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北大最輝煌時代在這裡 紀念新文學100年 觀北大紅樓 尋找熱血青年

左為《建黨偉業》中的辜鴻銘

還記得電影《建黨偉業》中那個有著“清末怪傑”之稱的辜鴻銘嗎?受聘北京大學英文教授時仍留著辮子,

引得學生哄堂大笑, 但他卻淡定地說:“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 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 ”

《建黨偉業》中的李大釗在演講

還記得電影開頭的那場辯論嗎?“新文化三傑“胡適、陳獨秀、李大釗“大戰”“清末怪傑”辜鴻銘。

《新青年》雜誌

還記得歷史課本上經常提及的《新青年》雜誌嗎?那本讀後令民國青年熱血沸騰的讀物。

所有的這些都在這裡, 北大紅樓時期。 這個時期是北大最輝煌的日子, 大師雲集, 學術開放, 相容並包。

那個時期, 蔡元培聘請陳獨秀出任文科學長, 陳獨秀主撰的《新青年》隨之移往北大, 同時“加聘了許多新教授,

如提倡新文化的陳獨秀、胡適, 文學家錢玄同、魯迅、沈尹默、沈兼士, 社會主義者李大釗, 無政府主義者吳稚暉、李石曾, 國民黨要人高君武、王寵惠等著名人物, 先後薈聚一堂, 講授他們的獨到之見。

與此同時, 北大原任教師中林損、辜鴻銘、黃侃文化上的保守是出了名的, 新引進的教員也不乏劉師培、章士釗、黃節、梁漱溟、吳梅等國學名家, 他們很瞧不起新派教師, 有人甚至公開大罵新人物和白話文。

一場關於新與舊的文化爭論必將上演, 這場文學爭論帶來了思想的空間解放, 解除了舊思想的束縛。

北大紅樓時期, 毛主席還在北大圖書館做管理員。 這裡留下了主席最好的青春, 在這裡, 毛主席遇見並愛上楊開慧。

這裡有新青年呐喊改變社會的聲音, 這裡有恰同學少年、激揚文字, 這裡是思想最自由的沃土, 這裡是新文化運動的開端、這裡是五四精神的起點, 這是是中國改變社會的希望所在。

一個簡單的四層小樓, 卻蘊藏著無窮的能量。 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重要組成部分,

北大紅樓因整座建築通體用紅磚砌築, 紅瓦鋪頂, 故名“紅樓”。

1917年, 中國新文學在北大紅樓正式發端。 這場文學革命承接晚清以來的詩界革命、白話運動精神, 反對僵化陳腐的舊文學, 以書寫語言入手改革文學, 借助創作白話新詩、散文、小說、戲劇等作品, 進行思想啟蒙, 在言文一致、統一國語等方面做了很多開拓性的工作。

文白之變-新文學百年展

從1917到2017,恰逢中國新文學誕生100周年。一場“文白之變:中國新文學誕生百年紀念展”在北大紅樓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開幕,160餘件文物講述中國新文學的歷史變遷。

胡適手稿

160餘件文物從語言、文學、教育等方面多角度展現文學革命發生、發展的進程,包括陳獨秀、胡適、錢玄同、劉半農、魯迅、周作人等文學革命先鋒人物往來信件、白話手稿,新文學作家們作品手稿、初期版本、文學刊物等,以及一系列有關新式標點符號、注音字母、簡化漢字、標準國語與國音等與書寫語言革命相關的文物。

這是一場非常難得的關於文學方面的專業展覽,對於中小學生、專業研究者都非常值得一看。

(責編:李軍喜)

本文系BeijingCom原創,轉載請標明出處

文白之變-新文學百年展

從1917到2017,恰逢中國新文學誕生100周年。一場“文白之變:中國新文學誕生百年紀念展”在北大紅樓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開幕,160餘件文物講述中國新文學的歷史變遷。

胡適手稿

160餘件文物從語言、文學、教育等方面多角度展現文學革命發生、發展的進程,包括陳獨秀、胡適、錢玄同、劉半農、魯迅、周作人等文學革命先鋒人物往來信件、白話手稿,新文學作家們作品手稿、初期版本、文學刊物等,以及一系列有關新式標點符號、注音字母、簡化漢字、標準國語與國音等與書寫語言革命相關的文物。

這是一場非常難得的關於文學方面的專業展覽,對於中小學生、專業研究者都非常值得一看。

(責編:李軍喜)

本文系BeijingCom原創,轉載請標明出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