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忠骨英魂~

明武宗正德年間, 河北容城縣有一個放牛娃因為“頭甚長且圓大”而被鄉里人認為是壽星頭。 可是鄉里人不會想到, 這個有壽星之相的孩子卻在而立之年走完了他那坎坷而又短暫的人生之路,

他便是一代諫臣楊繼盛。 明嘉靖時期, 內閣首輔嚴嵩長期專權, 身為兵部員外郎的楊繼盛寫下奏疏彈劾這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首輔。 然而, 嚴嵩先發制人, 構陷楊繼盛, 最終將他送進了北京的刑場, 留下了一段千古奇冤。

楊繼盛平生所寫的文章並不多, 在他去世十三年後, 文壇領袖王世貞才將他的文章匯為一編, 這便是有名的《楊忠湣公集》。 到了康熙年間, 沅江知縣朱永輝和楊繼盛的四世孫楊聰福又刊刻了一部《楊忠湣公全集》, 成為清代楊繼盛文集中最為著名的版本。

楊公含冤 功業留青史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冬季的一天, 北京十分寒冷, 刑部尚書何鼇押解著一隊犯人前往北京西市,

隨行的百姓無不感慨唏噓。 在這隊犯人中, 有閩浙總督張經和浙江巡撫李天寵等抗倭名將, 還有一位直言敢諫的名臣楊繼盛, 他們都是被時任內閣首輔的大奸臣嚴嵩構陷, 最終身死刑場。 這些名臣的被害成為了嘉靖朝最大的冤案, 而這一年, 楊繼盛僅有40歲。

楊繼盛是河北容城縣人, 出生於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 成人後人們稱他為楊椒山。 在他7歲時, 母親曹氏病故, 父親楊富又娶了一房妻室。 而此時, 年輕的正德皇帝在北京患病離世, 他遠在湖北的14歲堂弟朱厚熜(cōng)以藩王的身份來到北京, 繼承大統, 改第二年為嘉靖元年, 朱厚熜就是嘉靖皇帝。 年號雖然換了, 但楊繼盛的生活卻依然如故,

平靜中略有幾分辛酸。 當時, 繼母對他十分苛刻, 不允許他讀書, 整天讓他放牛。 有一次, 楊繼盛經過私塾時, “睹裡中兒讀書, 心好之”, 於是就給他的哥哥說自己也想讀書, 可哥哥卻認為他年幼, 便問他“年幼, 何學”?楊繼盛回答說:“幼者任牧牛, 乃不任學耶?”哥哥見他語出不俗, 就將此事告訴了父親, 父親聽後就允許他讀書, 但還是要放牛。 於是, 楊繼盛一邊讀書一邊放牛, 就這樣一直過了五年。 在他13歲時, 才首次跟隨老師讀書。 那時, 楊繼盛家裡十分貧困, 但他讀書非常刻苦, 後來考中鄉試, 進入國子監學習。 在國子監裡, 曾考中探花的國子監祭酒徐階極為賞識他, 經常指導他讀書。 終於, 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 32歲的楊繼盛考中進士, 一時轟動容城。
明代實行兩京制, 即北京和南京各有一套行政機構, 只不過南京為陪都, 官員也沒有北京那麼多。 此時, 考中進士的楊繼盛被朝廷任命為南京吏部主事, 到任後極受考功郎中鄭曉的賞識, 鄭曉常常向他傳授“居官守身之道與夫古今典故”。 兩年後, 楊繼盛又跟隨南京吏部尚書韓邦奇學習, 韓邦奇“盡以所學授之, 繼盛名益著”。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 楊繼盛被調往北京, 任兵部車駕司員外郎。 當時, 蒙古首領俺答汗數次帶兵入侵明朝北部邊境, 內閣首輔嚴嵩的同黨仇鸞請開馬市, 以此來與蒙古講和。 楊繼盛知道情況後, 極力反對仇鸞的做法。 於是, 他寫下奏疏, “以為讎恥未雪, 遽議和示弱, 大辱國, 乃奏言十不可、五謬”, 呈給嘉靖帝,
嘉靖帝看後頗為心動, 於是將這個建議下發給仇鸞、嚴嵩、徐階等重臣討論。 仇鸞在討論時掄著胳膊大罵楊繼盛說:“豎子目不睹寇, 宜其易之。 ”仇鸞素來懼怕蒙古鐵騎, 認為楊繼盛不知道敵人的厲害, 應當將他撤職查辦。 而此時, 前去議和的官員已經出發了, 於是諸位大臣只好接受了仇鸞的建議。 仇鸞又向嘉靖帝進讒言, 誣陷楊繼盛, 舉棋不定的嘉靖帝就將楊繼盛下了大獄。 不久, 嘉靖帝又將楊繼盛貶為了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典史。

《楊忠湣公集》內頁

來到狄道後,楊繼盛看到這個地方漢人和番人雜居,“俗罕知詩書”。於是,楊繼盛“簡子弟秀者百餘人,聘三經師教之”,設置學校,創建書院,改變了這個地方的落後局面。有一次,他還賣掉了自己所乘的馬和妻子的衣服,以此資助那些貧困的讀書人。慢慢地,他受到了這個地方各個民族的擁戴,人們親切地稱他為“楊父”。當時,狄道縣裡有一座煤山,被番人長期佔有,附近人往往要走二百裡外才能找到煤炭,生活極為不易。於是,楊繼盛請來番人,給他們講明道理,番人無不嘆服,並說:“楊公即須我曹穹帳亦舍之,況煤山耶?”從此,這一帶的人用煤十分方便。楊繼盛雖然僅在狄道任職一年多,卻造福一方,受到人們的愛戴,以致在他被嘉靖帝再次起用時,狄道百姓“送于百里之外者千餘人”。就在楊繼盛被貶狄道期間,蒙古俺答汗不遵守馬市合約,依然騷擾邊境,這就讓嘉靖帝想起了楊繼盛昔日的奏疏,不得不讚歎楊繼盛有先見之明,而仇鸞也因病去世。於是,嘉靖帝將楊繼盛召回,想要重新啟用他,可令楊繼盛沒想到的是,等待他的將是刑部無情的大獄和北京刑場上那刺骨的寒風。

忠魂永駐 丹心照千古

楊繼盛離開狄道縣後,嘉靖帝任命他為山東諸城縣令,可僅僅過了一個月又將他調往南京任戶部主事,三日後又升他為刑部員外郎。當時,嚴嵩位高權重,但曾因救駕有功的仇鸞經常淩駕于嚴嵩之上,這就令他十分氣憤。當嚴嵩看到楊繼盛曾經彈劾仇鸞,便有心提拔他,於是楊繼盛又被升為兵部武選司。但嚴嵩可能不知道,一身正氣的楊繼盛憎惡嚴嵩超過了仇鸞。楊繼盛到任一月後,想到自己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就能四次得到升遷,便一心想著報效國家。於是,他草擬奏疏準備彈劾內閣首輔嚴嵩,而他那悲慘的遭遇也隨之而來。

《椒山先生自著年譜》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楊繼盛在元旦給嘉靖帝上了一篇《請誅賊臣疏》,以此來彈劾嚴嵩。在這篇奏疏中,楊繼盛歷數嚴嵩有“五奸十大罪”。可當奏疏呈入後,嘉靖帝極為憤怒,因為其中有一些關於裕王朱載垕和景王朱載圳的內容,便認為楊繼盛和皇子結党。就在這時,嚴嵩暗中向嘉靖帝進讒,這就令嘉靖帝更為震怒。於是,嘉靖帝就將楊繼盛下了大獄,並詰問他為什麼要牽扯裕王和景王。楊繼盛義正辭嚴地說:“非二王誰不懾嵩者!”可即便如此,也沒能讓嘉靖帝消除憤怒,最終還是將楊繼盛廷杖一百下。在廷杖之前,友人王西石托人送給楊繼盛一副蛇膽,並告訴他“用此物可以止痛”。一位苗姓校尉也給他了一壺酒,並勸他說“可以此吃蚺(rán)蛇膽。”但性格倔強的楊繼盛毫不猶豫地就拒絕了,還說“椒山自有膽,何必蚺蛇哉!”苗姓校尉又鼓勵他不要害怕,楊繼盛回答說“豈有怕打楊椒山者”,於是從容受杖。杖刑完畢後,楊繼盛被關入刑部大獄,家人所送的藥物也被官員們扣下。當時的楊繼盛“兩腿腫粗,相摩若一,不能前後。腫硬若木,不能屈伸。止手扶兩人,用力努掙,足不覆地而行入獄”,形狀十分淒慘。不久,他又被轉到了條件更為惡劣的牢房。也幸虧牢房內外多人相助,這才得以渡過難關。在獄中,每當楊繼盛創傷發作時,他便摔碎瓷碗,拿碎片割下身上的腐肉,“肉盡,被割盡,筋掛膜,複手截去”。獄卒看到這樣的場面後“執燈顫欲墜”,但是楊繼盛卻意氣自如。在朝審時,觀看楊繼盛的人堵塞了道路,都非常歎息,甚至“有泣下者”。不久,嘉靖帝將楊繼盛關入大獄,讓刑部定罪。刑部侍郎王學益是嚴嵩的黨羽,他受嚴嵩的囑咐,想以詐傳親王令旨的罪名將楊繼盛絞死,但郎中史朝賓堅決不從,嚴嵩非常憤怒,就將他貶出北京。而刑部尚書何鼇最終屈從于嚴嵩,並按照嚴嵩的指示定案,但嘉靖帝還不想處死楊繼盛。因此,楊繼盛在陸炳等人的保護下,在牢獄中存活了三年,並撰成了《椒山先生自著年譜》。

就在楊繼盛身陷囹圄之時,他的好友王世貞、王繼津等人為他四處奔走求救,嚴嵩見輿論不容,本想上疏解救楊繼盛,但在其黨羽和他的兒子嚴世蕃等人的說服之下,最終下定決心處死楊繼盛。這時,適逢嚴嵩的黨羽趙文華送來了對閩浙總督張經等人的論罪奏疏,嚴嵩看後就在這份奏疏後面附上了楊繼盛的名字,而嘉靖帝在閱覽奏疏時並未注意,於是便同意將張經、李天寵和楊繼盛等人處死。楊繼盛的妻子得知這個噩耗後,曾泣血上書嘉靖帝,可還是被嚴嵩截留了下來。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在嚴嵩的授意下,刑部尚書何鼇將楊繼盛與張經、李天寵等九人處決,造成了明代歷史上的千古奇冤。楊繼盛在臨刑前,將《椒山先生自著年譜》交給了兒子,還寫了一首詩:“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與後人補。天王自聖明,製作高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這首詩傳開之後,天下人含淚誦讀,無不為忠良歎息。而楊繼盛的妻子張氏不久後便自縊身亡。燕京百姓憐憫夫婦二人,就將楊繼盛的故居改為一座廟,從此奉祀,並尊楊繼盛為城隍,以他的妻子配祀。

楊繼盛去世後,他曾經的恩師徐階曾寫詩稱讚他是“萬物稟氣以為命,公生其中得厥正”。在他去世七年後,徐階開始彈劾嚴嵩,並最終參倒了嚴嵩,成為了新的內閣首輔。明穆宗即位後,為了撫恤前朝直言敢諫的臣子,就追贈楊繼盛為太常少卿,諡號“忠湣”“贈爾中順大夫太常少卿,諡忠湣,葬祭並加錄陰,是逮式顯忠貞之節”。明穆宗隆慶三年(1569年),王世貞將楊繼盛平生的文章輯為一編,並為之刊刻印行,最終刻成了《楊忠湣公集》,這也是楊繼盛文集的最早版本。

椒山遺著 孤直演忠烈

明穆宗隆慶年間,素有“文壇領袖”之稱的王世貞將好友楊繼盛被冤一事編為劇本,稱讚楊繼盛等忠烈之士是“朝陽丹鳳一齊鳴”,這個劇本便是轟動天下的《鳴鳳記》。王世貞是“後七子”的首領,宣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在明代文壇極具影響力。此外,他還將楊繼盛流傳不多的文章彙編付印,使之流傳至今。

楊繼盛一生坎坷,幼年喪母,30歲時又失去了兒子。楊繼盛從考中進士到被嚴嵩所害,只七年多時間,而在這段時間裡,他又有兩次牢獄之災,僅在牢中就度過了三年時間。因此,他能留下的作品非常之少,其中有相當部分作品寫於獄中。當他在出獄赴刑時,將自己在獄中所撰遺囑等文稿,交給他的兒子楊應尾,並囑咐他十年以後才能看。也許他認為在十年之後,自己所受的冤屈將被昭雪。而事實也恰如他預料的那樣,他于隆慶元年(1567年)被平反,平反之日距他臨刑之時僅隔十一年。

王世貞刊刻的這部《楊忠湣公集》有三卷,並附一卷,這是楊繼盛文集最早的刻本,只可惜流傳至今的已經鳳毛麟角了。到了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容城縣令蔣如萍又刊刻了一部《楊忠湣公集》,此集不分卷,後面附《楊忠湣公行狀》一卷。清朝入關以後,清順治皇帝十分欽佩楊繼盛的為人,曾說:“今之為臣者,乃任言職,直節罔聞,感私德而辜主恩,畏權威而忘國事,以視繼盛能不愧然汗下哉?朕故詠浩氣丹心之句,不勝三歎,為直臣惜也。”順治帝稱讚楊繼盛為明代的“直臣”,並以此來告誡清代的臣子,可見楊繼盛在順治帝心中的地位是何等之高。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湖南沅江知縣朱永輝和楊繼盛的四世孫楊聰福刊刻了一部《楊忠湣公全集》四卷,成為清代最為有名的楊繼盛文集。這部書為竹紙印本,紙色發黃,字體為康熙時期典型的方體字,字大而有精神,筆劃爽利,字口清晰,刻印十分精緻。卷前的刻書碑記為:“增補楊椒山先生全集,肖山章梅溪、海陵朱芷庵先生重訂,太史毛大可先生鑒定。”卷端題:“楊忠湣公全集,肖山毛大可先生鑒定,後學朱永輝芷庵、章鈺梅溪參訂,四世孫聰福校正。”卷首為隆慶元年十月二十三日皇帝制告一通,次為明末房縣知縣郝景春所作的序,再次為清初的“烏頭宰相”魏裔介所撰的《楊椒山先生傳》,後附楊忠湣公遺像及孫丕揚所題像贊。接著是隆慶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明穆宗的禦制祭文一篇,在目錄之後,還收有清順治十三年皇帝禦製錶忠錄論一篇。全書分四卷,但只有前三卷是楊繼盛的作品,第四卷為王世貞、徐階等人所撰行狀、墓誌銘、碑記共六種。如今,此本就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福州正誼書院藏版《楊椒山集》

翻開這部一代諫臣的文集,裡面有他為反對大將仇鸞所作的《請罷馬市疏》,也有彈劾內閣首輔嚴嵩的《請誅賊臣疏》,這些名篇被不少名臣和讀書人所推崇,至今流傳不衰。“臣孤直罪臣,蒙天地恩,超擢不次。夙夜祗懼,思圖報稱,蓋未有急於請誅賊臣者也。方今外賊惟俺答,內賊惟嚴嵩,未有內賊不去,而可除外賊者”。從這部文集中,似乎可以看到那位耿直忠烈、不畏權勢的諫臣身影,似乎還能感受到天地間那股浩然正氣。

楊繼盛以忠節名世,去世四百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所稱頌,而這部康熙刻本《楊忠湣公全集》也流傳了三百多年,為人們講述著一代名臣的忠烈故事。

文/餘闖 標題書法/夏薇

《楊忠湣公集》內頁

來到狄道後,楊繼盛看到這個地方漢人和番人雜居,“俗罕知詩書”。於是,楊繼盛“簡子弟秀者百餘人,聘三經師教之”,設置學校,創建書院,改變了這個地方的落後局面。有一次,他還賣掉了自己所乘的馬和妻子的衣服,以此資助那些貧困的讀書人。慢慢地,他受到了這個地方各個民族的擁戴,人們親切地稱他為“楊父”。當時,狄道縣裡有一座煤山,被番人長期佔有,附近人往往要走二百裡外才能找到煤炭,生活極為不易。於是,楊繼盛請來番人,給他們講明道理,番人無不嘆服,並說:“楊公即須我曹穹帳亦舍之,況煤山耶?”從此,這一帶的人用煤十分方便。楊繼盛雖然僅在狄道任職一年多,卻造福一方,受到人們的愛戴,以致在他被嘉靖帝再次起用時,狄道百姓“送于百里之外者千餘人”。就在楊繼盛被貶狄道期間,蒙古俺答汗不遵守馬市合約,依然騷擾邊境,這就讓嘉靖帝想起了楊繼盛昔日的奏疏,不得不讚歎楊繼盛有先見之明,而仇鸞也因病去世。於是,嘉靖帝將楊繼盛召回,想要重新啟用他,可令楊繼盛沒想到的是,等待他的將是刑部無情的大獄和北京刑場上那刺骨的寒風。

忠魂永駐 丹心照千古

楊繼盛離開狄道縣後,嘉靖帝任命他為山東諸城縣令,可僅僅過了一個月又將他調往南京任戶部主事,三日後又升他為刑部員外郎。當時,嚴嵩位高權重,但曾因救駕有功的仇鸞經常淩駕于嚴嵩之上,這就令他十分氣憤。當嚴嵩看到楊繼盛曾經彈劾仇鸞,便有心提拔他,於是楊繼盛又被升為兵部武選司。但嚴嵩可能不知道,一身正氣的楊繼盛憎惡嚴嵩超過了仇鸞。楊繼盛到任一月後,想到自己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就能四次得到升遷,便一心想著報效國家。於是,他草擬奏疏準備彈劾內閣首輔嚴嵩,而他那悲慘的遭遇也隨之而來。

《椒山先生自著年譜》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楊繼盛在元旦給嘉靖帝上了一篇《請誅賊臣疏》,以此來彈劾嚴嵩。在這篇奏疏中,楊繼盛歷數嚴嵩有“五奸十大罪”。可當奏疏呈入後,嘉靖帝極為憤怒,因為其中有一些關於裕王朱載垕和景王朱載圳的內容,便認為楊繼盛和皇子結党。就在這時,嚴嵩暗中向嘉靖帝進讒,這就令嘉靖帝更為震怒。於是,嘉靖帝就將楊繼盛下了大獄,並詰問他為什麼要牽扯裕王和景王。楊繼盛義正辭嚴地說:“非二王誰不懾嵩者!”可即便如此,也沒能讓嘉靖帝消除憤怒,最終還是將楊繼盛廷杖一百下。在廷杖之前,友人王西石托人送給楊繼盛一副蛇膽,並告訴他“用此物可以止痛”。一位苗姓校尉也給他了一壺酒,並勸他說“可以此吃蚺(rán)蛇膽。”但性格倔強的楊繼盛毫不猶豫地就拒絕了,還說“椒山自有膽,何必蚺蛇哉!”苗姓校尉又鼓勵他不要害怕,楊繼盛回答說“豈有怕打楊椒山者”,於是從容受杖。杖刑完畢後,楊繼盛被關入刑部大獄,家人所送的藥物也被官員們扣下。當時的楊繼盛“兩腿腫粗,相摩若一,不能前後。腫硬若木,不能屈伸。止手扶兩人,用力努掙,足不覆地而行入獄”,形狀十分淒慘。不久,他又被轉到了條件更為惡劣的牢房。也幸虧牢房內外多人相助,這才得以渡過難關。在獄中,每當楊繼盛創傷發作時,他便摔碎瓷碗,拿碎片割下身上的腐肉,“肉盡,被割盡,筋掛膜,複手截去”。獄卒看到這樣的場面後“執燈顫欲墜”,但是楊繼盛卻意氣自如。在朝審時,觀看楊繼盛的人堵塞了道路,都非常歎息,甚至“有泣下者”。不久,嘉靖帝將楊繼盛關入大獄,讓刑部定罪。刑部侍郎王學益是嚴嵩的黨羽,他受嚴嵩的囑咐,想以詐傳親王令旨的罪名將楊繼盛絞死,但郎中史朝賓堅決不從,嚴嵩非常憤怒,就將他貶出北京。而刑部尚書何鼇最終屈從于嚴嵩,並按照嚴嵩的指示定案,但嘉靖帝還不想處死楊繼盛。因此,楊繼盛在陸炳等人的保護下,在牢獄中存活了三年,並撰成了《椒山先生自著年譜》。

就在楊繼盛身陷囹圄之時,他的好友王世貞、王繼津等人為他四處奔走求救,嚴嵩見輿論不容,本想上疏解救楊繼盛,但在其黨羽和他的兒子嚴世蕃等人的說服之下,最終下定決心處死楊繼盛。這時,適逢嚴嵩的黨羽趙文華送來了對閩浙總督張經等人的論罪奏疏,嚴嵩看後就在這份奏疏後面附上了楊繼盛的名字,而嘉靖帝在閱覽奏疏時並未注意,於是便同意將張經、李天寵和楊繼盛等人處死。楊繼盛的妻子得知這個噩耗後,曾泣血上書嘉靖帝,可還是被嚴嵩截留了下來。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在嚴嵩的授意下,刑部尚書何鼇將楊繼盛與張經、李天寵等九人處決,造成了明代歷史上的千古奇冤。楊繼盛在臨刑前,將《椒山先生自著年譜》交給了兒子,還寫了一首詩:“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與後人補。天王自聖明,製作高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這首詩傳開之後,天下人含淚誦讀,無不為忠良歎息。而楊繼盛的妻子張氏不久後便自縊身亡。燕京百姓憐憫夫婦二人,就將楊繼盛的故居改為一座廟,從此奉祀,並尊楊繼盛為城隍,以他的妻子配祀。

楊繼盛去世後,他曾經的恩師徐階曾寫詩稱讚他是“萬物稟氣以為命,公生其中得厥正”。在他去世七年後,徐階開始彈劾嚴嵩,並最終參倒了嚴嵩,成為了新的內閣首輔。明穆宗即位後,為了撫恤前朝直言敢諫的臣子,就追贈楊繼盛為太常少卿,諡號“忠湣”“贈爾中順大夫太常少卿,諡忠湣,葬祭並加錄陰,是逮式顯忠貞之節”。明穆宗隆慶三年(1569年),王世貞將楊繼盛平生的文章輯為一編,並為之刊刻印行,最終刻成了《楊忠湣公集》,這也是楊繼盛文集的最早版本。

椒山遺著 孤直演忠烈

明穆宗隆慶年間,素有“文壇領袖”之稱的王世貞將好友楊繼盛被冤一事編為劇本,稱讚楊繼盛等忠烈之士是“朝陽丹鳳一齊鳴”,這個劇本便是轟動天下的《鳴鳳記》。王世貞是“後七子”的首領,宣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在明代文壇極具影響力。此外,他還將楊繼盛流傳不多的文章彙編付印,使之流傳至今。

楊繼盛一生坎坷,幼年喪母,30歲時又失去了兒子。楊繼盛從考中進士到被嚴嵩所害,只七年多時間,而在這段時間裡,他又有兩次牢獄之災,僅在牢中就度過了三年時間。因此,他能留下的作品非常之少,其中有相當部分作品寫於獄中。當他在出獄赴刑時,將自己在獄中所撰遺囑等文稿,交給他的兒子楊應尾,並囑咐他十年以後才能看。也許他認為在十年之後,自己所受的冤屈將被昭雪。而事實也恰如他預料的那樣,他于隆慶元年(1567年)被平反,平反之日距他臨刑之時僅隔十一年。

王世貞刊刻的這部《楊忠湣公集》有三卷,並附一卷,這是楊繼盛文集最早的刻本,只可惜流傳至今的已經鳳毛麟角了。到了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容城縣令蔣如萍又刊刻了一部《楊忠湣公集》,此集不分卷,後面附《楊忠湣公行狀》一卷。清朝入關以後,清順治皇帝十分欽佩楊繼盛的為人,曾說:“今之為臣者,乃任言職,直節罔聞,感私德而辜主恩,畏權威而忘國事,以視繼盛能不愧然汗下哉?朕故詠浩氣丹心之句,不勝三歎,為直臣惜也。”順治帝稱讚楊繼盛為明代的“直臣”,並以此來告誡清代的臣子,可見楊繼盛在順治帝心中的地位是何等之高。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湖南沅江知縣朱永輝和楊繼盛的四世孫楊聰福刊刻了一部《楊忠湣公全集》四卷,成為清代最為有名的楊繼盛文集。這部書為竹紙印本,紙色發黃,字體為康熙時期典型的方體字,字大而有精神,筆劃爽利,字口清晰,刻印十分精緻。卷前的刻書碑記為:“增補楊椒山先生全集,肖山章梅溪、海陵朱芷庵先生重訂,太史毛大可先生鑒定。”卷端題:“楊忠湣公全集,肖山毛大可先生鑒定,後學朱永輝芷庵、章鈺梅溪參訂,四世孫聰福校正。”卷首為隆慶元年十月二十三日皇帝制告一通,次為明末房縣知縣郝景春所作的序,再次為清初的“烏頭宰相”魏裔介所撰的《楊椒山先生傳》,後附楊忠湣公遺像及孫丕揚所題像贊。接著是隆慶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明穆宗的禦制祭文一篇,在目錄之後,還收有清順治十三年皇帝禦製錶忠錄論一篇。全書分四卷,但只有前三卷是楊繼盛的作品,第四卷為王世貞、徐階等人所撰行狀、墓誌銘、碑記共六種。如今,此本就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福州正誼書院藏版《楊椒山集》

翻開這部一代諫臣的文集,裡面有他為反對大將仇鸞所作的《請罷馬市疏》,也有彈劾內閣首輔嚴嵩的《請誅賊臣疏》,這些名篇被不少名臣和讀書人所推崇,至今流傳不衰。“臣孤直罪臣,蒙天地恩,超擢不次。夙夜祗懼,思圖報稱,蓋未有急於請誅賊臣者也。方今外賊惟俺答,內賊惟嚴嵩,未有內賊不去,而可除外賊者”。從這部文集中,似乎可以看到那位耿直忠烈、不畏權勢的諫臣身影,似乎還能感受到天地間那股浩然正氣。

楊繼盛以忠節名世,去世四百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所稱頌,而這部康熙刻本《楊忠湣公全集》也流傳了三百多年,為人們講述著一代名臣的忠烈故事。

文/餘闖 標題書法/夏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