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超五成受訪者需要拒絕時不敢說“不” 原因為何?

現實生活中, 我們每一個人都懂得“不”的含義, 但面對別人的要求我們卻很難拒絕, 或者說在一定情境下不敢拒絕。 當你遇到需要拒絕的情況時, 你敢說“不”嗎?

日前,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 對2001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 遇到需要拒絕的情況時, 54.3%的受訪者敢於說“不”, 14.2%的受訪者不敢。 60.4%的受訪者擔心說“不”影響與對方的關係, 73.1%的受訪者認為應該學會說“不”。 受訪者中, 00後占0.8%, 90後占25.7%, 80後占50.5%, 70後占16.3%, 60後占5.8%。

遇到需要拒絕的情況時, 54.3%受訪者敢於說“不”

遇到需要拒絕的情況時, 54.3%的受訪者敢於說“不”, 14.2%的受訪者不敢, 31.5%的受訪者不好說。

遼寧師範大學學生沈彥松很敢於說“不”, “不論是誰提出需要拒絕的要求, 都要勇於說不。 這樣不僅對提出要求的人, 而且對自己也是最好的選擇”。

大連某日企職員劉晴(化名)覺得, 直接說個“不”字簡單, 但是要考慮到對方能否接受,

“不是不能說或不敢說, 而是有很多微妙關係的牽絆。 比如, 如果對方是同事或同學會不會影響日後的關係, 如果是生意夥伴會不會影響合作等。 ”她覺得在不傷害彼此的前提下, 委婉地說“不”更好。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吳國宏介紹, 與說“不”相對的是“答應”, 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服從”, 這是一個由外向內轉化的過程。 吳國宏介紹說, 在我們是孩子的時候, 必須要聽大人的。 隨著人自我意識的發展, 小孩會出現叛逆。 在這個過程中, 他的獨立意志是被尊重還是被打壓, 會影響到他長大後會不會說“不”。 對一個成人來說, 這種服從會內化成良知。 比如, 遇到陌生人的求助, 我們通常會出於做個好人的良知去幫助他。

吳國巨集認為, 獨立人格的形成不僅需要原生家庭, 還會受時代精神的影響。 如果整體生態不夠良性, 就可能影響人格的形成。

不敢說“不”時, 你在顧慮什麼?調查中, 60.4%的受訪者擔心影響與對方的關係, 50.7%的受訪者不知道如何得體地處理說“不”之後的尷尬, 49.4%的受訪者擔心對別人造成傷害, 22.9%的受訪者不會使用溫和的表達方式, 18.4%的受訪者迫于對方身份等造成的壓力。

“有時候朋友遇到困難, 可能需要你做一些違反原則的事。 一些人害怕自己的拒絕讓朋友陷入更深的困境而毀掉友情。 ”沈彥松說。

劉晴則通常受對方身份的壓力而不敢說“不”。 “比如說上級請你出去喝酒, 如果你說個理由不去, 很有可能被認為是在搪塞、是不識抬舉”。

51.8%受訪者覺得不敢說“不”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了困擾

調查中, 51.8%的受訪者覺得不敢說“不”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了困擾, 23.0%的受訪者覺得沒有, 25.2%的受訪者不好說。

劉晴覺得, 不敢說“不”或多或少給自己帶來了困擾。 “比如同學聚會, 如果你直接說不想去,

就會給人留下冷漠的印象。 但如果不能很好地拒絕, 頻繁聚會又影響了自己的生活”。

對於北京師範大學的徐曉(化名)來說, 不敢說“不”則給自己帶來了很大困擾。 “老師安排的一些任務, 有時因為事情太多沒法分身, 不敢拒絕只能硬著頭皮做”。

不敢說“不”的行為背後有什麼心理原因?調查中, 58.0%的受訪者是礙於情面, 不願丟失面子;54.9%的受訪者感覺活在別人的印象中, 不願喪失他人的好評和好感;41.5%的受訪者在對別人有求必應的“討好”中, 充分感到自己的存在價值;30.6%的受訪者有社交焦慮, 怕因此失去對方;11.7%的受訪者有被忽視、不被關愛的經歷。

沈彥松覺得, 不敢說“不”一般會發生在不太有主見、希望得到他人肯定的人身上。 “這部分人更在意別人的想法, 也會更多地考慮別人的感受。”此外,沈彥松分析,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沒有第一時間拒絕別人,增加了以後再拒絕的難度。“一開始沒有表態,後來再拒絕會有種‘負罪感’,這時大部分人就會放棄說‘不’”。

劉晴覺得不敢說“不”,大多是擔心影響關係,同時可能有輕微的社交焦慮,“畢竟現代人的生活、工作、社交都離不開與人打交道”。

吳國宏認為,當別人向自己提出要求時,我們需要考慮利他是不是不計代價的,但這一點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是不被訓練的。尤其熟人跟我們提一個不大的要求,我們會出於內心“好人”的標準直接答應對方。這種維護自己正面形象的信念一直伴隨著我們的成長,以至於會忽略一些有可能產生的代價,雖然通常不會威脅到生命或財產安全,但有時我們的確把需要慎重考慮的事情放在了後面。

55.2%受訪者建議學習成熟的溝通技能

調查顯示,73.1%的受訪者認為應該學會說“不”,13.1%的受訪者覺得不應該,13.7%的受訪者不好說。

沈彥松認為應該學會說“不”,“一次次的退讓,一次次的允許,會讓自己逐漸遠離原則。而且面對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不良誘惑,不勇於說不,還有可能走上一條錯誤的道路”。

劉晴覺得每個人都要自信,堅定內心真實的想法,一味地妥協犧牲對自己沒有幫助。同時她認為,說“不”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式方法,“有時說個謊也未嘗不是一種解決辦法,這樣即能讓對方明白被拒絕了,也能避免直接說‘不’帶來的尷尬和不必要的緊張”。

如何才能敢於說“不”?55.2%的受訪者建議學習成熟的溝通技能;54.3%的受訪者認為要學會健康地進行人際交往;47.5%的受訪者指出要意識到保護自己的重要性,順應本心。其它建議還有:自身要做到開放和豁達(39.7%)、友善而真誠地對待對方(35.5%)、雖然拒絕其要求但尊重其人(28.1%)以及調整心態,不過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20.3%)等。

“在別人提出要求的時候,可以先拒絕,給自己留出一點思考的時間。如果權衡之後覺得可以達到對方的要求再答應。雖然這種方法有點極端,但可能適用於一些不會拒絕別人的人”。對於在說“不”上略有糾結的人,沈彥松認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在真誠待人的基礎上,學著尋找自我認同,而不是從他人身上尋找自己的價值。

也會更多地考慮別人的感受。”此外,沈彥松分析,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沒有第一時間拒絕別人,增加了以後再拒絕的難度。“一開始沒有表態,後來再拒絕會有種‘負罪感’,這時大部分人就會放棄說‘不’”。

劉晴覺得不敢說“不”,大多是擔心影響關係,同時可能有輕微的社交焦慮,“畢竟現代人的生活、工作、社交都離不開與人打交道”。

吳國宏認為,當別人向自己提出要求時,我們需要考慮利他是不是不計代價的,但這一點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是不被訓練的。尤其熟人跟我們提一個不大的要求,我們會出於內心“好人”的標準直接答應對方。這種維護自己正面形象的信念一直伴隨著我們的成長,以至於會忽略一些有可能產生的代價,雖然通常不會威脅到生命或財產安全,但有時我們的確把需要慎重考慮的事情放在了後面。

55.2%受訪者建議學習成熟的溝通技能

調查顯示,73.1%的受訪者認為應該學會說“不”,13.1%的受訪者覺得不應該,13.7%的受訪者不好說。

沈彥松認為應該學會說“不”,“一次次的退讓,一次次的允許,會讓自己逐漸遠離原則。而且面對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不良誘惑,不勇於說不,還有可能走上一條錯誤的道路”。

劉晴覺得每個人都要自信,堅定內心真實的想法,一味地妥協犧牲對自己沒有幫助。同時她認為,說“不”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式方法,“有時說個謊也未嘗不是一種解決辦法,這樣即能讓對方明白被拒絕了,也能避免直接說‘不’帶來的尷尬和不必要的緊張”。

如何才能敢於說“不”?55.2%的受訪者建議學習成熟的溝通技能;54.3%的受訪者認為要學會健康地進行人際交往;47.5%的受訪者指出要意識到保護自己的重要性,順應本心。其它建議還有:自身要做到開放和豁達(39.7%)、友善而真誠地對待對方(35.5%)、雖然拒絕其要求但尊重其人(28.1%)以及調整心態,不過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20.3%)等。

“在別人提出要求的時候,可以先拒絕,給自己留出一點思考的時間。如果權衡之後覺得可以達到對方的要求再答應。雖然這種方法有點極端,但可能適用於一些不會拒絕別人的人”。對於在說“不”上略有糾結的人,沈彥松認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在真誠待人的基礎上,學著尋找自我認同,而不是從他人身上尋找自己的價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