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寒冬到來,警惕嬰兒捂熱綜合征!

嬰兒捂熱綜合征

【概述】

嬰兒捂熱綜合征是由於過度保暖或捂悶過久所致的以缺氧、高熱、大汗、脫水、抽搐、昏迷和呼吸迴圈衰竭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綜合征。 常發生於寒冷季節、缺乏嬰兒護理知識的家庭, 以新生兒及小嬰兒多見, 也稱蒙被綜合征、捂被綜合征。 由於高熱、大汗導致高滲性脫水, 從而引起腦損害, 以及心、腎等多器官損害。 本病起病急、病情重, 病死率高達18.33%, 15%遺留中樞神經後遺症, 應引起監護者、社區健康教育工作者和醫務人員高度關注。

【病理生理機制】

捂熱過久和保暖過度, 機體散熱受阻,

繼之高熱、大汗, 高滲性脫水導致有效迴圈血量減少和微循環功能障礙, 組織細胞缺氧, 酸性代謝產物堆積而發生代謝性酸中毒;血漿滲透壓升高導致腦細胞腫脹。 同時捂熱過程中可能阻塞呼吸道引起通氣換氣功能障礙, 導致呼吸性酸中毒和缺氧, 最終結局是組織細胞缺氧, 能量代謝障礙, 臨床表現為以腦損害為主的多器官損害。

【診斷】

1病史

有明確捂熱史, 如懷抱嬰兒、乘坐車船、外出途中包裹過多過緊, 蓋被過嚴過厚, 居室溫度過高或所在環境溫度過高、擁擠通風不良等。

2臨床表現

(1)高熱:體溫常>40℃, 打開包被時常見患兒大汗淋漓濕透衣被, 頭部散發大量熱蒸汽, 大汗後體溫驟降或不升, 全身濕冷, 新生兒可發生硬腫。

(2)高滲性脫水狀態:表現為煩躁哭鬧不安、皮膚黏膜乾燥、彈性減退、前囟、眼窩凹陷、脈搏細弱或消失、皮膚發花、肢端冷、少尿或無尿等脫水迴圈衰竭徵象。

(3)缺氧表現:發紺或面色蒼白、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等。

(3)腦水腫顱高壓表現:反應遲鈍頻繁嘔吐、尖叫、凝視、反復抽搐或昏迷、呼吸節律不整或暫停,

中樞性呼吸衰竭。

(4)其他器官損害表現:可發生肺出血、心律失常、腹脹、消化道出血、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和急性腎損傷等多器官功能障礙。

(5)實驗室檢查:血紅蛋白、白細胞可升高, 血鈉、血鉀升高, 血漿滲透壓升高, 重症可出現混合型酸中毒, 動脈氧分壓降低,

【鑒別診斷】

捂熱病史明確者診斷不難, 病史不確定時需要與新生兒脫水熱、低血糖症、肺炎合併呼吸衰竭、膿毒症、顱內感染及嬰兒猝死綜合征鑒別。

【治療】降溫

立即去除捂熱原因、物理降溫, 勿用發汗藥, 以免加重虛脫, 降溫過程中注意避免發生低體溫。

給氧

合理選擇給氧方式, 輕症經鼻導管、面罩、頭罩給氧, 重症面罩球囊加壓給氧、NCPAP或機械通氣。

止驚

抗驚厥藥首選地西泮0.2~0.5mg/kg緩慢靜注, 或咪達唑侖0.1~0.2mg/kg靜注, 維持量1~6µg/(kg·min),也可用10%水合氯醛0.3~0.5ml/kg灌腸。 反復抽搐者給予苯巴比妥8~10mg/kg肌注。

液體療法

積極糾正脫水、電解質紊亂和糾正酸中毒, 輸液量100~150ml/(kg·d),張力1/3~1/5張, 有迴圈衰竭者首先液體復蘇, 生理鹽水20ml/kg, 15~20分鐘靜脈輸入, 之後評估是否繼續補液, 根據血氣決定糾酸至pH值7.25即可。

防治腦水腫

有腦水腫者補液的同時給予20%甘露醇0.5g/kg, 呋塞米0.5~1.0mg/kg, 兩者4~6小時交替靜注。 當血鈉>160mmol/L、血漿滲透壓>320mOsm/L時不宜使用用甘露醇, 可用呋塞米。

其他

病情允許可儘早高壓氧治療, 對減輕腦水腫、縮短病程、恢復意識及減少後遺症有益。 在綜合治療基礎上給予能量合劑、維生素C和維生素E等細胞保護藥物。

【預防】

普及衛生宣教, 教會嬰兒母親或監護者避免發生捂熱或蒙被的因素,

提倡母嬰分睡, 勿蒙被過嚴或含乳頭睡在母親腋下, 出門時不用衣被包裹過厚過緊, 不帶嬰兒到溫度過高通風不良的環境中。 醫務人員應提高對本病的認識, 及時正確診斷和治療。

【小結】

嬰兒捂熱綜合征常發生於寒冷季節, 主要見於新生兒或小嬰兒, 捂熱史是診斷的基礎, 臨床特徵為高熱, 大汗, 高滲性脫水, 嚴重者腦水腫顱高壓、呼吸迴圈衰竭。 治療的重點是降溫, 糾正高滲性脫水、迴圈衰竭、電解質紊亂、酸中毒, 以及脫水降顱壓及對症支持治療。

經改編摘取自《兒科急診與危重症診療規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