使。”當埃裡克·坎通納提到海鷗會跟在拖網漁船後面尋找魚時,許多人笑話他,不過他的說法是有理論基礎的——當漁船的拖網裡面有鯡魚時,海鷗確實會跟在後面。而鯡魚會引來虎鯨,然後是座頭鯨。兩年來,製片人喬納森·史密斯根據此理論追尋鯡魚群,以及虎鯨和座頭鯨的行蹤。他曾經借助迴圈呼吸器(一種美國前軍事潛水器材,在它的幫助下,拍攝人員的潛水時限從45分鐘延長到了3個小時),潛入冰冷刺骨的海水中,也曾經跟蹤鯡魚從北極的開闊海域進入峽灣,可始終一無所獲。

這回拍攝將是史密斯最後的機會。攝製組駐紮在北極圈內偏遠荒涼的溫格索亞島。那時正值11月,太陽升起的時間每天都會晚20分鐘,白晝短得要命。攝製組一路向北駛入開闊海域時,史密斯已經和許多聯絡人取得了聯繫,其中包括挪威虎鯨調查部門的科學家、漁民和嚮導,他們早已各自乘船出發了。攝像師特德·吉福德也配備了輔助工具,在陀螺穩定臂上放置了1000毫米長鏡頭,這樣在幾千米外就能觀察到聚集的海鷗。他還負責掌管航拍攝像機,就算船體劇烈晃動,鏡頭仍舊會保持穩定,而且能夠慢速拍攝。全世界共有5到10台這樣的航拍攝像機,它們最初是為美國軍方設計的,如果沒有特別安全許可,是不能從一個國家被帶往另一個國家的。

船長托雷安裝了一個程式,以便監測海上交通狀況。坎通納的理論表明,有船和海鷗就代表有鯡魚,有鯡魚就代表有虎鯨。座頭鯨是最後出現的變數。攝製組只要做足準備,加上光線和少許運氣,就有機會拍到座頭鯨張開大嘴進食的畫面。

然而,10天過去了,攝製組一無所獲。船上可能只有史密斯還保持著樂觀,“通常我們到現在早該看到大量虎鯨了,只要海洋生命樂意幫忙,我們就能拍到想要的畫面。”等待在第11天有了結果。先是虎鯨。它們通常喜歡三五成群地外出活動。攝製組朝著它們的方向緩慢前進,途中又發現了另一群主角——座頭鯨。

突然,在卡爾德峽灣,放眼望去到處是虎鯨修長的身影滑過水面,同時,座頭鯨一個挨一個地上下起伏,史密斯非常興奮:“它們要開工了。”話音剛落,小魚躍出水面,整個海面開始沸騰起來。而後,36噸重的座頭鯨淩空躍起後重又鑽入水中,鏡頭只記錄下其血盆大口。

船長調轉船頭。當海面出現銀色亮光時,鯨的身影再次向船頭靠攏。這次攝影師特德早已做好了準備,鏡頭正好對準目標。當這條鯨躍出水面時,魚群開始驚慌逃竄,隨後座頭鯨沖出水面,張大嘴巴將獵物吞入腹中。接著伴隨著一聲巨響,它巨大的身影漸漸消失在了海洋深處。這是《藍色星球》第一次拍到這樣的捕獵行為,是前所未見的科學發現。

悲傷

見證海洋危機 最痛心珊瑚白化

《藍色星球2》還介紹了許多引人注目的海洋危機。例如,我們日常生活隨處可見的塑膠製品,現在廣泛出現在全世界的海洋中,甚至包括北極的冰層中。據估計,每年倒入海洋中的塑膠製品高達800萬噸。這就相當於每分鐘將一輛垃圾車的垃圾倒入海洋,或者在世界上每2.5釐米的海岸線上丟棄五個裝滿塑膠的食品袋。

因此,“攝製組只要看到海上漂浮的塑膠,都會收集起來,有時是在拍攝之後,再從海洋中收集塑膠製品。”總導演詹姆斯·霍尼伯內說。

最令人痛心的是珊瑚白化問題。2016年,大堡礁的海水溫度升高,而且持續時間很長,足以對珊瑚造成毀滅性的影響。當海水變暖時,珊瑚會出現白化現象,迫使那些原本進行光合作用,為珊瑚提供顏色的微生物離開珊瑚,結果導致珊瑚白色的骨骼全部裸露在外。當時,厄爾尼諾事件導致海水溫度上升,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系統出現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溫度。當珊瑚礁出現白化現象時,攝製組安裝了一台固定攝像機來監測事態的發展程度,結果是毀滅性的。受觀測的珊瑚礁大約90%的分支珊瑚出現白化並且死亡。

每個故事都凝結了攝製組的耐心、勇氣以及對科學的執著。“在拍攝這個系列節目時,最吸引我的就是我們始終衝鋒在科學前沿。我們不是單純地報導這些科學故事,而是在幫助探索新的科學故事,目前至少有15篇科學論文都是以我們拍攝的畫面作為研究基礎的。”詹姆斯·霍尼伯內說,“這不僅是我們這次拍攝的主題,同時也是整個《藍色星球2》系列的主題。”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並掌握了它的日常活動路線。“我們都很喜歡這只豬齒魚,給它取名珀西。有時,它會向沙子吹氣尋找蛤蜊,有時會搶奪其他魚的獵物,不過它總是直接遊回我們所說的它的城堡。”《一個海洋》一集的助理製片人瑞吉兒·巴特勒介紹。

執著

群鯨圍獵,攝製組必須要向大自然尋求線索

“大自然派出海鷗擔任信使。”當埃裡克·坎通納提到海鷗會跟在拖網漁船後面尋找魚時,許多人笑話他,不過他的說法是有理論基礎的——當漁船的拖網裡面有鯡魚時,海鷗確實會跟在後面。而鯡魚會引來虎鯨,然後是座頭鯨。兩年來,製片人喬納森·史密斯根據此理論追尋鯡魚群,以及虎鯨和座頭鯨的行蹤。他曾經借助迴圈呼吸器(一種美國前軍事潛水器材,在它的幫助下,拍攝人員的潛水時限從45分鐘延長到了3個小時),潛入冰冷刺骨的海水中,也曾經跟蹤鯡魚從北極的開闊海域進入峽灣,可始終一無所獲。

這回拍攝將是史密斯最後的機會。攝製組駐紮在北極圈內偏遠荒涼的溫格索亞島。那時正值11月,太陽升起的時間每天都會晚20分鐘,白晝短得要命。攝製組一路向北駛入開闊海域時,史密斯已經和許多聯絡人取得了聯繫,其中包括挪威虎鯨調查部門的科學家、漁民和嚮導,他們早已各自乘船出發了。攝像師特德·吉福德也配備了輔助工具,在陀螺穩定臂上放置了1000毫米長鏡頭,這樣在幾千米外就能觀察到聚集的海鷗。他還負責掌管航拍攝像機,就算船體劇烈晃動,鏡頭仍舊會保持穩定,而且能夠慢速拍攝。全世界共有5到10台這樣的航拍攝像機,它們最初是為美國軍方設計的,如果沒有特別安全許可,是不能從一個國家被帶往另一個國家的。

船長托雷安裝了一個程式,以便監測海上交通狀況。坎通納的理論表明,有船和海鷗就代表有鯡魚,有鯡魚就代表有虎鯨。座頭鯨是最後出現的變數。攝製組只要做足準備,加上光線和少許運氣,就有機會拍到座頭鯨張開大嘴進食的畫面。

然而,10天過去了,攝製組一無所獲。船上可能只有史密斯還保持著樂觀,“通常我們到現在早該看到大量虎鯨了,只要海洋生命樂意幫忙,我們就能拍到想要的畫面。”等待在第11天有了結果。先是虎鯨。它們通常喜歡三五成群地外出活動。攝製組朝著它們的方向緩慢前進,途中又發現了另一群主角——座頭鯨。

突然,在卡爾德峽灣,放眼望去到處是虎鯨修長的身影滑過水面,同時,座頭鯨一個挨一個地上下起伏,史密斯非常興奮:“它們要開工了。”話音剛落,小魚躍出水面,整個海面開始沸騰起來。而後,36噸重的座頭鯨淩空躍起後重又鑽入水中,鏡頭只記錄下其血盆大口。

船長調轉船頭。當海面出現銀色亮光時,鯨的身影再次向船頭靠攏。這次攝影師特德早已做好了準備,鏡頭正好對準目標。當這條鯨躍出水面時,魚群開始驚慌逃竄,隨後座頭鯨沖出水面,張大嘴巴將獵物吞入腹中。接著伴隨著一聲巨響,它巨大的身影漸漸消失在了海洋深處。這是《藍色星球》第一次拍到這樣的捕獵行為,是前所未見的科學發現。

悲傷

見證海洋危機 最痛心珊瑚白化

《藍色星球2》還介紹了許多引人注目的海洋危機。例如,我們日常生活隨處可見的塑膠製品,現在廣泛出現在全世界的海洋中,甚至包括北極的冰層中。據估計,每年倒入海洋中的塑膠製品高達800萬噸。這就相當於每分鐘將一輛垃圾車的垃圾倒入海洋,或者在世界上每2.5釐米的海岸線上丟棄五個裝滿塑膠的食品袋。

因此,“攝製組只要看到海上漂浮的塑膠,都會收集起來,有時是在拍攝之後,再從海洋中收集塑膠製品。”總導演詹姆斯·霍尼伯內說。

最令人痛心的是珊瑚白化問題。2016年,大堡礁的海水溫度升高,而且持續時間很長,足以對珊瑚造成毀滅性的影響。當海水變暖時,珊瑚會出現白化現象,迫使那些原本進行光合作用,為珊瑚提供顏色的微生物離開珊瑚,結果導致珊瑚白色的骨骼全部裸露在外。當時,厄爾尼諾事件導致海水溫度上升,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系統出現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溫度。當珊瑚礁出現白化現象時,攝製組安裝了一台固定攝像機來監測事態的發展程度,結果是毀滅性的。受觀測的珊瑚礁大約90%的分支珊瑚出現白化並且死亡。

每個故事都凝結了攝製組的耐心、勇氣以及對科學的執著。“在拍攝這個系列節目時,最吸引我的就是我們始終衝鋒在科學前沿。我們不是單純地報導這些科學故事,而是在幫助探索新的科學故事,目前至少有15篇科學論文都是以我們拍攝的畫面作為研究基礎的。”詹姆斯·霍尼伯內說,“這不僅是我們這次拍攝的主題,同時也是整個《藍色星球2》系列的主題。”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