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九大碗——小時侯家鄉最美好的回憶!

成都客家祖先在湖廣填四川的遷移中, 不畏艱難, 翻山越嶺把語言、習俗、生活方式帶到成都東山來, 隨著遷移腳步而來的還有客家人家鄉獨特的味道。

提到家鄉的味道, 莫過於最讓人懷念與垂涎的 ——“九大碗”。

筆者自小生活在農村, 在哪個條件艱苦, 缺衣少食的年代, 不管村裡哪家辦事請客, 常常跟著家婆去“過家”吃“油大”(東山客家對九大碗的稱呼, 與川西壩子的稱呼不同, 川西壩子將九大碗稱作壩壩宴, 而客家把九大碗稱作“吃油大”, 同時把“走人富”叫作“過家”)。

客家人的九大碗按照辦事請客的類型分為五種, 也基本代表了人一生的五件大事, 除了喜宴, 壽宴, 在稱呼上大同小異外, 其它三種, 卻有著充滿客家色彩的稱呼:孩子出生, 客家人不叫滿月酒, 客家人稱“三朝酒”, 顧名思義, 擺九大碗的時間是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三天。 蓋了新房、喬遷新居, 客家人稱喬遷宴為“原屋酒”。

而喪宴, 客家人則取了一個毛骨悚然的名字“吃坨子肉”(據老一輩講, 這個叫法的由來是因為一道菜名而得來的, 在很早很早以前的喪宴上就有一道菜名叫坨子肉)

在大多數童年的記憶中, 不管紅白喜事, 客家人九大碗是喜慶而熱鬧的, 這源于客家人淳樸濃烈的相鄰之情。 但凡哪家辦事請客全生產隊的鄰里鄉親都會前來朝賀幫忙, 在哪個條件有限的年代裡, 辦九大碗都是從借板凳桌子開始的。

通常情況下, 辦九大碗的前一天, 被主人委派來幫忙的青壯年會在生產隊挨家挨戶的借每一家人湯哈(客家人將堂屋稱作湯哈)裡的八仙桌。 (東山客家人的正式餐桌, 由一張方桌, 4條長凳組成)

寫到這裡筆者又是回憶滿滿, 我不就是當年走在田間地頭, 哥哥頂著桌子在前, 我扛著板凳在後跟著的那個阿么子(小孩子)嗎?

當桌子擺滿主人家屋前屋後的院落中, 廚子們(鄉廚)忙碌的身影在案板前穿梭, 高聳的蒸籠上翻騰著白煙, 散發出一陣陣的肉香時, 也就預示著客家人的盛宴即將開席。

開始之前, 筆者要先講一下規矩。 客家人很重視餐桌的禮儀, 長輩們都是坐在上八位, 晚輩坐下八位(在日常生活用餐中也是如此);正午時分, 待入席坐定, 放鞭炮為號, 以示開席, 方能動筷子;長輩未動筷子之前, 晚輩是不能動筷子的, 並且只能夾各自一方的菜肴, 不能夾到對面去......還有一個必須重點提出的就是:席桌上除了長者或當家的, 晚輩是絕對不允許吃雞頭的。 否則都會被視為無禮數, 或無教養的表現。

無倫生活多麼艱苦, 東山客家人們都一直謹記著老客家祖先們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傳統客家禮儀。

小時候的九大碗,有時會出現吃“流水席”的情況。

因為朝賀的親朋太多,場地也有限,一場宴席常常被分為兩輪,輪流吃席,當然在哪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第二輪就不一定能有豐足的菜量,樂觀幽默的客家人常常用一句俗話來調侃遲到的客人:“去遲了,只有吃洗碗水了!”

言歸正傳,客家人的“九鬥碗”同樣分冷盤、熱菜、蒸菜和湯菜四大類,每類菜品各做多少,視主人經濟而定。聽老人講,條件困難的人家冷盤就是一盤鹵豬肝,富足的人家才會用酥肉做冷盤,冷盤過後就會上到客家精品菜——“品碗”。

品碗是用木耳、黃花、水發竹筍片、響皮、帶皮、和青菜、萵筍、紅蘿蔔等蔬菜做底,上面均勻蓋煮熟的豬心、舌、肚片和酥肉片(也有加醃肉片和肺葉子片的),上籠蒸熱,穿(淋)上高湯而成。可如今,大部分的宴席都已是用燒什錦來代替品碗了。

品碗過後,接著上蒸菜四大碗,客家人稱之為“四道皮”,客家人的宴席中“蒸菜四大碗”是最重要的主菜,如何評判廚子的手藝就是看他做的蒸菜如何,時下經常會有食客與廚子調侃道:“蒸籠沒漏氣吧?”

那麼,四大碗蒸菜是哪四大碗呢?

有:蒸肘子、粉蒸肉、甜燒白(夾沙肉)、咸燒白。在兒時,甜燒白會用東山本地的紅薯來打底,細膩的豆沙,蜜甜的紅薯,想著就讓人流連忘返。

客家人席宴上的菜品同樣也是有講究的,一般情況下,豆腐,血旺,是不能出現在喜宴中。然而,在喪宴上又必須有豆腐、血旺上席。除此之外,還有一道東山客家地方菜是必須在婚嫁和喪宴上出現的,那就是——“肥腸搞(káo)搞(káo)”。

因為在整個製作過程中要不停的翻攪,所以被東山客家人生動地稱作肥腸搞搞。

可如今,會做這道菜的人已越來越少,還想再品償到這極具客家特色的地方菜,也只能在龍潭鄉桂林村附近的農家樂中品償了。

東山客家人注重九大碗味道的同時,更多的則是講究的一個禮數。客人酒足飯飽後,主人還要回禮表示對朝賀親朋的感謝,客家人把這種回禮稱作為“打發”,聽老人講,在那個最困難的年代裡,壽宴就打發一小塊肉(很小很小一段),兩小把掛麵(兩斤重的面被分為六小把,用紅紙包裹著)。嫁女則打發兩個紅蛋,一把花生。

除了九大碗外,客家人的傳統菜也是極具特色的,對於外界來說,東山客家人引以為傲的傳統菜就該算——薑汁熱窩雞。

與其說是一道菜,不如說是一項傳統。客家人對薑汁熱窩雞有著獨特的理解,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也許只是在做法上有著細微的差別,但相同的是:它永遠都是每一個東山客家家庭年夜飯上的主角。

時境變遷,無論家鄉如何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怎樣的改變,無論是熱鬧的村席,還是團圓的家宴,這些都是家鄉那不變的鄉味。

(完)

文 / 成都老客家 咪 哥

圖 / 部分來源於網路(侵刪)

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小時候的九大碗,有時會出現吃“流水席”的情況。

因為朝賀的親朋太多,場地也有限,一場宴席常常被分為兩輪,輪流吃席,當然在哪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第二輪就不一定能有豐足的菜量,樂觀幽默的客家人常常用一句俗話來調侃遲到的客人:“去遲了,只有吃洗碗水了!”

言歸正傳,客家人的“九鬥碗”同樣分冷盤、熱菜、蒸菜和湯菜四大類,每類菜品各做多少,視主人經濟而定。聽老人講,條件困難的人家冷盤就是一盤鹵豬肝,富足的人家才會用酥肉做冷盤,冷盤過後就會上到客家精品菜——“品碗”。

品碗是用木耳、黃花、水發竹筍片、響皮、帶皮、和青菜、萵筍、紅蘿蔔等蔬菜做底,上面均勻蓋煮熟的豬心、舌、肚片和酥肉片(也有加醃肉片和肺葉子片的),上籠蒸熱,穿(淋)上高湯而成。可如今,大部分的宴席都已是用燒什錦來代替品碗了。

品碗過後,接著上蒸菜四大碗,客家人稱之為“四道皮”,客家人的宴席中“蒸菜四大碗”是最重要的主菜,如何評判廚子的手藝就是看他做的蒸菜如何,時下經常會有食客與廚子調侃道:“蒸籠沒漏氣吧?”

那麼,四大碗蒸菜是哪四大碗呢?

有:蒸肘子、粉蒸肉、甜燒白(夾沙肉)、咸燒白。在兒時,甜燒白會用東山本地的紅薯來打底,細膩的豆沙,蜜甜的紅薯,想著就讓人流連忘返。

客家人席宴上的菜品同樣也是有講究的,一般情況下,豆腐,血旺,是不能出現在喜宴中。然而,在喪宴上又必須有豆腐、血旺上席。除此之外,還有一道東山客家地方菜是必須在婚嫁和喪宴上出現的,那就是——“肥腸搞(káo)搞(káo)”。

因為在整個製作過程中要不停的翻攪,所以被東山客家人生動地稱作肥腸搞搞。

可如今,會做這道菜的人已越來越少,還想再品償到這極具客家特色的地方菜,也只能在龍潭鄉桂林村附近的農家樂中品償了。

東山客家人注重九大碗味道的同時,更多的則是講究的一個禮數。客人酒足飯飽後,主人還要回禮表示對朝賀親朋的感謝,客家人把這種回禮稱作為“打發”,聽老人講,在那個最困難的年代裡,壽宴就打發一小塊肉(很小很小一段),兩小把掛麵(兩斤重的面被分為六小把,用紅紙包裹著)。嫁女則打發兩個紅蛋,一把花生。

除了九大碗外,客家人的傳統菜也是極具特色的,對於外界來說,東山客家人引以為傲的傳統菜就該算——薑汁熱窩雞。

與其說是一道菜,不如說是一項傳統。客家人對薑汁熱窩雞有著獨特的理解,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也許只是在做法上有著細微的差別,但相同的是:它永遠都是每一個東山客家家庭年夜飯上的主角。

時境變遷,無論家鄉如何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怎樣的改變,無論是熱鬧的村席,還是團圓的家宴,這些都是家鄉那不變的鄉味。

(完)

文 / 成都老客家 咪 哥

圖 / 部分來源於網路(侵刪)

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