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河北省邢臺市新河

新河縣是河北省邢臺市轄縣, 位於河北省南部, 邢臺市境東北部。 行政區域面積366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173177人(2014年)。 轄2個鎮、4個鄉, 169個行政村。 縣人民政府駐新河鎮光明路東段。

新河在歷代歸屬屢易, 廢置不常。 西漢初年置堂陽縣, 北宋皇佑四年(西元1052年)始稱新河縣。 歷史上湧現出燕國處士田光、東漢東光侯耿純、三國名將顏良、明代詩人宋登春、紅軍高級將領董振堂等仁人志士。 境內存有脫脫墓、劉公堤、慈明寺等歷史古跡。 被列為河北省首批千年古縣。

新河縣地處滏陽河沖積平原, 地勢平坦, 平均海拔25米。 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境內主要河流有滏陽新河、滏東排河、西沙河、滏陽河等。

新河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黑龍港流域傳統農業縣, 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棉花、紅棗等作物。 工業以眼鏡盒、汽車配件、樁工機械、生物化工等為主導產業。

青銀高速公路、308國道和邢黃鐵路過境。 2016年, 新河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8億元, 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58億元。

中文名稱

新河縣

別 名

堂陽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河北省邢臺市

下轄地區

2個鎮、4個鄉

政府駐地

新河鎮光明路東段

電話區號

0319

郵政區碼

055650

地理位置

河北省中南部 邢臺市東北部

面 積

366平方公里

人 口

173177人

方 言

冀魯官話邢衡小片

氣候條件

暖溫帶季風半乾旱大陸性氣候

車牌代碼

冀E

歷史沿革

縣名由來

漢至唐新河縣稱堂陽縣, 以地處堂水之陽為名;後晉更名蒲澤縣, 以地近漳滏、低濕產蒲而得名;宋初併入南宮縣。 因新河鎮濱臨漳河之衡水新道, 又取漢代“新市侯國”之“新’”, 加境內多河, 且取”眾志成誠, 心合則固“意, 遂命名“新河”(一說因漳河幾經更迭, 俗有“新河”之稱, 新河鎮即以瀕臨新漳河而得名)。 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升新河鎮為新河縣, 以鎮名(治所)命名縣名。

建置演變

《禹貢》屬冀州, 西周為邢國。 戰國時期屬趙國。

秦代屬钜鹿郡。 漢高帝十一年(前196年)置堂陽縣, 治在今新河鎮, 屬巨鹿郡;

景帝中元二年(前149年), 析堂陽縣地置新市侯國, 屬冀州钜鹿郡。

東漢時, 新市侯國省入堂陽縣, 又析置經縣(今廣宗縣)。 堂陽縣初屬冀州钜鹿郡, 永平十五年(72年)改隸冀州樂城國(延光元年改名安平國,

中平元年改郡)。

三國魏時, 堂陽縣屬冀州安平郡。

西晉時期, 堂陽縣屬冀州安平國(太康五年改名長樂國)。

北魏時, 堂陽縣屬冀州長樂郡。 太平真君三年(442年)省扶柳縣(今冀縣)併入堂陽縣, 景明元年複置。 到北齊時廢堂陽縣。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複設堂陽縣, 仍治今縣城, 初屬冀州, 大業三年(607年)廢州改屬信都郡。

唐代, 堂陽縣屬河北道冀州(龍朔二年冀州改名魏州, 鹹亨三年複名冀州, 天寶元年罷州為信都郡, 至德二年廢郡複為冀州)。

五代後晉時堂陽縣改名蒲澤縣, 屬真定府(天福七年改為恒州);後漢時蒲澤縣複名堂陽縣, 隸鎮州(恒州改稱, 不久即改為真定府);後周時堂陽縣還隸冀州。

宋皇祐四年升南宮縣之新河鎮為新河縣(故城在縣西十五裡),

省南宮縣併入新河縣, 同時堂陽縣亦省入為鎮(稱堂陽鎮, 即今縣城關), 屬河北東路冀州。 熙寧六年(1073年)複設南宮縣, 而新河縣省入。

元太宗四年(1232年)析南宮縣地複設新河縣, 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因水患故城沖毀, 遂遷治於今城關, 屬真定路冀州。

明代, 新河縣隸於真定府冀州。 清時改屬直隸省冀州。

民國二年(1913年)新河縣屬直隸省冀南道(次年改為大名道), 民國十七年(1928年)直隸於河北省,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劃屬河北省第十四督察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晉冀魯豫邊區成立, 轄冀南區, 新河縣為冀南區之十一專區。 抗戰勝利後, 新河縣改屬冀南區四專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初, 為紀念董振堂烈士,

新河縣更名為振堂縣, 仍屬冀南區四專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1日, 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 振堂縣複名新河縣, 劃歸河北省邢臺專區。

1958年, 撤銷新河縣併入甯晉縣。

1962年3月27日, 複設新河縣, 還隸邢臺專區。

1970年, 邢臺專區改稱邢臺地區, 繼轄新河縣。

1993年7月, 邢臺地市合併, 歸邢臺市管轄。

名勝古跡

董振堂事蹟陳列館

董振堂事蹟陳列館

董振堂事蹟陳列館位於新河縣振堂公園內,總面積115畝,沿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為廣場射燈、董振堂將軍的銅像、董振堂事蹟陳列館(主體建築)、碑林,還有旋轉木馬、氣墊床、兒童樂園等遊樂設施。該館是河北省AA級旅遊景區、國家AA級紅色旅遊景區,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邢臺市廉政教育基地、河北省首批黨史教育基地、國家級紅色旅遊基地二期備選專案。

古跡

脫脫墓

脫脫丞相墓

元代丞相脫脫墓位於縣城東南8公里東董村東側。墓地南北長80米,東西寬58米,墓基高於地面2米。墓碑刻有“元太師右丞相脫公子周彬故里墓”。此墓地左側實為元朝右丞相脫脫之墓。元朝末年,脫脫帶兵征討紅巾軍,被奸臣假傳聖旨殺害于淮安,家人費盡周折將其屍體運回故里董村埋葬。

光武台遺址

光武台遺址

位於縣城西4公里白神首村南側,為漢光武帝劉秀的點將台。據史書記載,劉秀曾在這裡築台拜將,操練軍馬。元明時期當地人在這裡修廟,名“光武廟”,後人視光武廟為神首廟,將光武台改為神首台,附近8村亦改為神首村。

慈明寺

慈明寺

位於縣城南四公里故現村西,原名慈明庵。始建于隋朝,歸天臺宗。唐代建藏經閣和佛塔。極盛時期香火旺盛,樓閣殿宇、亭台塔像數十,占地幾百畝,高僧雲集,道場莊嚴清靜。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游此寺時曾賦詩一首,明代高僧無邊刺舌血寫《法華經》七卷封石中藏于藏經閣頂樓中,乾隆皇帝御賜《慈明寺》金匾一塊。革命戰爭時期被毀,建國後在原址新建寺院一處。

董氏墓

位於縣城西南15公里西李家莊村北,系著名紅軍高級將領董振堂烈士祖塋墓碑,立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967年開挖滏陽新河時,按設計路線需將董氏祖塋遷移。此事報至中央後,經毛主席、周總理特別批示,將河道向北繞行一裡而過,使此墓地得以保存至今。

董振堂事蹟陳列館

董振堂事蹟陳列館

董振堂事蹟陳列館位於新河縣振堂公園內,總面積115畝,沿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為廣場射燈、董振堂將軍的銅像、董振堂事蹟陳列館(主體建築)、碑林,還有旋轉木馬、氣墊床、兒童樂園等遊樂設施。該館是河北省AA級旅遊景區、國家AA級紅色旅遊景區,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邢臺市廉政教育基地、河北省首批黨史教育基地、國家級紅色旅遊基地二期備選專案。

古跡

脫脫墓

脫脫丞相墓

元代丞相脫脫墓位於縣城東南8公里東董村東側。墓地南北長80米,東西寬58米,墓基高於地面2米。墓碑刻有“元太師右丞相脫公子周彬故里墓”。此墓地左側實為元朝右丞相脫脫之墓。元朝末年,脫脫帶兵征討紅巾軍,被奸臣假傳聖旨殺害于淮安,家人費盡周折將其屍體運回故里董村埋葬。

光武台遺址

光武台遺址

位於縣城西4公里白神首村南側,為漢光武帝劉秀的點將台。據史書記載,劉秀曾在這裡築台拜將,操練軍馬。元明時期當地人在這裡修廟,名“光武廟”,後人視光武廟為神首廟,將光武台改為神首台,附近8村亦改為神首村。

慈明寺

慈明寺

位於縣城南四公里故現村西,原名慈明庵。始建于隋朝,歸天臺宗。唐代建藏經閣和佛塔。極盛時期香火旺盛,樓閣殿宇、亭台塔像數十,占地幾百畝,高僧雲集,道場莊嚴清靜。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游此寺時曾賦詩一首,明代高僧無邊刺舌血寫《法華經》七卷封石中藏于藏經閣頂樓中,乾隆皇帝御賜《慈明寺》金匾一塊。革命戰爭時期被毀,建國後在原址新建寺院一處。

董氏墓

位於縣城西南15公里西李家莊村北,系著名紅軍高級將領董振堂烈士祖塋墓碑,立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967年開挖滏陽新河時,按設計路線需將董氏祖塋遷移。此事報至中央後,經毛主席、周總理特別批示,將河道向北繞行一裡而過,使此墓地得以保存至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