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無與倫比、美到令人窒息的樟腳村,被遺忘的古村落之三

無與倫比、美到令人窒息的樟腳村, 被遺忘的古村落之三

樟腳村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塗嶺鎮。

村子裡有很多石頭壘砌而成的房屋群。 因為村子裡有一株年齡為700多年的大樟樹, 人爬到樹上俯瞰, 村子如在腳下一般, 故得名樟腳村。 山坡上一層層上下重疊、一幢幢首尾相連的“石頭厝”, 儼然是一座古城堡。

樟腳村位於泉港區塗嶺鎮西北部山區, 距鎮政府約11公里, 是原中共泉州特委軍委書記、福建紅軍惠安總指揮部總指揮陳平山烈士的故鄉, 也是泉港區老區革命據點村。 全村現有戶口數694戶, 人口2584人(其中蒙古族265人), 下設11個村民小組。 全村山地面積約8000畝, 耕地面積約905畝。 全村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

常年農作物以水稻、地瓜為主, 兼作花生、大豆、芋頭、蔬菜等其他經濟作物。 這裡四季風光旖旎, 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 如金鐘潭瀑布, 古民居建築群和陳平山烈士陵園等, 是節假日休閒的好去處。 此外, 豐富的山地資源主要用來大面積種植經濟林木和油茶園。

從324國道泉港區段朝陽公路往裡走六七公里, 經過前歐、坑尾、土型, 然後是蜿蜒盤旋的山路, 到了樟腳村, 映入眼簾的是山坡上一層層上下重疊、一幢幢首尾相連的“石頭厝”, 儼然是一座古城堡。 宛如一幅美麗的油畫卷。

村裡人說, 村子裡有一株年齡為700多年的大樟樹, 人爬到樹上俯瞰, 村子如在腳下一般, 樟腳村因此得名。 三伏天后的天氣, 酷暑難耐, 走在村裡, 卻感覺一身清爽。

走進這一片全是石頭壘砌而成的房屋群裡, 歷史的厚重感充盈在空氣中。 牆上的石卵石塊, 都是鐵紅色的風化石。 砌屋時依山就勢, 上下左右都不講究佈局。 許多人家, 同一座房子裡從這個房間到那個房間, 還得上幾級石階。 戶與戶之間, 都有石卵臺階相連。 一般房子都用石砌到頂, 也有上面部分壘土坯的。 這些房屋都有一個共同點, 就是窗戶少而小, 據說是從防盜方面考慮的。 同一座房子裡, 卻一定要在前房後房之間留一道哪怕只是窄窄的露天巷道或小天井, 為的是有利於通風和採光。

古民居中最為堂皇、最具特色的應數“瑞峰樓”。據介紹,“瑞峰樓”位居村子高處,有兩層樓房,全用亂石塊砌成,整幢樓房三面全石到頂,只在二樓正面牆上留三個小窗。大門構築精美,由精雕的輝綠岩方塊石壘成拱形大門。門楣上是雕有“瑞峰”字樣的匾額,落款為“清嘉慶四年巳未之秋”字樣。“瑞峰樓”底部牆寬一米,二層最窄處也有70多釐米。樓內兩邊上下各三個房間,後邊是小廳,中間是一個大天井。這種構造,與閩西的土樓有點相似。可惜的是,一場大火過後,二樓和三樓由於是木質結構被燒毀,一樓用石磚重建。

穿行在卵石砌成的石巷裡,兩邊的牆壁伸手可及。石頭建成的房屋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卵石砌成的狹窄、幽靜的石巷,經過雨水的沖刷,石樑上留下古老的印記。纏在石牆上的老藤,給石屋增添了一份滄桑。歷經歲月的洗禮,石牆已是一片斑駁,但其呈現出來的紅褐、灰白、藏青的色澤,在陽光的照射下,那麼絢麗、繽紛,儼然一幅油彩畫。不少地方的美術家一旦來過樟腳古民居,都不由自主喜歡上了這個如油畫般的鄉村。

石牆的縫隙裡泛出青綠的苔斑,使得巷道的空間陰仄而清幽。陽光只能打在高高的屋脊上,少許的光線漏在牆垣上,與幽暗的巷道對比,形成上下截然不同的空間。這裡巷道連著巷道,岔道連著岔道,曲徑通幽,頗有迷宮的神秘。

家中擺放的農具

上了年紀的人。都熟悉這些照片的。

據說古民居砌成于清嘉慶四年。走近古民居,全貌盡收眼底:一堵堵牆上的石卵石塊,都是鐵紅色的風化石。砌屋時依山就勢,上下左右都不講究佈局。這裡巷道連著巷道,岔道連著岔道,曲徑通幽,頗有迷宮的神秘。穿行在卵石砌成的石巷裡,兩邊的牆壁伸手可及。石頭建成的房屋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卵石砌成的狹窄、幽靜的石巷,經過雨水的沖刷,石樑上留下古老的印記。纏在石牆上的老藤,給石屋增添了一份滄桑。歷經歲月的洗禮,石牆已是一片斑駁,但其呈現出來的紅褐、灰白、藏青的色澤,在陽光的照射下,那麼絢麗、繽紛,儼然一幅油彩畫。

不少地方的美術家一旦來過樟腳古民居,都不由自主喜歡上了這個如油畫般的鄉村。

樟腳村離泉州市區可以當天往返,個人建議住市區。

古民居中最為堂皇、最具特色的應數“瑞峰樓”。據介紹,“瑞峰樓”位居村子高處,有兩層樓房,全用亂石塊砌成,整幢樓房三面全石到頂,只在二樓正面牆上留三個小窗。大門構築精美,由精雕的輝綠岩方塊石壘成拱形大門。門楣上是雕有“瑞峰”字樣的匾額,落款為“清嘉慶四年巳未之秋”字樣。“瑞峰樓”底部牆寬一米,二層最窄處也有70多釐米。樓內兩邊上下各三個房間,後邊是小廳,中間是一個大天井。這種構造,與閩西的土樓有點相似。可惜的是,一場大火過後,二樓和三樓由於是木質結構被燒毀,一樓用石磚重建。

穿行在卵石砌成的石巷裡,兩邊的牆壁伸手可及。石頭建成的房屋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卵石砌成的狹窄、幽靜的石巷,經過雨水的沖刷,石樑上留下古老的印記。纏在石牆上的老藤,給石屋增添了一份滄桑。歷經歲月的洗禮,石牆已是一片斑駁,但其呈現出來的紅褐、灰白、藏青的色澤,在陽光的照射下,那麼絢麗、繽紛,儼然一幅油彩畫。不少地方的美術家一旦來過樟腳古民居,都不由自主喜歡上了這個如油畫般的鄉村。

石牆的縫隙裡泛出青綠的苔斑,使得巷道的空間陰仄而清幽。陽光只能打在高高的屋脊上,少許的光線漏在牆垣上,與幽暗的巷道對比,形成上下截然不同的空間。這裡巷道連著巷道,岔道連著岔道,曲徑通幽,頗有迷宮的神秘。

家中擺放的農具

上了年紀的人。都熟悉這些照片的。

據說古民居砌成于清嘉慶四年。走近古民居,全貌盡收眼底:一堵堵牆上的石卵石塊,都是鐵紅色的風化石。砌屋時依山就勢,上下左右都不講究佈局。這裡巷道連著巷道,岔道連著岔道,曲徑通幽,頗有迷宮的神秘。穿行在卵石砌成的石巷裡,兩邊的牆壁伸手可及。石頭建成的房屋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卵石砌成的狹窄、幽靜的石巷,經過雨水的沖刷,石樑上留下古老的印記。纏在石牆上的老藤,給石屋增添了一份滄桑。歷經歲月的洗禮,石牆已是一片斑駁,但其呈現出來的紅褐、灰白、藏青的色澤,在陽光的照射下,那麼絢麗、繽紛,儼然一幅油彩畫。

不少地方的美術家一旦來過樟腳古民居,都不由自主喜歡上了這個如油畫般的鄉村。

樟腳村離泉州市區可以當天往返,個人建議住市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