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陸良大覺寺:古樹古塔古韻味

走進古刹陸良大覺寺, 一座高聳的古塔迎面撲來, 塔身斑駁, 遍身佛龕, 塔頂金雞, 展翅欲飛, 一派古韻盎然的氣象。 塔旁古樹, 與塔同高, 並向而立, 枝幹遒勁褐黑, 枝葉蒼翠, 遮蔽塔與行人。 藍天白雲下, 紅牆青瓦間, 站立塔前, 欣賞古塔, 微風徐來, 樹葉沙沙, 構成一幅和諧完美的圖畫。 古樹與古塔, 已成為遊人進入大覺寺的第一道景觀吸引著遊客。

一、古樹

長期以來, 千佛塔旁這棵巨大古樹, 人們似乎忽略了它的作用。 它與塔同迎日出, 共倚斜陽, 同風雨共春秋, 一同走過了八百年的光陰, 已成為千佛塔不可缺少的陪伴, 大覺寺不可或缺的景觀。 塔無樹無趣, 樹無塔無韻。 仿佛樹的存在只是為了塔, 如果沒有這棵高大蒼勁古樹的陪襯, 塔便失去了許多生機和春意, 少了許多婀娜和溫婉, 卻平添了幾分孤寂和呆滯。 只有在與塔拍照時, 從它伸過來的恰到好處的綠,

人們才驚呼它的美麗、它的恰到好處, 始覺重要。

這棵古樹名滇朴, 喬木, 是雲南古老的名貴樹種。 樹高約20多米, 樹冠也有10多米, 從樹幹的粗度推測, 樹齡該有幾百年了吧。 古樹蒼勁, 樹幹粗大黑褐, 枝葉與塔相得益彰, 相映成輝, 多少年來與塔天然一體, 已不可分割。 只是塔在人們心中的位置太重要了, 樹的重要性才稍顯弱勢。 古樹也需要保護, 何況是大覺寺千佛塔傍的古樹就更需要保護了。 若這棵古樹消失, 那麼, 塔便顯得呆板、沒有生機, 八百年古塔的風景失之大半, 大覺寺古刹的景觀稍顯殘缺, 橫豎差了點靈秀、失了完美。

為何千佛塔旁會有這棵古滇樸?問附近長者, 方知, 是因為千佛塔建造以後, 從風水上來說, 千佛塔壓住了附近家族的風水,

所以, 種了這棵樹與塔抗衡, 把風水扳回來, 果然樹也不負眾望, 寒來署往, 竟長得與塔一般高, 漸與塔融為一體, 共同詮釋大覺寺的悠久, 千佛塔的神奇。 這似乎與種樹的初忠想背, 也是種樹時沒料到的。

如今, 大覺寺整體修繕完畢, 古寺風貌再現。 巍峨廟宇, 莊嚴佛像, 曼妙禪音, 似乎大覺寺裡的一切都沐浴在佛光之下, 安然欣然, 只有千佛塔旁這棵古樹, 還不屬於大覺寺管理範疇。

近十多年來, 由於長期缺乏管理保護, 古樹似乎變老了, 不再那麼茂盛, 有的主杆已經乾枯死亡, 還時不時有乾枯的樹枝掉落下來, 既怕砸到遊人, 又為樹的命運擔憂。

古樹與大覺寺僅一牆之隔, 說來也是幾度身處險境, 瀕臨死亡消失邊緣,

它的樹根已經伸入到寺院圍牆和塔基, 既對樹的生長不利, 又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覺寺千佛塔的保護埋下安全隱患。 幾年前, 整個大樹傾斜, 樹根把大覺寺圍牆撬倒, 文管所找來民工重砌圍牆, 並對樹進行培土加固, 才又活了過來, 重新煥發了生機。

為了更好的保護這棵古樹, 不失去大覺寺千佛塔與樹和諧統一之景觀, 文管所曾經幾次與這個家族的相關人員進行協調, 但最終未能把這棵樹納入大覺寺保護範圍, 為此, 呼籲是否能通過政府行為解決古樹的保護管理問題, 讓大覺寺不失景觀, 千佛塔不失生機, 古樹亦再逢春天, 再萌春意。

二、古塔

與古樹相鄰的是千佛塔, 是大覺寺古建築群中最為重要的建築。

大覺寺建於元代, 明、清時是滇東第一流大刹, 民國時是雲南十六座名寺之一, 名望可與昆明華亭寺、太華寺相並列。 新中國成立之後, 1983年公佈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塔體現佛教的思想, 塔與佛教有著密切的關係。 千佛塔為七級六角形實心磚塔, 所謂七級, 取佛教“救人一命, 勝造七級浮屠”之意, 浮屠就是佛塔的意思因塔遍身鑲嵌1612個釋迦牟尼佛龕而得名, 名千佛塔或諸佛寶塔;又因塔頂鑄金雞兩隻, 一雌一雄, 又稱之為金雞塔, 塔高18米, 七級六角形實心磚塔。 像這樣的塔形在雲南僅此一例, 就是在全國亦屬少見。

大覺寺、千佛塔在陸良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圍繞它還有許多美麗、神奇的傳說, 千佛塔在當地人心中的份量不言而喻,時代的影子似乎也在傳說中可尋,是陸良歷史文化的一個縮影。

金雞懾鼇魚的傳說。古時,陸良壩子年年水患和地震不絕,古縣城幾乎被毀,百姓認為是鼇魚(也有的說是九條龍)在作怪,鼇魚在荷葉下麵,一翻身一眨眼便會山崩地裂,惡水橫流,於是建千佛塔鎮之,使其永遠不得翻身。塔頂兩隻金雞,晝夜監視水怪,發現水怪欲動,啄其眼,至此,陸良壩子風調雨順,人民富足安康。

金雞眨眼地會兒翻身傳說。傳說千佛塔頂原有金雞三隻,不知為何突然飛走了一隻,飛到羅平的金雞山,羅平金雞山上的那個石頭形狀還真像只雞。人們怕塔頂的“金雞”再飛走,就用鐵鍊栓其足,剩下的兩隻金雞晝夜監視水怪,金雞晝夜不敢眨眼,只要一眨眼,水怪就動,水怪一動,陸良壩子就會山崩地裂,惡水橫流,因此塔頂的金雞一站700餘年,從沒有離開過崗位,就是為了陸良壩子的平安。

兩個傳說反應了古代陸良的現實,折射出人民渴望幸福生活的願望。解放前,陸良是雲南省的四大窮州之一,經常發生水旱災害,有歌謠為證,“陸涼陸涼,平壩無雨最荒涼,勿然一陣盤江雨,旱地成澇田成江。”這種情況的形成與陸良地形地勢氣候有關,主要原因是南盤江橫穿陸良壩子綿延四十餘裡,且下游高,上游低,中游平緩,西橋石嘴口狹窄,難以排洪,一遇雨季,盤江兩岸變成澤國。陸良壩子一馬平川,一望無際,蓄水困難,眼前雖有滔滔盤江水,其實是一個嚴重缺水的縣。

真正使“金雞懾鼇魚”這美好願望得以實現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陸良全民動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開始了“大禹治水”的浩大水利建設工程。從1955年到1977年用了近22年的時間排涸中原澤,炸開了西橋的灘阻,疏通了老盤江河道,開挖23.5公里長的新盤江,開挖閻芳河,修建了一批中小型水庫,這一系列治理南盤江水患 的“一籃子”工程,使昔日水患頻繁的“窮州”變成了如今風調雨順的“良州”,變成了高原魚米鄉。塔頂的金雞站成了永恆,是中國共產黨鎮住了南盤江這只水怪,使傳說得以實現。

去(方言讀音ke)大覺寺吃塔傳奇。據幾代人居住在大覺寺旁的耆老回憶,以前大覺寺的門多數時間是關著,一個月只有六天向百姓開放,普通群眾只有這六天才能到大覺寺去燒香拜佛,其它時間只有當地的官員鄉紳能到裡面遊玩、休閒、吃齋。封建時代的這些官員鄉紳可惡又霸道,老百姓看不慣,敢怒不敢言,為了出一口惡氣,戲弄一下這些人,於是有三老倌就想捉弄一下這些官人老爺,一商量在大覺寺導演了當地最著名的去(方言讀ke)大覺寺吃塔這齣戲。

據說當時所有的官員鄉紳都收到去大覺寺吃“大菜”的請貼,這一天所有的官員鄉紳都穿著長袍來到大覺寺,在東廂房裡等著吃大餐,可是從早晨一直等到下午,只聽見廚房裡吱吱的“抄菜”聲,但不見端上菜來。原來這三個人在廚房裡支了一口大鐵鍋,鍋燒紅就倒一瓢水,如此反復,官員紳士們只聽見 “吱吱”的炒菜聲,卻始終不見菜端上來,就這樣他們在大覺寺整整餓了一天始終沒有吃到大餐,又累又餓洋相百出,最後才知道是被人戲弄,他們又氣又惱怏怏地回了家。

原來傳說中的大餐根本就沒有做,讓平時作威作福慣了的官老爺們餓了整整一天,他們的狼狽相,確實讓他們出盡了醜,而這個“去(方言讀ke)大覺寺吃塔”的故事就時常被老百姓津津樂道。起初這句話是一種嘲笑諷刺的意思,是說沒吃著,演變到現在變成了當地有名的方言俚語。比如請人吃飯就說“走大覺寺吃塔去(方言讀ke)”,它有時還用於相互間開玩笑,這句話在當地人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應用。又因為大覺寺剛好有一個千佛塔,塌與塔是諧音。塌的意思是指支架起來的東西倒下或陷下,延伸為事情沒做成,黃了。於是到大覺寺吃塌,也就成了到大覺寺吃塔,實際上就是指到大覺寺沒吃著大餐的意思,而不是真的到大覺寺吃塔。因為這個傳說大覺寺和千佛塔就深深的根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了。

具有如此傳奇色彩的千佛塔,在歷史上也差一點被撤毀。解放後,大覺寺先是縣“老改隊”駐地,後來又改做縣農機站網站和職工宿舍,由於農機站大型履帶拖拉機進出不方便,於是有人提出乾脆把千佛塔撤掉算了,這消息一傳出,轟動全城,於是地方上有三個有名望的老倌出來阻止,他們說:你們撤不得,這塔下面是條地河,撤掉塔,地河的水冒出來陸良城就被淹掉,怕你們不好收場,承擔不了這個責任。傳說保住了千佛塔,也保住了大覺寺。

千佛塔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如今千佛塔已成為陸良的地方標誌和名片,為了更好的保護文物古跡、保護古樹木,不失去大覺寺內千佛塔的美麗景觀,防止古樹死亡,需對千佛塔旁古樹進行搶救性保護。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方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物古跡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保護文物古跡也是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陸良大覺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佛塔是大覺寺裡最重要的文物,而且圍繞塔有許多美麗神奇的不老傳說,這是陸良地方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也是陸良重要的文物古跡,古樹與塔幾百年來融為一體,已不可分割。站在堅定文化自信的高度,保護千佛塔旁的這棵古樹也就是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陸良地方優秀歷史文化、保護文物古跡。

千佛塔在當地人心中的份量不言而喻,時代的影子似乎也在傳說中可尋,是陸良歷史文化的一個縮影。

金雞懾鼇魚的傳說。古時,陸良壩子年年水患和地震不絕,古縣城幾乎被毀,百姓認為是鼇魚(也有的說是九條龍)在作怪,鼇魚在荷葉下麵,一翻身一眨眼便會山崩地裂,惡水橫流,於是建千佛塔鎮之,使其永遠不得翻身。塔頂兩隻金雞,晝夜監視水怪,發現水怪欲動,啄其眼,至此,陸良壩子風調雨順,人民富足安康。

金雞眨眼地會兒翻身傳說。傳說千佛塔頂原有金雞三隻,不知為何突然飛走了一隻,飛到羅平的金雞山,羅平金雞山上的那個石頭形狀還真像只雞。人們怕塔頂的“金雞”再飛走,就用鐵鍊栓其足,剩下的兩隻金雞晝夜監視水怪,金雞晝夜不敢眨眼,只要一眨眼,水怪就動,水怪一動,陸良壩子就會山崩地裂,惡水橫流,因此塔頂的金雞一站700餘年,從沒有離開過崗位,就是為了陸良壩子的平安。

兩個傳說反應了古代陸良的現實,折射出人民渴望幸福生活的願望。解放前,陸良是雲南省的四大窮州之一,經常發生水旱災害,有歌謠為證,“陸涼陸涼,平壩無雨最荒涼,勿然一陣盤江雨,旱地成澇田成江。”這種情況的形成與陸良地形地勢氣候有關,主要原因是南盤江橫穿陸良壩子綿延四十餘裡,且下游高,上游低,中游平緩,西橋石嘴口狹窄,難以排洪,一遇雨季,盤江兩岸變成澤國。陸良壩子一馬平川,一望無際,蓄水困難,眼前雖有滔滔盤江水,其實是一個嚴重缺水的縣。

真正使“金雞懾鼇魚”這美好願望得以實現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陸良全民動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開始了“大禹治水”的浩大水利建設工程。從1955年到1977年用了近22年的時間排涸中原澤,炸開了西橋的灘阻,疏通了老盤江河道,開挖23.5公里長的新盤江,開挖閻芳河,修建了一批中小型水庫,這一系列治理南盤江水患 的“一籃子”工程,使昔日水患頻繁的“窮州”變成了如今風調雨順的“良州”,變成了高原魚米鄉。塔頂的金雞站成了永恆,是中國共產黨鎮住了南盤江這只水怪,使傳說得以實現。

去(方言讀音ke)大覺寺吃塔傳奇。據幾代人居住在大覺寺旁的耆老回憶,以前大覺寺的門多數時間是關著,一個月只有六天向百姓開放,普通群眾只有這六天才能到大覺寺去燒香拜佛,其它時間只有當地的官員鄉紳能到裡面遊玩、休閒、吃齋。封建時代的這些官員鄉紳可惡又霸道,老百姓看不慣,敢怒不敢言,為了出一口惡氣,戲弄一下這些人,於是有三老倌就想捉弄一下這些官人老爺,一商量在大覺寺導演了當地最著名的去(方言讀ke)大覺寺吃塔這齣戲。

據說當時所有的官員鄉紳都收到去大覺寺吃“大菜”的請貼,這一天所有的官員鄉紳都穿著長袍來到大覺寺,在東廂房裡等著吃大餐,可是從早晨一直等到下午,只聽見廚房裡吱吱的“抄菜”聲,但不見端上菜來。原來這三個人在廚房裡支了一口大鐵鍋,鍋燒紅就倒一瓢水,如此反復,官員紳士們只聽見 “吱吱”的炒菜聲,卻始終不見菜端上來,就這樣他們在大覺寺整整餓了一天始終沒有吃到大餐,又累又餓洋相百出,最後才知道是被人戲弄,他們又氣又惱怏怏地回了家。

原來傳說中的大餐根本就沒有做,讓平時作威作福慣了的官老爺們餓了整整一天,他們的狼狽相,確實讓他們出盡了醜,而這個“去(方言讀ke)大覺寺吃塔”的故事就時常被老百姓津津樂道。起初這句話是一種嘲笑諷刺的意思,是說沒吃著,演變到現在變成了當地有名的方言俚語。比如請人吃飯就說“走大覺寺吃塔去(方言讀ke)”,它有時還用於相互間開玩笑,這句話在當地人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應用。又因為大覺寺剛好有一個千佛塔,塌與塔是諧音。塌的意思是指支架起來的東西倒下或陷下,延伸為事情沒做成,黃了。於是到大覺寺吃塌,也就成了到大覺寺吃塔,實際上就是指到大覺寺沒吃著大餐的意思,而不是真的到大覺寺吃塔。因為這個傳說大覺寺和千佛塔就深深的根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了。

具有如此傳奇色彩的千佛塔,在歷史上也差一點被撤毀。解放後,大覺寺先是縣“老改隊”駐地,後來又改做縣農機站網站和職工宿舍,由於農機站大型履帶拖拉機進出不方便,於是有人提出乾脆把千佛塔撤掉算了,這消息一傳出,轟動全城,於是地方上有三個有名望的老倌出來阻止,他們說:你們撤不得,這塔下面是條地河,撤掉塔,地河的水冒出來陸良城就被淹掉,怕你們不好收場,承擔不了這個責任。傳說保住了千佛塔,也保住了大覺寺。

千佛塔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如今千佛塔已成為陸良的地方標誌和名片,為了更好的保護文物古跡、保護古樹木,不失去大覺寺內千佛塔的美麗景觀,防止古樹死亡,需對千佛塔旁古樹進行搶救性保護。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方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物古跡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保護文物古跡也是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陸良大覺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佛塔是大覺寺裡最重要的文物,而且圍繞塔有許多美麗神奇的不老傳說,這是陸良地方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也是陸良重要的文物古跡,古樹與塔幾百年來融為一體,已不可分割。站在堅定文化自信的高度,保護千佛塔旁的這棵古樹也就是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陸良地方優秀歷史文化、保護文物古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