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此國一權臣弑君篡位,中國發兵征討,篡位者嚇得跪倒在大軍陣前

今日的越南在歷史上曾經叫安南。 在明朝初年, 大明朝與當時的安南陳朝政權建立了宗藩關係。 建文永樂之間, 安南發生了黎季犛篡位的事情。 黎季犛政權對大明朝陽奉陰違, 還經常襲擾邊境。 所以, 明成祖朱棣後來發兵征討安南, 最終將安南國變成了大明的交趾布政司。

安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時代的嶺南三郡, 西漢至唐朝一直都是交趾郡, 是中原王朝直轄的地方行政區。 但是, 五代以後, 安南獨立建國, 獨立已成必然。 明成祖的武力征服並不能持久, 由於安南自身強烈的獨立意識以及明朝對統治安南利弊的權衡,

到明宣宗以後明朝便決定放棄對安南的直接統治, 規定安南後黎朝依洪武時期定制嚴格實行三年一貢。 自宣德至正德的近百年中, 明朝與安南一直保持穩定的藩屬關係。

漢唐的交趾郡

但是, 後來後黎朝統治也漸漸衰落,

幾任皇帝(安南雖是大明藩屬國, 但是對明稱國王, 關門自己就稱帝)都不行, 一個叫莫登庸漁民出身的權臣漸漸崛起。 明朝嘉靖六年(1527), 莫登庸殺死黎昭宗黎譓, 後來又逼迫黎恭帝黎懬禪位於莫氏。

莫登庸上位了, 但是安南國內黎氏舊勢力還不小, 莫氏政權未能真正控制全國。 明朝得知安南出現變亂, 嘉靖皇帝便開始派遣官員查勘事情原委。 搞清楚莫登庸篡位之後, 大明朝面臨一個抉擇:莫登庸的篡權已是既成事實, 如果授封則相當於明廷承認了莫登庸弑君篡位的大逆不道之舉;如果不承認莫氏政權, 當時又找不到黎氏子孫。 所以, 此時明朝只能等待安南國內的局勢進一步明朗化, 再做決策。

明初安南陳朝真不大

為了穩定國內局勢, 莫登庸也非常需要得到明朝的冊封。 到了嘉靖七年(1528)二月, 莫登庸又“使人往燕京, 告於明人, 謂黎氏子孫, 無人承嗣, 囑使大臣莫氏, 權管國事, 統撫民眾”。 當然, 明朝不可能相信莫氏單方面的解釋, 還是派人去繼續調查, 不過每次調查使臣都被莫氏用錢搞定了,

“莫人每以文辭華飾對答, 又多以金銀賄賂”。

黎朝那些跑到大明求救的舊臣, 要不就被莫氏政權截殺在半路, 要不就客死異鄉。 莫登庸後來還向大明提出割地求饒, “乃謀割地, 納歸、順二州”, 還進貢大量金銀珍寶。 態度很好, 嘉靖帝怒火暫時平息, “明帝納之, 自此南北複通使往來”, 不過還是沒有冊封, 莫氏王位還是沒有合法性。

黎朝版圖

明朝與安南莫氏政權的友好維持了不到十年。 自嘉靖十二年(1533)開始, 黎昭宗幼子黎甯在大臣阮淦支持下, 在安南南部的清化、義安地方建立了“中興黎朝”, 是為黎莊宗, 與莫氏政權抗衡。 嘉靖十五年(1536)九月, 黎寧派遣使臣泛海到達北京, 向嘉靖皇帝報告了莫登庸的弑君篡位的事情, “奏稱莫登庸僭亂, 竊據國城, 阻絕道路, 以致久廢職貢”。

舊政權的人來告狀了, 嘉靖帝肯定不能不理會, 而且當時安南已經二十年沒來朝貢了, 禮部尚書夏言奏稱:“安南不貢逾二十年, 宜罷使”。 嘉靖十五年十二月, 嘉靖帝發佈一個敕諭給提督兩廣侍郎潘旦說:

安南國······迄今二十餘年貢使不至······叛逆之罪,昭然明著,在法當興問罪之師······俟罪狀明白,即當命將率領漢土官軍,分道而進,聲罪致討······可以懾遠夷之膽,收征討之功,斯副朕意。

陳寶國版嘉靖帝

嘉靖帝莫非要效法成祖皇帝,出兵征討亂臣賊子?征討安南的決策是嘉靖皇帝臨時做出的,原因主要是安南二十餘年不入貢,有失“遠夷事大”的職責,這是天朝判斷藩屬國是否臣服的重要標誌。另一方面,此時嘉靖皇帝已經通過“大禮之爭”穩固了自己的皇權,而他重用的禮部尚書夏言、兵部尚書張瓚等人也並不反對用兵安南,反而經常在奏疏中鼓動嘉靖皇帝。

嘉靖十六年四月,嘉靖皇帝進行了征伐安南的軍事部署,“乃命咸甯侯仇鸞總督軍務,兵部尚書毛伯溫參贊軍務,往討之”。不過,嘉靖帝的這一決策遭到了不少官員的反對,譬如南京戶部左侍郎唐胄、兵部左侍郎潘珍,他們都認為為了那麼遠的安南興兵動眾,很不值得,“釋門庭之防,忽眉睫之害,彈竭中國之力,以遠事瘴島,非計之得也”。

夏言

就連身在南方第一線的提督兩廣兵部侍郎潘旦也反對,他說“莫氏奸賊之雄,黎氏亦逆利之裔,律以中國之法,固皆非所宜立”,就是說莫登庸是逆臣,那黎氏國王也是當年反叛明朝的黎利的後人,按理說,兩個家族都不應該當國王。但是,只要對大明有利,不妨先靜觀待變,立誰都是可以的。

潘旦主張等待安南局勢明朗後再做決定,可以說是較為穩妥的選擇。但此時嘉靖皇帝早已經決心征討安南,且潘旦與負責征討事宜的兵部尚書毛伯溫素有間隙,於是“毛伯溫惡其忤己”,於是上奏將潘旦調往南京。朝野內外,還是有很多人反對出兵安南。

毛伯溫

不過也有一些希望能建功立業的官員,一再上疏發兵征討安南,譬如時任欽州知州的林希元“平生有安南之志”,經常查訪安南形勢,不斷鼓吹收復安南。他曾上疏分析安南局勢:

臣嘗披祖宗地圖,往來廉欽之墟,詢訪安南山川土俗故事,未嘗不恨三楊之失策,而知交趾之可複。然今以三邊之近患未除,又何敢言交趾也。陛下誠用臣言,料理三邊,豈特邊患可除,將見交趾亦可圖也。

林希元是嘉靖十四年被皇帝貶謫到欽州的,不過這種貶謫極有可能是嘉靖帝為了發動安南戰爭,而故意派出林希元去調查情況的。林希元的思路不止是征討莫登庸這樣的亂臣賊子,而是將安南再次納為郡縣,要不然他不會用“交趾”這個地名。

廈門的林希元祠堂

在嘉靖十六年(1537)明廷已決意出兵後,林希元再次上疏為朝廷出謀劃策,大力主張對安南用兵,說“黎氏失國,天道好還,事有其機”,大明此時出兵,正好可以恢復在安南的統治。

正當林希元摩拳擦掌之際,“帝意忽中變”,嘉靖十六年(1537)五月,“上曰:‘安南國之不來庭,義當興師問罪。近據黎寧奏稱,莫登庸篡逆,阻絕朝貢,未審真偽,且令地方官員從宜撫剿······督餉紀功等官俱暫停止。”

嘉靖帝

嘉靖帝為何來了一個突然中止呢?據有的學者考證,嘉靖帝的變卦來源於武定侯郭勳的勸阻,郭勳在此時上了一道奏疏,“乞敕禮兵二部會同群臣從長計議”。郭勳一直是嘉靖皇帝比較信任的官員,他的慎重態度不能不讓嘉靖皇帝重新考慮此事。

嘉靖帝這邊暫停用兵,安南莫登庸那邊也服軟了。莫登庸此時已經禪位給長子莫登瀛。嘉靖十八年二月,莫登瀛派遣使臣奉表到鎮南關請降,並獻上土地戶口數字。莫氏認慫了,明朝那邊也有一個臺階下,不至於大動干戈了。

莫登瀛這個兒子還活不過老子,嘉靖十九年就死了。嘉靖十九年(1540)十一月,大明和安南雙方在鎮南關舉行了稱臣儀式,“莫登庸與其侄文明及其臣阮如桂······過鎮南關,各持尺俎系頸······跪上降表,盡籍國中土地、軍民、官職,悉聽處分······仍請頒正朔、賜印章、謹護守,以後更定”。

拍攝於清末的鎮南關照片

這段文字是說,安南國王莫登庸帶著侄子莫文明和大臣阮如桂,脖子上掛著繩子,跪著到鎮南關請求天朝恕罪,當然還是希望得到冊封。

認慫到這個地步,嘉靖皇帝也讓步了,嘉靖二十年(1541)年四月,皇帝降旨,對莫氏篡位做出懲戒,降安南國為安南都統使司,以莫登庸為安南都統使,官從二品,子孫世襲,別給銀印。

從名義上講,安南又變成了大明朝的內屬地方了,但是實際上還是獨立了,莫氏可以對外當明朝二品官,對內當小皇帝,何樂不為呢!

安南國······迄今二十餘年貢使不至······叛逆之罪,昭然明著,在法當興問罪之師······俟罪狀明白,即當命將率領漢土官軍,分道而進,聲罪致討······可以懾遠夷之膽,收征討之功,斯副朕意。

陳寶國版嘉靖帝

嘉靖帝莫非要效法成祖皇帝,出兵征討亂臣賊子?征討安南的決策是嘉靖皇帝臨時做出的,原因主要是安南二十餘年不入貢,有失“遠夷事大”的職責,這是天朝判斷藩屬國是否臣服的重要標誌。另一方面,此時嘉靖皇帝已經通過“大禮之爭”穩固了自己的皇權,而他重用的禮部尚書夏言、兵部尚書張瓚等人也並不反對用兵安南,反而經常在奏疏中鼓動嘉靖皇帝。

嘉靖十六年四月,嘉靖皇帝進行了征伐安南的軍事部署,“乃命咸甯侯仇鸞總督軍務,兵部尚書毛伯溫參贊軍務,往討之”。不過,嘉靖帝的這一決策遭到了不少官員的反對,譬如南京戶部左侍郎唐胄、兵部左侍郎潘珍,他們都認為為了那麼遠的安南興兵動眾,很不值得,“釋門庭之防,忽眉睫之害,彈竭中國之力,以遠事瘴島,非計之得也”。

夏言

就連身在南方第一線的提督兩廣兵部侍郎潘旦也反對,他說“莫氏奸賊之雄,黎氏亦逆利之裔,律以中國之法,固皆非所宜立”,就是說莫登庸是逆臣,那黎氏國王也是當年反叛明朝的黎利的後人,按理說,兩個家族都不應該當國王。但是,只要對大明有利,不妨先靜觀待變,立誰都是可以的。

潘旦主張等待安南局勢明朗後再做決定,可以說是較為穩妥的選擇。但此時嘉靖皇帝早已經決心征討安南,且潘旦與負責征討事宜的兵部尚書毛伯溫素有間隙,於是“毛伯溫惡其忤己”,於是上奏將潘旦調往南京。朝野內外,還是有很多人反對出兵安南。

毛伯溫

不過也有一些希望能建功立業的官員,一再上疏發兵征討安南,譬如時任欽州知州的林希元“平生有安南之志”,經常查訪安南形勢,不斷鼓吹收復安南。他曾上疏分析安南局勢:

臣嘗披祖宗地圖,往來廉欽之墟,詢訪安南山川土俗故事,未嘗不恨三楊之失策,而知交趾之可複。然今以三邊之近患未除,又何敢言交趾也。陛下誠用臣言,料理三邊,豈特邊患可除,將見交趾亦可圖也。

林希元是嘉靖十四年被皇帝貶謫到欽州的,不過這種貶謫極有可能是嘉靖帝為了發動安南戰爭,而故意派出林希元去調查情況的。林希元的思路不止是征討莫登庸這樣的亂臣賊子,而是將安南再次納為郡縣,要不然他不會用“交趾”這個地名。

廈門的林希元祠堂

在嘉靖十六年(1537)明廷已決意出兵後,林希元再次上疏為朝廷出謀劃策,大力主張對安南用兵,說“黎氏失國,天道好還,事有其機”,大明此時出兵,正好可以恢復在安南的統治。

正當林希元摩拳擦掌之際,“帝意忽中變”,嘉靖十六年(1537)五月,“上曰:‘安南國之不來庭,義當興師問罪。近據黎寧奏稱,莫登庸篡逆,阻絕朝貢,未審真偽,且令地方官員從宜撫剿······督餉紀功等官俱暫停止。”

嘉靖帝

嘉靖帝為何來了一個突然中止呢?據有的學者考證,嘉靖帝的變卦來源於武定侯郭勳的勸阻,郭勳在此時上了一道奏疏,“乞敕禮兵二部會同群臣從長計議”。郭勳一直是嘉靖皇帝比較信任的官員,他的慎重態度不能不讓嘉靖皇帝重新考慮此事。

嘉靖帝這邊暫停用兵,安南莫登庸那邊也服軟了。莫登庸此時已經禪位給長子莫登瀛。嘉靖十八年二月,莫登瀛派遣使臣奉表到鎮南關請降,並獻上土地戶口數字。莫氏認慫了,明朝那邊也有一個臺階下,不至於大動干戈了。

莫登瀛這個兒子還活不過老子,嘉靖十九年就死了。嘉靖十九年(1540)十一月,大明和安南雙方在鎮南關舉行了稱臣儀式,“莫登庸與其侄文明及其臣阮如桂······過鎮南關,各持尺俎系頸······跪上降表,盡籍國中土地、軍民、官職,悉聽處分······仍請頒正朔、賜印章、謹護守,以後更定”。

拍攝於清末的鎮南關照片

這段文字是說,安南國王莫登庸帶著侄子莫文明和大臣阮如桂,脖子上掛著繩子,跪著到鎮南關請求天朝恕罪,當然還是希望得到冊封。

認慫到這個地步,嘉靖皇帝也讓步了,嘉靖二十年(1541)年四月,皇帝降旨,對莫氏篡位做出懲戒,降安南國為安南都統使司,以莫登庸為安南都統使,官從二品,子孫世襲,別給銀印。

從名義上講,安南又變成了大明朝的內屬地方了,但是實際上還是獨立了,莫氏可以對外當明朝二品官,對內當小皇帝,何樂不為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