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才是“中年人”最大的委屈

誰都沒想到, 在2017年, 關於“中年”的話題會火到“有井水處皆談油膩”, 參與話題人數以千萬計。

焦慮感來自期望值與現實的落差。 一個乞討者獲得半塊蛋糕算是正常,

收到一張百元大鈔已經是意外之喜, 但一個自以為中了彩票頭獎的人, 即便最終拿到一千元也會無比沮喪, 產生強烈的焦慮。

所以, 為什麼今天我們聽到的“中年焦慮”哀鳴最響亮?因為這一代新晉中年的國人, 可能面對著比以往或以後更強的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每一代人都叫過苦, 但是每一代的“委屈”還真不一樣。 而今天的所謂“中年人”最大的委屈是什麼呢?

到目前為止, 關於年齡的斷代並沒有統一標準。 一般來說,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45-59歲, 是較新較權威的中年劃定標準。 但是在國內, 標準可不是這樣。 先是網上出現大量“90後即中年”的半調侃帖子, 跟帖附和者眾多;接下來,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舉辦業餘足球聯賽中老年杯,

要求參賽人員1982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 這可是白紙黑字的官方說法, “80後”已哭倒一片。

我們早已習慣人均預期壽命的增長, 以及工作時間和有品質生活期的延長, 因此, 大家看到更多的是中年期定義的延後與拓寬。 這一趨勢, 是經濟進步、社會發展的結果。

但今天的輿論認知正在逆轉這個趨勢。 30歲正在成為某種“中年起點”, 而45歲的朋友還沒來得及成為自己心目中的中年人, 就立即被推入了老年行列。 也就是說, 中年的起始點開始前移, 持續時間也被壓縮了。

並不是所有時代都會有這樣的群體心理現象, 這種認知上的逆轉基於兩個因素。

一是老齡化的加劇。 幾乎所有老齡化社會, 在社會普遍心理上都會趨向保守,

社會政經權力世代交替會更緩慢, 權力上升通道的天花板會下壓得更厲害。 並且, 如今臨界中年的這一代人, 我們暫定為1970年代末期出生的一代, 是高考擴招後的第一批, 也是對體制分配依賴最少的一批, 甚至是房貸壓力驟然加大的一批。

另一個因素是新技術的普及。 隨著新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深入發展, 年齡與資歷帶來的成功附加值越來越低, 一個“90後”完全可以自行創業身家億萬。

在一個迅速上升的時代, 中年人的期望值原本最高。 他們比年輕人更有經驗, 比老年人更有發展空間。 但換個角度, 假如中年人不能從老年人那裡擠壓出發展空間, 經驗值在年輕人那裡又不起作用, 他們就會成為被迅速擠壓的“夾心層”。

從某種程度上說, 這是新技術帶來的世代能力均一化與社會權力世代分配出現了矛盾。 在這樣的情況下, 他們不焦慮, 誰焦慮呢?

上一次出現類似的集體焦慮, 還是上世紀80年代初。 由於歷史原因, 那代人被擠壓在狹小的空間裡進退兩難, 彼時大熱的電影《人到中年》就是對他們心境、處境的描寫。 所幸, 那是一個起點低、期望值也低的年代, 未來還有大量社會進步的紅利, 焦慮轉眼就被稀釋。

如今的好消息是, 這一代“中年焦慮”的時間也不會持續太久, 過不了幾年, 至少在輿論心態上, 這些中年人就可以“退休”, 進入不必那麼焦慮的“養老狀態”。 這也算“禍兮福所倚”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