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全面剖析Adidas Adizero的 4 款專業跑鞋

Adizero可以說是德國日本的混血兒, Adizero的原創設計由日本設計師尾孝平(Kohei Hagio)與制做專業運動鞋長達44年的達人大森敏明 (Toshiaki Omori) 共同研發。

自2006年Adizero系列誕生那一刻, 每一對Adizero都只有一個目的:協助跑者追求更好的表現。 既然Adi的zero, 每一對都造得極輕。 不論訓練或是比賽, 成為跑者更容易創造出理想的利器。 加上本來也是由日本設計師研發, 自然採用了適合東方人腳型的鞋型。

鞋底結構大學問

鞋底一般分作三層, 第一層是鞋墊, 主要作用是遮蓋中底鞋身的接駁口, 令腳掌舒適。 中底是最厚的一層, 主要為承托腳掌, 跑鞋的中底會同時提供支撐以及吸震作用。 傳統跑鞋中底多用上 EVA 泡膠, 承托及吸震能力大減的缺點, 早幾年Adizero系列已採用 Adidas 新研製的Boost作為中底主要物料, Boost擁有比EVA 泡膠更出色的吸震表現, 更好的能量回饋、不變形等優點。

Tempo 9強化穩定性能的關鍵設計

Adizero四款跑鞋的中底均以EVA 作框架配上 Boost 物料, 兩者的搭配按不同用途加以優化。 上圖為剛剛新推出的第九代Tempo。 Tempo 是為需要較多腳掌內側支撐的跑者設計,

除了軟彈的 Boost 作為吸震物料之外, 它的內側比其他型號用上更多的支撐設計。 足弓部分更用上了另一種密度更高的Boost 起承托作用, 名叫 Energized Stability。

四款跑鞋的外底, 均採用抓地性能上佳的 Continental Ultimate Grip 高效橡膠, 抓地能力好之外更十分耐磨, Takumi Ren 的前掌更用上 QuickStrike 顆粒, 特別適合運動場內。

另外, 前掌與後跟之間的地方叫做中橋。 Adizero四款跑鞋中橋均有一片立體膠片叫 Torsion System, 可以大大減少中底扭曲幅度, 令跑者每一步都更加穩定。 Tempo 9 的 Torsion System 更伸延至大半個內側, 起到支撐作用。

Adizero家族四位成員的外底均用上源自輪胎科技的 Continental Ultimate Grip 高效橡膠。

Takumi Ren/ Sen 延續日系風格

Adizero的原創設計是尾孝平與大森敏明共同研發, 六年後面世的 Takumi 系列則由「日本鞋神」三村仁司以多年專業運動鞋製作經驗設計, 延續了元祖的日系風格。 6 安士多的重量, 不止是輕量, 而是極輕量。 中底糅合了 Litestrike EVA 的反應, 以及Boost 的超強吸震能力和能量回饋效果。 大範圍採用了QuickStrike顆粒, 擁有極出色的抓地能力, 特別是在運動場內的。

適合跑者:

高階跑者 -建議用途:速度訓練, 半馬或以下的比賽。

Takumi Ren

Adios Boost 3.0 馬拉松冠軍戰

從 Adizero CS到Adios,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馬拉松冠軍級戰鞋。2007年,即 Adizero誕生的第二年,衣索比亞選手基斯拉斯 穿著Adizero CS出站柏林馬拉松,以 2:04:26 奪冠並刷新新世界記錄。第二年他再破世界記錄在柏林以 2:03:59奪冠。到了 Boost 年代,肯亞跑者 Geoffrey Mutai 穿著第一代 Adios Boost 於2013年的紐約馬拉松奪冠。2014年柏林馬拉松男子女子冠軍皆是穿著 Adios Boost 2.0,男子冠軍肯亞Dennis Kimetto並把世界記錄推前近了26 秒,創下2:02:57 的佳績!

Adios Boost 3.0 只重 8 安士。鞋底是全片的 Boost,低矮的設計平衡了吸震能力、能量回饋及反應。鞋底前掌用上 Continental 橡膠比上一代更易應付的不同的路況。

適合跑者:

高階跑手 - 建議用途:速度訓練、全馬或以下的比賽

一般跑手 - 建議用途:速度訓練、全馬或以下的比賽

Adios Boost 3.0

Boston 6 - 又能比賽又能訓練

Boston 6,一雙已發展到第 6 代的跑鞋。以 Boston 命名,靈感自然是來自享負盛名的波士頓馬拉松。Boston 6 鞋身是極透氣網面,而鞋底中層是一整片 Boost,比 Adios 略厚所以吸震更好,中橋位置的 Torsion System,增強了穩定性。對於快腳,Boston 6 是一雙作為平時慢跑或節奏跑的訓練用鞋。對於一般跑手,除了可以平時當作訓練,其輕量化設計亦適合出站十公里至全馬距離。

適合跑者:

高階跑手 - 建議用途:長跑、恢復跑

一般跑手 - 建議用途:日常訓練、全馬或以下的比賽

Boston 6

Tempo 9 – 強調穩定的多用途之選

Tempo 和 Boston 很相似,同樣有著Adizero 輕量化的風格,除了可以用作訓練,還可以適合出戰和比賽。主要是在於Tempo 強化了鞋底內側的支撐,適合穩定性的選手,例如扁平足、內旋過多或體重稍重稍高的選手。Tempo也適合剛接觸長跑的跑者,因為他們大多肌力不足,特別是雙腳很不適應長跑。穩定性良好的跑鞋可以減輕雙腳跑後不適應的症狀。

第九代的Tempo 的最大特色是更新了內側的支撐技術,以Energized Stability 代替了 Stableframe。Energized Stability 是在足弓位置植入一種比平常 Boost 密度更高的 Boost,能加強內側的支撐,令跑者可以每步都有穩定之外又有更好的能量回饋。

適合跑者:

高階跑者—建議用途:長跑、恢復跑

一般跑者(包括扁平足、內旋過多、體重稍高、長跑新手)—建議用途:日常訓練、全馬或以下的比賽。

Tempo 9

在跑者的認識中,全馬跑 sub 3 的、半馬sub 1:30 的10k 40 分鐘內的,毫無疑問會是高階跑者,全馬跑5小時以上的、半馬跑2小時以上的、10k1小時以上的,應該是一般的跑者。但區分兩者之間的那條「線」,例如說是以全馬4小時為界,從來也是一個極度敏感的話題,貿然分割,必然會引起眾多的討論。事實上,如果說全馬跑3小時59分鐘與4小時01分,分別屬於不同的跑者的話,必然會引起極大的爭議。一般來說,薄底跑鞋著重反應與地面的感覺,但也要足夠的肌力才可以駕馭,否則很容易受傷。如果初次一薄底跑鞋進行訓練,最好有一段適應期,慢慢增加訓練的強度與長度。「循序漸進」才是任何訓練最重要的原則。

這個賽季,大家可以按自己的需求,選擇合適的跑鞋~

-End-

更多精彩,盡在「跑圈趣事」

Takumi Ren

Adios Boost 3.0 馬拉松冠軍戰

從 Adizero CS到Adios,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馬拉松冠軍級戰鞋。2007年,即 Adizero誕生的第二年,衣索比亞選手基斯拉斯 穿著Adizero CS出站柏林馬拉松,以 2:04:26 奪冠並刷新新世界記錄。第二年他再破世界記錄在柏林以 2:03:59奪冠。到了 Boost 年代,肯亞跑者 Geoffrey Mutai 穿著第一代 Adios Boost 於2013年的紐約馬拉松奪冠。2014年柏林馬拉松男子女子冠軍皆是穿著 Adios Boost 2.0,男子冠軍肯亞Dennis Kimetto並把世界記錄推前近了26 秒,創下2:02:57 的佳績!

Adios Boost 3.0 只重 8 安士。鞋底是全片的 Boost,低矮的設計平衡了吸震能力、能量回饋及反應。鞋底前掌用上 Continental 橡膠比上一代更易應付的不同的路況。

適合跑者:

高階跑手 - 建議用途:速度訓練、全馬或以下的比賽

一般跑手 - 建議用途:速度訓練、全馬或以下的比賽

Adios Boost 3.0

Boston 6 - 又能比賽又能訓練

Boston 6,一雙已發展到第 6 代的跑鞋。以 Boston 命名,靈感自然是來自享負盛名的波士頓馬拉松。Boston 6 鞋身是極透氣網面,而鞋底中層是一整片 Boost,比 Adios 略厚所以吸震更好,中橋位置的 Torsion System,增強了穩定性。對於快腳,Boston 6 是一雙作為平時慢跑或節奏跑的訓練用鞋。對於一般跑手,除了可以平時當作訓練,其輕量化設計亦適合出站十公里至全馬距離。

適合跑者:

高階跑手 - 建議用途:長跑、恢復跑

一般跑手 - 建議用途:日常訓練、全馬或以下的比賽

Boston 6

Tempo 9 – 強調穩定的多用途之選

Tempo 和 Boston 很相似,同樣有著Adizero 輕量化的風格,除了可以用作訓練,還可以適合出戰和比賽。主要是在於Tempo 強化了鞋底內側的支撐,適合穩定性的選手,例如扁平足、內旋過多或體重稍重稍高的選手。Tempo也適合剛接觸長跑的跑者,因為他們大多肌力不足,特別是雙腳很不適應長跑。穩定性良好的跑鞋可以減輕雙腳跑後不適應的症狀。

第九代的Tempo 的最大特色是更新了內側的支撐技術,以Energized Stability 代替了 Stableframe。Energized Stability 是在足弓位置植入一種比平常 Boost 密度更高的 Boost,能加強內側的支撐,令跑者可以每步都有穩定之外又有更好的能量回饋。

適合跑者:

高階跑者—建議用途:長跑、恢復跑

一般跑者(包括扁平足、內旋過多、體重稍高、長跑新手)—建議用途:日常訓練、全馬或以下的比賽。

Tempo 9

在跑者的認識中,全馬跑 sub 3 的、半馬sub 1:30 的10k 40 分鐘內的,毫無疑問會是高階跑者,全馬跑5小時以上的、半馬跑2小時以上的、10k1小時以上的,應該是一般的跑者。但區分兩者之間的那條「線」,例如說是以全馬4小時為界,從來也是一個極度敏感的話題,貿然分割,必然會引起眾多的討論。事實上,如果說全馬跑3小時59分鐘與4小時01分,分別屬於不同的跑者的話,必然會引起極大的爭議。一般來說,薄底跑鞋著重反應與地面的感覺,但也要足夠的肌力才可以駕馭,否則很容易受傷。如果初次一薄底跑鞋進行訓練,最好有一段適應期,慢慢增加訓練的強度與長度。「循序漸進」才是任何訓練最重要的原則。

這個賽季,大家可以按自己的需求,選擇合適的跑鞋~

-End-

更多精彩,盡在「跑圈趣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