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別天真了,即便長平大戰之後,戰神白起其實也沒能力滅了趙國

為什麼這麼說, 事情其實是這個樣子滴。

白起

白起, 戰國四將之一, 綽號人屠, 十五歲從軍, 一生大小數百余戰, 從未打過敗仗, 在他光輝的軍事生涯中,

發生於西元前261年的長平之戰大概是巔峰中的巔峰, 他以優秀的指揮藝術, 創造了運動戰、殲滅戰的典範, 千年之下, 還是兵家津津樂道的經典戰役, 此役之後, 白起坑殺趙國降卒40萬, 消滅了趙國三分之二以上的有生力量, 據說, 造成的後果是:趙國上下一夕數驚, 聞風喪膽, 甚至白起的名字, 在趙國都有小兒止哭的作用。

連不懂事的孩子都害怕聽到他的威名, 由此可見, 白起當時的確把趙國人給嚇壞了。

也可以這樣說, 長平一戰, 白起就把三晉中最強的趙國, 打殘了, 打廢了, 再也無力組織起像樣的抵抗, 那麼, 這個時候滅亡趙國, 必定如摧枯拉朽般容易, 事實上, 當時白起也這麼認為, 因此也給秦昭襄王上書,

極力主張乘此良機滅趙。

然而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 秦昭襄王竟放棄千載難逢的滅趙良機, 下詔令白起回國, 讓趙國死灰復燃。

眾所周知, 秦昭襄王一向英明, 放在中國歷史上, 都是數的過來的梟雄, 明君, 可英明的他為什麼出這樣的昏招。

傳統的說法是:秦昭襄王受了當時秦國丞相范雎的蠱惑, 而範雎之所以這樣做, 完全是因為嫉賢妒能, 擔心白起今後奪了他的位子。

歷來皇帝都是好的, 而後來之所以不好, 全是幾個奸臣搞壞的。

中國文人歷來不敢指責皇帝, 把所有過錯都歸過於下臣, 所有人都認為, 秦昭襄王何等英明, 他哪裡會犯錯, 犯錯的也就是有傳說中非常小氣, 眥睚必報的範雎了。

這個說法看起來很有道理,

但仔細分析一下長平之戰的前因後果, 以及當時面臨的國際局勢, 就不難得出結論, 長平之戰後, 白起就主張滅趙, 實在是太天真了。

為什麼這麼說, 主要原因有兩條:

戰國局勢

一:秦國國力不支。

長平之戰白起是把趙國打殘了, 但秦國也不輕鬆, 單拿兵力上來講,

秦國當時的當兵年齡是17歲到60歲, 當秦趙兩國在長平對峙之時, 秦昭襄王為了打贏這場決定秦國命運的戰爭, 將當兵年齡提前, 命令全國15歲以上男丁盡數從軍, 當兵年齡提前兩年, 15歲以上男丁盡數從軍意味著什麼。

秦國已經是竭澤而漁, 殺雞取卵, 已經把家底全部拿了出來, 不敢出一點意外;

兵力上就是如此, 後勤上更不用說, 一個長平之戰, 秦國國力既有所不支, 再驅兵深入, 即便白起能保證必勝, 秦國又拿什麼支應遠征的部隊, 安撫佔領地的人民。

二:國際形勢不允許

其實這才是秦昭襄王下令白起撤退的最主要的原因。

長平之戰是怎麼打起來的, 西元前260年秦國攻韓, 韓國戰敗, 戰敗後獻出上黨之地, 而上党郡守馮亭為了挑撥秦趙兩國的關係,

竟違抗韓王的的命令, 率領上党軍民歸附趙國。 秦國血戰之後, 反給趙國做了嫁衣裳, 據說秦昭襄王因此大怒, 才出兵伐趙。

這段故事什麼意思?

很簡單, 秦國攻趙, 打出的藉口是, 只是戰國時期很常見的報復性行動, 並不是滅國戰爭。

有人說了, 反正都是打仗 , 報復性行動和滅國戰爭又有什麼區別呢?

大家別忘了, 秦國東出的道路一直被三晉, 也就是韓、趙、魏三國擋著, 而三晉呢, 他們的關係是唇齒相依的。

你只是報復性行動, 哥倆不對付, 互相打打架, 韓、魏兩國攝于秦國的淫威還可以看看笑話, 看看你怎麼給趙國削地的懲罰, 但你要滅國, 把趙國往死裡整, 開闢一個大國吞併另一個大國的先例。

秦國就會在完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將吞併六國的野心、實力暴露於天下。

韓、魏兩國的君王不傻,他們知道秦要統一天下,誰對他威脅最大,因此不可能束手待斃。

前面也說了,秦國為了應付長平之戰,已經讓國內15歲以上男子全部從軍,國力已經透支到了極限,從地圖上看,三晉中,趙在北,韓在南,魏在中央,領土都與秦國犬牙交錯,你秦國這時候統兵北向,全力攻趙,韓、魏緊隨其後,斷了你的糧道,試問,這個仗白起還怎麼打。

別說韓、魏聯合沒有可能,適時各國為了對付崛起的秦國,合縱之術正在諸侯各國盛行,就在長平之戰初期,趙國吃了點虧,趕緊派使者到秦國求和,而秦國呢,也正是在範雎的建議下,大張旗鼓的招呼趙國使者,才打消韓、魏兩國顧慮的。

這樣一來,僅韓、魏兩國就會讓秦國有點吃力。

還有他們背後的燕國,齊國,以及南方一直對秦國懷恨在心的楚國。

望城興歎

狗急了都要跳牆,兔子急了都要咬人,你已經露出爪牙,準備要人性命,還不允許別人臨死掙扎一下,而就這掙扎一下的後果,秦國人是承受不起的。

秦國自秦孝公以後,鑒於自身實力,席捲天下的策略傾向於蠶食,而不是鯨吞,主張溫水裡煮青蛙,而不是一棍子打死人,不是他們不想,是實在沒那個實力。

所以從這兩個原因看,秦昭襄王突然下令讓白起撤兵,或者範雎的建議起了點作用,但更多的,還是處於實力以及國際局勢的對比。

遺憾的是,白起好像並沒有想明白這個原因,回國後還同秦昭襄王鬧起了脾氣,將軍有仗不讓打固然可以生氣,但你為什麼就不靜下心來好好分析下不讓打的原因呢。

秦國就會在完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將吞併六國的野心、實力暴露於天下。

韓、魏兩國的君王不傻,他們知道秦要統一天下,誰對他威脅最大,因此不可能束手待斃。

前面也說了,秦國為了應付長平之戰,已經讓國內15歲以上男子全部從軍,國力已經透支到了極限,從地圖上看,三晉中,趙在北,韓在南,魏在中央,領土都與秦國犬牙交錯,你秦國這時候統兵北向,全力攻趙,韓、魏緊隨其後,斷了你的糧道,試問,這個仗白起還怎麼打。

別說韓、魏聯合沒有可能,適時各國為了對付崛起的秦國,合縱之術正在諸侯各國盛行,就在長平之戰初期,趙國吃了點虧,趕緊派使者到秦國求和,而秦國呢,也正是在範雎的建議下,大張旗鼓的招呼趙國使者,才打消韓、魏兩國顧慮的。

這樣一來,僅韓、魏兩國就會讓秦國有點吃力。

還有他們背後的燕國,齊國,以及南方一直對秦國懷恨在心的楚國。

望城興歎

狗急了都要跳牆,兔子急了都要咬人,你已經露出爪牙,準備要人性命,還不允許別人臨死掙扎一下,而就這掙扎一下的後果,秦國人是承受不起的。

秦國自秦孝公以後,鑒於自身實力,席捲天下的策略傾向於蠶食,而不是鯨吞,主張溫水裡煮青蛙,而不是一棍子打死人,不是他們不想,是實在沒那個實力。

所以從這兩個原因看,秦昭襄王突然下令讓白起撤兵,或者範雎的建議起了點作用,但更多的,還是處於實力以及國際局勢的對比。

遺憾的是,白起好像並沒有想明白這個原因,回國後還同秦昭襄王鬧起了脾氣,將軍有仗不讓打固然可以生氣,但你為什麼就不靜下心來好好分析下不讓打的原因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