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這類“隱性傷害”來自父母,每日都在上演,你的孩子逃掉了麼?

文|福林媽咪

孩子不聽話, 執拗、倔強、發脾氣、做錯事, 就算忍住不打孩子, 可那冷冰冰的語言口氣、冷漠的眼神也是一種“冷處理”, 一種冷暴力。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是居高臨下的姿態。 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評判孩子所做的事情是對還是錯。 不明白為什麼孩子總是犯錯或者“無理取鬧!”?而過於武斷的對孩子加以責罰, 很多的時候讓孩子陷入了十分無助絕望的境地。

這都是缺乏同理心造成的結果。 同理心是親子關係的紐帶。 如果父母有同理心, 那麼與孩子之間的矛盾會更少, 親子關係也會更加融洽。 那怎樣做才算是擁有同理心呢?

第一、適當站在孩子的視角看問題

舉個小栗子:很多時候帶著孩子逛商城, 孩子總是要父母抱。 四五歲的孩子總要抱著, 不僅非常累, 爸爸媽媽還會覺得孩子很無理取鬧。 這麼大人了, 為什麼不自己走路?

然而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逛商場一般都是大人熱衷的事情, 孩子大多時候會覺得很無聊;走那麼多路, 孩子也可能是累了;再者, 商場人流量大, 孩子的個子太低, 沒有安全感或者很多想看的看不到, 讓爸爸媽媽抱也是很正常的。

你會發現, 很多時候適當的站在孩子的視角看問題, 才能真正理解孩子看似“無理取鬧”的事情。 如果盲目斥責, 給孩子的只會是無助和痛苦。

第二、孩子傷心時, 無條件的理解和包容孩子, 不予評論

一個男孩兒摔倒了, 胳膊磕破流血了, 父母最常說的是“快起來, 別哭了!就磕破一點兒皮兒,

過兩天就好了”;甚至有的父母會說“男兒有淚不輕彈, 別哭了”等等。

孩子還小, 摔疼了哭是本能反應。 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的是爸爸媽媽的安慰, 而不是引導孩子壓抑自己的情緒, 不讓釋放。 其實悲傷的情緒釋放出來更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正如同成人在悲傷時需要安慰和傾聽一樣, 孩子同樣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包容。 尤其是孩子傷心的時候, 及時給他一個溫暖的懷抱, 安撫孩子, 不予評論就好。

第三、感知孩子的情緒, 與孩子溝通交流

父母與孩子之間想有一種好的親子關係, 不用心溝通交流肯定不行。 父母能及時感知孩子的情緒, 幫助調整, 才更能彰顯父愛、母愛的威力。

很多爸爸媽媽會覺得,孩子還小,能什麼心事?就算不開心,過會兒就好了,處理的方法就是“置之不理”。其實父母的這種行為是非常可怕的。很多孩子變內向、被人欺負不敢說等等,都是因為父母的忽視造成的。

哪怕工作再忙,父母都要感知孩子的情緒,積極與孩子進行交流,對孩子的不良情緒進行疏導,幫助孩子度過難關。孩子的成長不需要父母“居高臨下”的教育。

小結:有同理心的父母,孩子的人生觀往往是積極和頗具正能量的!允許孩子犯錯,不必大小事上升到人格上,其實大多時候孩子還不懂,言傳身教,多給孩子一點兒關愛就好!

很多爸爸媽媽會覺得,孩子還小,能什麼心事?就算不開心,過會兒就好了,處理的方法就是“置之不理”。其實父母的這種行為是非常可怕的。很多孩子變內向、被人欺負不敢說等等,都是因為父母的忽視造成的。

哪怕工作再忙,父母都要感知孩子的情緒,積極與孩子進行交流,對孩子的不良情緒進行疏導,幫助孩子度過難關。孩子的成長不需要父母“居高臨下”的教育。

小結:有同理心的父母,孩子的人生觀往往是積極和頗具正能量的!允許孩子犯錯,不必大小事上升到人格上,其實大多時候孩子還不懂,言傳身教,多給孩子一點兒關愛就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