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同樣都是功高震主,秦昭襄王為何唯獨殺了白起,而寵信蒙驁

人們都說, 秦國最不缺的就是軍事人才, 這句話還真有道理啊, 別的不說, 僅秦始皇的太爺爺秦昭襄王時期, 威震天下, 使六國恐懼, 讓歷朝歷代君王只敢在夢裡想想的天才軍事家就有兩個, 哪兩個?

人屠白起和戰神蒙驁。

白起

軍事素養上講, 倆人都是身經百戰, 罕有戰績, 白起尤擅長的是運動戰, 據說千年以下, 太祖還從他的戰例中學到不少經驗;而蒙驁呢, 表面上好像沒有特別突出的本領, 但從他的戰例中可以看出, 這人攻堅、運動、伏擊等好像都比較擅長, 是一個全能型的將領。

再比較一下兩人的功績:

白起的主要成就是, 懾服趙楚, 使他們不敢攻秦, 為秦將來成就帝業奠定下堅實的基礎, 簡單一句話, 攻楚、攻韓、攻魏、攻趙, 幾場戰爭, 把他們打服了, 從此 再也不敢對秦有非分之想;

而蒙驁呢, 一生奪取韓國十餘座城池、趙國三十餘座城池、魏國五十餘座城池,

使秦國得以設立三川郡和東郡, 並讓秦國疆域與齊國相接, 對韓國、魏國形成三面包圍之勢。

雖然講的比較簡單, 但大概可以看出, 他倆對秦國都立下不世之功, 都有功高震主之嫌, 同樣都是功高震主, 可為什麼最後秦昭襄王殺了白起, 而對蒙驁始終信任有加, 還將之加封到上卿呢。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 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其實從兩人的出身上看, 白起是更應該受寵的, 為什麼?

因為白起是土生土長的秦國人, 對秦國的忠心無可置疑。

而蒙驁呢, 他其實是齊國人, 秦昭襄王手裡才來到秦國呢, 從此就在秦國逐步成長, 成為一名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名將。

蒙驁雖然基礎不如白起, 最後卻能曆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到秦始皇四朝,

歷經四朝不倒, 背後肯定是有原因的, 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蒙驁

因為他是蒙恬的爺爺, 肯定不是, 蒙驁之所以教出蒙武、蒙恬、蒙毅等子孫輩, 不過教導有方罷了, 還不是他功高卻不受猜忌, 歷經四朝不倒的原因, 而真正原因在來源於一個小故事,

在講蒙驁小故事之前, 我們先看一下白起為何被殺。

眾所周知, 長平之戰後, 白起想乘熱打鐵, 乘勢滅趙, 秦昭襄王卻不同意他的意見, 下詔撤軍, 為這件事, 白起鬧了好一陣子意見。

第二年, 秦昭襄王又命他攻趙, 可白起卻認為攻趙最佳時機已過, 所以以生病為由, 反對這場戰爭, 關鍵時刻, 拒不執行君王的命令。

這就超過了一般政策爭論的範疇, 從秦國歷朝歷代的君主來看, 他們基本上還是很開明的, 討論國策時, 有意見你可以提, 甚至非常尖銳也不會治罪, 可一旦形成決議, 你必須無條件執行。

白起的這一生病, 觸犯了君王的忌諱, 什麼忌諱?

你是一把鋒利的刀子, 但不是一把聽話的刀子。 鋒利的刀子固然可以殺人,

但不聽話, 不受控制, 也是可以傷了自己的。

這樣一來, 白起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留了, 所以落了個杜郵自殺的結局。

而軍事才能同樣優秀, 功勞同樣非常厲害的蒙驁呢, 他的做法就不一樣了, 即便放在現在, 我們也可以看出, 這個人非常內斂, 很有心計, 有心計到了什麼程度。

見範雎

有一年 ,秦國丞相,應候範雎失去了奪自韓國的封地汝南,秦昭襄王就問他,失去封地你難不難過。

範雎很大度的回答:我原本是個一無所有的窮小子,蒙大王的賞賜才得到富貴、封地,如今失去,就像當年從來沒有過一樣,有什麼可難過的呢。

範雎雖然回答的很得體,但卻受到君王的猜忌,秦昭襄王為什麼要猜忌他?

因為秦昭襄王自己想:我作為一國君主,富有四海,丟一塊土地還會難過的徹夜難眠,如今範雎丟了那麼一大塊封地,反而一點事沒有,這于情於理都說不過去,難道他對我還有隱瞞嗎。

想來想去越想越不放心,就把蒙驁找過來,吩咐說:丞相丟了最大的封地還不難過,我覺得其中肯定另有隱情,你去給我打聽清楚。

於是呢,蒙驁就到範雎府上了,你猜蒙驁會怎麼說,直接拿君王的命令質問嗎?

不,如果這樣做就不是聰明人了,平白無故夾在兩人中間, 左右為難,他的說法很巧妙,一見範雎就說:“我最近難過的想自殺。”

範雎一聽這話,就非常驚訝,趕緊問:“將軍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呢。”

蒙驁回答:“君王以閣下為師,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我蒙驁呢,蒙君王信任,當上了秦國的將軍,將軍幹嘛的,不就保家衛國,解決一些君王擔心的事情嗎,如今弱小的韓國居然敢觸犯秦國的威嚴,大膽的奪去閣下你的封地 ,這等於給秦國臉上狠狠扇了一巴掌啊,你說,秦國受到這樣的侮辱,我蒙驁還有臉活下去嗎。”

範雎是聰明人,一下子就明白了蒙驁的意思,這是拿自己說事,隱晦的提醒,有些事是不能不在乎的,於是趕緊答拜說:“我再也不說不在乎封地的事,如何奪回汝南,就全託付給將軍了。”

從那以後,秦昭襄王明白了,原來你小子是偽君子,所以范雎以後一提韓國,秦昭襄王都會認為,這是範雎在考慮如何奪回自己的封地,所以聽都不願聽了。

這個故事什麼意思?

君王

舉世混濁,你何必要獨清呢,何不隨其波逐其流,這樣是不是才有機會愉快的在河邊洗腳了。

司馬遷的史記對蒙驁評價是非常高的,蒙驁當過內史,所以史記上說:蒙氏秦將,內史忠賢。

忠而且賢,而且有那麼有心計,能很好的把握形勢,並利用形勢允許的範圍內,最大可能的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孔子說: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簡單點說,君主非常賢明,就怎麼想怎麼說;君主比較糊塗,或者比較暴躁等等,保持正直的品格是應該的,但說話辦事就要講究方式方法了。

也許這才是白起被殺,而蒙驁歷經四朝不倒的真正原因。

見範雎

有一年 ,秦國丞相,應候範雎失去了奪自韓國的封地汝南,秦昭襄王就問他,失去封地你難不難過。

範雎很大度的回答:我原本是個一無所有的窮小子,蒙大王的賞賜才得到富貴、封地,如今失去,就像當年從來沒有過一樣,有什麼可難過的呢。

範雎雖然回答的很得體,但卻受到君王的猜忌,秦昭襄王為什麼要猜忌他?

因為秦昭襄王自己想:我作為一國君主,富有四海,丟一塊土地還會難過的徹夜難眠,如今範雎丟了那麼一大塊封地,反而一點事沒有,這于情於理都說不過去,難道他對我還有隱瞞嗎。

想來想去越想越不放心,就把蒙驁找過來,吩咐說:丞相丟了最大的封地還不難過,我覺得其中肯定另有隱情,你去給我打聽清楚。

於是呢,蒙驁就到範雎府上了,你猜蒙驁會怎麼說,直接拿君王的命令質問嗎?

不,如果這樣做就不是聰明人了,平白無故夾在兩人中間, 左右為難,他的說法很巧妙,一見範雎就說:“我最近難過的想自殺。”

範雎一聽這話,就非常驚訝,趕緊問:“將軍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呢。”

蒙驁回答:“君王以閣下為師,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我蒙驁呢,蒙君王信任,當上了秦國的將軍,將軍幹嘛的,不就保家衛國,解決一些君王擔心的事情嗎,如今弱小的韓國居然敢觸犯秦國的威嚴,大膽的奪去閣下你的封地 ,這等於給秦國臉上狠狠扇了一巴掌啊,你說,秦國受到這樣的侮辱,我蒙驁還有臉活下去嗎。”

範雎是聰明人,一下子就明白了蒙驁的意思,這是拿自己說事,隱晦的提醒,有些事是不能不在乎的,於是趕緊答拜說:“我再也不說不在乎封地的事,如何奪回汝南,就全託付給將軍了。”

從那以後,秦昭襄王明白了,原來你小子是偽君子,所以范雎以後一提韓國,秦昭襄王都會認為,這是範雎在考慮如何奪回自己的封地,所以聽都不願聽了。

這個故事什麼意思?

君王

舉世混濁,你何必要獨清呢,何不隨其波逐其流,這樣是不是才有機會愉快的在河邊洗腳了。

司馬遷的史記對蒙驁評價是非常高的,蒙驁當過內史,所以史記上說:蒙氏秦將,內史忠賢。

忠而且賢,而且有那麼有心計,能很好的把握形勢,並利用形勢允許的範圍內,最大可能的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孔子說: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簡單點說,君主非常賢明,就怎麼想怎麼說;君主比較糊塗,或者比較暴躁等等,保持正直的品格是應該的,但說話辦事就要講究方式方法了。

也許這才是白起被殺,而蒙驁歷經四朝不倒的真正原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