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北京城有個門,死人經常從這門經過,此門以北曾經不准一般人居住

在今天北京城有個叫宣武門的地名, 城門樓子早就不在了, 只是個地名而已。 宣武門最早叫順承門, 那是在元大都時代。 明朝永樂年間, 營建北都, 拓展南城城牆, 沿用了元代“順承門”的名字。 英宗正統間重修城樓, 後取名“宣武門”, 有點宣揚大明武功的意思。

出了宣武門往南就是菜市口刑場, 所以死囚的囚車經常從宣武門走, 故而人們管這個門叫“死門”。 菜市口刑場可有年月了, 據說當年南宋丞相文天祥就是在菜市口被斬頭的。 晚清“戊戌六君子”譚嗣同也是在菜市口被剁了腦袋的。

宣武門舊照

說起這菜市口以北的宣武門, 就得提提清朝的時候, 宣武門以北的地界兒, 是不允許漢人居住的!大家都知道, 清朝得天下, 其賴以成功的軍事資源是八旗軍, 而八旗軍則是一種兵民合一的制度。 八旗制度不僅用以統人, 也用以統兵。 後來, 皇太極曾經很自豪地炫耀他們八旗制度的優越性:

明國小民, 自謀生理, 兵丁在外, 別無家業, 惟恃官給錢糧;我國出則為兵, 人則為民, 耕戰二事, 未嘗偏廢。 先還之兵, 俱已各整器具, 治家業, 課耕田地, 牧馬肥壯, 俟耕種既畢, 既令在家之人經理收穫, 伊等軍器繕完, 朕即率之前往。

八旗兵實行的是“以旗統人, 即以旗統兵, 隸乎旗者, 皆可為兵”的世兵制。 當然, 旗人不是每個人都能被選為旗兵, 沒被選上的以及婦女兒童和家奴等都被稱作旗人, 在戰時也可隨軍出征, 起到後勤兵和預備隊的作用。

八旗

清軍入關之後, 半數八旗軍駐紮在北京, 被稱作“禁旅八旗”, 也叫“京營八旗”, 其目的就是“居重馭輕”。 當然, 也因為這北京城原先是大明朝的京師。 剛進北京城的八旗,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繁華都會, 還不會管理, 也沒見過這麼先進的城市文明。 起初, 八旗官兵及其家人是和北京城裡原來的漢人居民混著住的, 征服者也沒有意識去隔離原來的城市主人。

到了順治五年(1648年)八月, 清廷發佈了一個告示:“京城漢官漢民,

原與滿洲共處。 近聞劫殺搶奪, 滿、漢人等, 彼此推諉, 竟無已時”, 這句話說的很明白了, 原來是滿漢雜處, 後來因為出現了滿漢之間的衝突, 而且不好解決。 清廷認為這些矛盾都是因為“參居雜處之所致也”。

清代北京城平面圖

既然滿漢雜居是問題根源所在,

那就只能遷移了, “遷移雖勞一時, 然滿漢皆安, 不相擾害, 實為永便”。 怎麼遷移呢?朝廷的方案是遷徙漢人, 當然不能遷徙高端的征服者了, “除八固山投充漢人不動外, 凡漢官及商民人等, 盡徙城南居住”。 除了投充到滿洲貴族家裡的漢人奴才, 其餘的漢人, 不管是老百姓, 還是當官的, 都要遷到城南居住。

不過清廷也算講點人道, 對於世世代代居住在宣武門以北的漢人, 也不是野蠻趕走, “其原房或拆去另蓋, 或買賣取償, 各從其便”。 此外, 朝廷給搬走的漢人還有一定補償, “朕重念此遷移之苦, 今特命戶工二部, 詳察房屋間數, 每間給銀四兩”, 對於拆遷補償款, 朝廷還規定不由官員經手, 而是由拆遷戶“親身於戶部衙門當堂領取, 務使遷徙之人得蒙實惠”。

內城八旗方位

如此看來,清廷即便將漢人趕出宣武門以外,也是很溫柔的,沒有料想中的那種野蠻和暴力。對於遷徙的漢人,還很有耐性,“先給賞勞銀兩,聽其徐為搬移,限以來年終搬盡”。這個詔令在執行中也大打折扣,漢人的搬遷很慢,而且很多開店的商鋪一直都沒真正搬走。不過,從此之後也形成了北京的內城和外城,內城住滿人,外城住漢人。

所謂的內城,其南門就是宣武門,宣武門成了清代滿漢隔離居住的分界線。在八旗制度作用下,清代北京內城出現了大量軍事設施。北京內城主要為旗人居住,被稱作“滿城”。由於八旗制度統兵亦統人的特點,可以說,北京內城已成了一座八旗兵的兵營。

紫禁城

被趕到外城居住的漢人其實是北京城真正的活力所在,旗人由於種種制度限制,不能從事農業、商業、手工業,只能等著俸祿吃飯。原來,明朝的北京城很多著名的商業區,比如燈市口、西四牌樓、都城隍廟都在內城。但是,由於清代的這種滿漢隔離制度,搞得內城商業一蹶不振。相反,隨著漢人大量遷徙到宣武門以南,外城商業日益繁榮,搞得後來很多旗人都搬到南城住了。

有清一代,內城的八旗官兵及其家屬大概維持在60多萬人,再加上衙門裡的人,總人口估計在百萬左右。這麼多的人,相較於內城那點可憐的商業、服務業供給能力,內城高端旗人其實生活品質並不高。因為,服務的資源主要是南城漢人提供的。雖然漢民商販白天可以進人內城從事商業活動,但不得留宿,違者要受到重罰。看來,內城裡高端的旗人們只需要漢民進去為他們服務,服務完了,還是得回到宣南一帶居住啊!

務使遷徙之人得蒙實惠”。

內城八旗方位

如此看來,清廷即便將漢人趕出宣武門以外,也是很溫柔的,沒有料想中的那種野蠻和暴力。對於遷徙的漢人,還很有耐性,“先給賞勞銀兩,聽其徐為搬移,限以來年終搬盡”。這個詔令在執行中也大打折扣,漢人的搬遷很慢,而且很多開店的商鋪一直都沒真正搬走。不過,從此之後也形成了北京的內城和外城,內城住滿人,外城住漢人。

所謂的內城,其南門就是宣武門,宣武門成了清代滿漢隔離居住的分界線。在八旗制度作用下,清代北京內城出現了大量軍事設施。北京內城主要為旗人居住,被稱作“滿城”。由於八旗制度統兵亦統人的特點,可以說,北京內城已成了一座八旗兵的兵營。

紫禁城

被趕到外城居住的漢人其實是北京城真正的活力所在,旗人由於種種制度限制,不能從事農業、商業、手工業,只能等著俸祿吃飯。原來,明朝的北京城很多著名的商業區,比如燈市口、西四牌樓、都城隍廟都在內城。但是,由於清代的這種滿漢隔離制度,搞得內城商業一蹶不振。相反,隨著漢人大量遷徙到宣武門以南,外城商業日益繁榮,搞得後來很多旗人都搬到南城住了。

有清一代,內城的八旗官兵及其家屬大概維持在60多萬人,再加上衙門裡的人,總人口估計在百萬左右。這麼多的人,相較於內城那點可憐的商業、服務業供給能力,內城高端旗人其實生活品質並不高。因為,服務的資源主要是南城漢人提供的。雖然漢民商販白天可以進人內城從事商業活動,但不得留宿,違者要受到重罰。看來,內城裡高端的旗人們只需要漢民進去為他們服務,服務完了,還是得回到宣南一帶居住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