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顧城為什麼要這樣

談起顧城, 很多人都回想起那句經典的詩——“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他與海子、北島齊名, 他美麗純淨的詩歌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生前死後都被稱為“中國唯一的一個童話詩人。 ”

可他的一生, 卻並非只有美麗和純潔。 24年前, 顧城以“弑妻自盡”的方式離開了世界, 留給世人無盡的驚愕、遺憾和不解。 時至今日, 人們對他依舊眾說紛紜, 在他身上, “詩”與“人”、“夢”與“現實”、“純潔”與“罪孽”, 矛盾地糅雜, 如同無解的謎。

而今, 回看顧城的一生, 我不禁感慨:

詩歌, 可以因它的美而不朽,

但生命的意義,

卻在於我們是否有勇氣直面它的“不美”,

在於我們能否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

依然熱愛生活。

1 《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

我希望, 我是一個睡在夢裡的孩子

我希望, 我是一個自由飛翔的孩子

我希望, 我是一個童話裡的孩子

沒有實現自己的夢

卻要將夢的藍圖焚燒得不留痕跡

前進不了

卻又折了退路

很多時候, 我們都是任性的孩子

我們都有那笨拙的自由

不流淚的眼睛

1956年, 顧城出生在北京的一個普通家庭, 父親是一位詩人, 為顧城帶來了最早的文學啟蒙, 可他們的關係卻並不親密。 顧城還有一個親姐姐, 在她眼中, 弟弟最大的特點是就是“敏感, 不愛熱鬧”。

他喜歡看書, 不愛跟人聊天, 閒暇時自己跑到樹下, 和小小的螞蟻為伴。 上了幼稚園後, 每次姐姐去接他, 都不用在熱鬧的孩子群中找他, 只消到旁邊樹下的螞蟻窩邊, 就能找到顧城那個安靜的小身影。

但顧城有著一顆渴望傾吐的心。

從小博覽群書的他, 有次為了安慰受欺負的同學, 主動給對方講起了《三國演義》的故事。 大家驚訝地發現, 這個平日一聲不吭的悶葫蘆竟然是個“故事大王”, 於是把他團團圍住想繼續聽。 可顧城最怕人多, 一見這陣勢, 趕緊又躲回了角落。

在渴望與外界交流和退回內心的心理拉鋸中, 顧城只好把姐姐當作他的聽眾。 姐姐沒空聽的時候, “他就無奈地進了別的屋子, 隔著床一個人對著牆講起來。 ”

幾年後文革爆發, 小學三年級的顧城被迫輟學。 1969年, 顧城13歲, 和父親被下放到山東的一個農場, 在這裡, 他度過了孤獨, 卻充滿想像力的5年。

▲ 圖1為顧城與父母和姐姐;圖2為在火道村時。

面對艱苦的勞作生活、混亂的周遭人群,顧城選擇構築起自己的精神堡壘,隔絕外界紛擾。他獨自在烈日下、在落葉中、在寒風裡走,在古城牆上拾一枚舊幣,在荒草中間找螞蚱、蜣螂,把精神寄託在大自然中,仿佛在一個無塵的世界裡漫遊。“高音喇叭、滾滾人流、漫天傳單,對他如無一般。”

▲ 火道村冬天戴毛帽子。

也是這個時期的經歷,激發了顧城的文學天才。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顧城的創作高峰期。在那些詩歌裡,自然萬物和他敏感、奇崛的想像相融合,構建成一個不可思議的理想天堂。偶有流露出的輕微虛無感和頹廢感,也幻化成極其空靈純淨的意象。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23歲那年,憑著《一代人》,顧城在中國現代詩歌界石破天驚,一舉成為“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

▲ 顧城曾寫道:“人們圍繞著自己,像一匹匹馬,圍繞著木樁”。當年,一篇評論文章針對顧城的作品指出:太朦朧,看不懂。這句話引起了廣泛爭論,“朦朧詩”這個名詞也由此確立。(圖為:朦朧詩代表人物,左起:楊煉、顧城,牛波,唐曉渡,鐘文,北島)

顧城的詩猶如一個童話,隔離了現實的殘酷和不堪,過濾出一個純潔美好的國度。而這個國度的主人,就是他本人,一個醉心天堂,不想長大的孩子。

他為自己做了一頂奇怪的、高高的毛邊帽。他像一個孩子氣的男孩,這頂帽子帶著一些稚氣,也為他帶來了安全感。在詩人的國度裡,這仿佛是一頂王冠,而他是那詩歌裡的“王”,他要讓世間美好,沒有污垢。

2 《門前》

我多麼希望,有一個門口

早晨,陽光照在草上

我們站著

扶著自己的門扇

門很低,但太陽是明亮的

草在結它的種子

風在搖它的葉子

我們站著,不說話

就十分美好

與謝燁的相遇,是顧城一生的轉捩點。1979年,二人在火車上偶然結識,一見傾心。顧城在給謝燁的情信上寫道:

“別人占了你的座位,你沒有說話,就站在我身邊。我忽然變得奇怪起來,也許是想站起來,但站了站卻又坐下了。我開始感到你、你頸後飄動的細微的頭髮。我拿出畫畫的筆......我畫了你身邊每一個人,但卻沒有畫你。我覺得你亮得耀眼,使我的目光無法停留。”

──《火車上邂逅》

那年顧城23歲,謝燁21歲,正值對愛情充滿無限憧憬的年齡。在朋友眼中,他們看起來也那樣的天造地設:謝燁崇拜顧城的才華,顧城眼中的謝燁,美麗、純潔,猶如天使。

謝燁說: “如果沒有遇見顧城,我的人生將是傻乎乎地念書、掙錢、長級,嫁現實條件好的男人。”顧城說:“謝燁對我,就像空氣和大地一樣。”

那時他們的生活困窘,但依然恩愛。有一次,顧城領了150元的稿費,顧城就跟謝燁手拉著手去銀行存錢,可是下午就發現必須拿10元錢來買白菜,兩人又手拉著手去銀行取了10元錢。這種情形,讓朋友都深為他們的愛情感動。

▲ 顧城和妻子合影(肖全攝)

1987年,顧城應邀到歐洲講學。婚姻和工作並沒有使他放棄對精神世界的追求。沒多久,他就辭了職,帶著妻子在紐西蘭一處人煙稀少的島上定居,開始了“世外桃源”的隱居生活。

由於二人都沒有正經工作,語言由不通,生活比在國內更加艱難。家裡的傢俱電器,很多都是在街上撿回來的,沒錢買菜的時候,顧城就和妻子一起吃山上的植物野菜。

有次舒婷去探望他們,三人到旅館吃飯,顧城把舒婷吃剩下的一塊麵包給吃了,連舒婷都覺得不好意思。旅館的早餐是不用花錢的,顧城早上吃7塊蛋糕,然後就去睡覺,下午4點起來準備吃晚飯。舒婷說,顧城連一大碗大蝦魚片、肉片的海鮮面也捨不得花錢吃。

▲ 顧城和妻子合影(肖全攝)

在生活上,顧城也是個需要保護和帶領的大孩子,很依賴謝燁的打點照顧。他的朋友回憶:“謝燁需要衣服,顧城又一步都離不開妻子,只好陪她去了市區的一家時裝店,他一聲不吭地坐在地上。”

顧城不會英語,也不學英語,他的作品很多都是妻子幫忙在電腦上編譯出來的。在丈夫寫作時,她也不能發出任何聲響,只能在他視角範圍內活動,因為顧城希望抬頭就可以看到妻子,才能安心。

▲ 圖1為謝燁;圖2為顧城、謝燁和朋友。

可與此同時,顧城又發自內心認為,現實中的很多具體事務都是沒有意義的,和他的精神王國相悖。

一方面,他要依賴妻子才能生存,另一方面,他又希望妻子能夠充當自己理想世界的代言人。他希望妻子什麼都不幹,呆在家裡,不看電影,盡可能遠離一切世俗事物,這樣才像一塵不染的女神。

他追求至美的精神世界,卻對現實生活有著很大的疏離和誤解。他可以在詩歌中傳達真、美、愛,卻無法對妻子付出實在的照顧和關愛。

▲ 圖為顧城夫婦和外國朋友。

3 《美》

我所渴望的美

是永恆與生命

誰知它們竟水火不容

永恆的美,奇光異彩

卻無感無情

生命的美,千變萬化

卻終為灰燼

在島上,捉襟見肘的窘迫生活讓顧城的桃花源之夢搖搖欲墜。就在這時,一個叫英兒的女人走進了他們的生活。英兒是顧城在一次講學中認識的女學生,他們彼此傾慕,在謝燁的同意下,英兒很快就搬進了顧謝夫婦的房子裡。

可顧城不知道,英兒並不打算將一生押在這個荒涼小島上。不久後,趁著顧城和謝燁外出的時候,英兒不辭而別。而一直為生活疲于奔波的謝燁,也生出了離開的心。

▲ 謝燁(左)、顧城和李英(右)合影

▲ 謝燁與兒子小木耳合影。因為生活貧困無力撫養,顧城夫妻只得把小木耳送給別人寄養。這是二人悲劇的導火線之一。

顧城寫詩欲挽留謝燁,可她去意已決,這讓情感和生活上都十分依賴她的顧城無法接受。

就這樣,詩人的“理想國”奔潰了。1993年10月8日,顧城在紐西蘭激流島的家中和妻子發生衝突,並用斧頭砍倒了她。在倉皇崩潰中,顧城留下了四封遺書,隨後上吊自殞。曾經美好的愛情和十年的姻緣,以玉石俱焚的慘烈方式結束,顧城的年齡,也永遠定格在37歲。

顧城,一個童話詩人,

卻也是一個以悲劇告終的夢。

詩意的美化,無法抹去他奪走生命的罪名,

黯然的結局,卻也剝奪不了他才華的光輝。

回望他的一生,我們終歸懂得:

一個真正熱愛生活的人,

除了做夢,更重要的是活好當下。

缺乏理想的現實主義,固然毫無意義,

可脫離現實的理想主義,亦沒有生命。

暴風雨平息,而斯人已逝,

嚮往童話的人們,終將要長大。

只有學會直面生活,在黑暗中尋找光明,

我們才能真正腳踏實地,仰望星辰,

我們對生命的熱愛,才能永不凋謝。

▲ 顧城(肖全攝)

文字為物道原創,圖片來源於網路,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歷史人文內容,歡迎關注【物道】

▲ 圖1為顧城與父母和姐姐;圖2為在火道村時。

面對艱苦的勞作生活、混亂的周遭人群,顧城選擇構築起自己的精神堡壘,隔絕外界紛擾。他獨自在烈日下、在落葉中、在寒風裡走,在古城牆上拾一枚舊幣,在荒草中間找螞蚱、蜣螂,把精神寄託在大自然中,仿佛在一個無塵的世界裡漫遊。“高音喇叭、滾滾人流、漫天傳單,對他如無一般。”

▲ 火道村冬天戴毛帽子。

也是這個時期的經歷,激發了顧城的文學天才。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顧城的創作高峰期。在那些詩歌裡,自然萬物和他敏感、奇崛的想像相融合,構建成一個不可思議的理想天堂。偶有流露出的輕微虛無感和頹廢感,也幻化成極其空靈純淨的意象。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23歲那年,憑著《一代人》,顧城在中國現代詩歌界石破天驚,一舉成為“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

▲ 顧城曾寫道:“人們圍繞著自己,像一匹匹馬,圍繞著木樁”。當年,一篇評論文章針對顧城的作品指出:太朦朧,看不懂。這句話引起了廣泛爭論,“朦朧詩”這個名詞也由此確立。(圖為:朦朧詩代表人物,左起:楊煉、顧城,牛波,唐曉渡,鐘文,北島)

顧城的詩猶如一個童話,隔離了現實的殘酷和不堪,過濾出一個純潔美好的國度。而這個國度的主人,就是他本人,一個醉心天堂,不想長大的孩子。

他為自己做了一頂奇怪的、高高的毛邊帽。他像一個孩子氣的男孩,這頂帽子帶著一些稚氣,也為他帶來了安全感。在詩人的國度裡,這仿佛是一頂王冠,而他是那詩歌裡的“王”,他要讓世間美好,沒有污垢。

2 《門前》

我多麼希望,有一個門口

早晨,陽光照在草上

我們站著

扶著自己的門扇

門很低,但太陽是明亮的

草在結它的種子

風在搖它的葉子

我們站著,不說話

就十分美好

與謝燁的相遇,是顧城一生的轉捩點。1979年,二人在火車上偶然結識,一見傾心。顧城在給謝燁的情信上寫道:

“別人占了你的座位,你沒有說話,就站在我身邊。我忽然變得奇怪起來,也許是想站起來,但站了站卻又坐下了。我開始感到你、你頸後飄動的細微的頭髮。我拿出畫畫的筆......我畫了你身邊每一個人,但卻沒有畫你。我覺得你亮得耀眼,使我的目光無法停留。”

──《火車上邂逅》

那年顧城23歲,謝燁21歲,正值對愛情充滿無限憧憬的年齡。在朋友眼中,他們看起來也那樣的天造地設:謝燁崇拜顧城的才華,顧城眼中的謝燁,美麗、純潔,猶如天使。

謝燁說: “如果沒有遇見顧城,我的人生將是傻乎乎地念書、掙錢、長級,嫁現實條件好的男人。”顧城說:“謝燁對我,就像空氣和大地一樣。”

那時他們的生活困窘,但依然恩愛。有一次,顧城領了150元的稿費,顧城就跟謝燁手拉著手去銀行存錢,可是下午就發現必須拿10元錢來買白菜,兩人又手拉著手去銀行取了10元錢。這種情形,讓朋友都深為他們的愛情感動。

▲ 顧城和妻子合影(肖全攝)

1987年,顧城應邀到歐洲講學。婚姻和工作並沒有使他放棄對精神世界的追求。沒多久,他就辭了職,帶著妻子在紐西蘭一處人煙稀少的島上定居,開始了“世外桃源”的隱居生活。

由於二人都沒有正經工作,語言由不通,生活比在國內更加艱難。家裡的傢俱電器,很多都是在街上撿回來的,沒錢買菜的時候,顧城就和妻子一起吃山上的植物野菜。

有次舒婷去探望他們,三人到旅館吃飯,顧城把舒婷吃剩下的一塊麵包給吃了,連舒婷都覺得不好意思。旅館的早餐是不用花錢的,顧城早上吃7塊蛋糕,然後就去睡覺,下午4點起來準備吃晚飯。舒婷說,顧城連一大碗大蝦魚片、肉片的海鮮面也捨不得花錢吃。

▲ 顧城和妻子合影(肖全攝)

在生活上,顧城也是個需要保護和帶領的大孩子,很依賴謝燁的打點照顧。他的朋友回憶:“謝燁需要衣服,顧城又一步都離不開妻子,只好陪她去了市區的一家時裝店,他一聲不吭地坐在地上。”

顧城不會英語,也不學英語,他的作品很多都是妻子幫忙在電腦上編譯出來的。在丈夫寫作時,她也不能發出任何聲響,只能在他視角範圍內活動,因為顧城希望抬頭就可以看到妻子,才能安心。

▲ 圖1為謝燁;圖2為顧城、謝燁和朋友。

可與此同時,顧城又發自內心認為,現實中的很多具體事務都是沒有意義的,和他的精神王國相悖。

一方面,他要依賴妻子才能生存,另一方面,他又希望妻子能夠充當自己理想世界的代言人。他希望妻子什麼都不幹,呆在家裡,不看電影,盡可能遠離一切世俗事物,這樣才像一塵不染的女神。

他追求至美的精神世界,卻對現實生活有著很大的疏離和誤解。他可以在詩歌中傳達真、美、愛,卻無法對妻子付出實在的照顧和關愛。

▲ 圖為顧城夫婦和外國朋友。

3 《美》

我所渴望的美

是永恆與生命

誰知它們竟水火不容

永恆的美,奇光異彩

卻無感無情

生命的美,千變萬化

卻終為灰燼

在島上,捉襟見肘的窘迫生活讓顧城的桃花源之夢搖搖欲墜。就在這時,一個叫英兒的女人走進了他們的生活。英兒是顧城在一次講學中認識的女學生,他們彼此傾慕,在謝燁的同意下,英兒很快就搬進了顧謝夫婦的房子裡。

可顧城不知道,英兒並不打算將一生押在這個荒涼小島上。不久後,趁著顧城和謝燁外出的時候,英兒不辭而別。而一直為生活疲于奔波的謝燁,也生出了離開的心。

▲ 謝燁(左)、顧城和李英(右)合影

▲ 謝燁與兒子小木耳合影。因為生活貧困無力撫養,顧城夫妻只得把小木耳送給別人寄養。這是二人悲劇的導火線之一。

顧城寫詩欲挽留謝燁,可她去意已決,這讓情感和生活上都十分依賴她的顧城無法接受。

就這樣,詩人的“理想國”奔潰了。1993年10月8日,顧城在紐西蘭激流島的家中和妻子發生衝突,並用斧頭砍倒了她。在倉皇崩潰中,顧城留下了四封遺書,隨後上吊自殞。曾經美好的愛情和十年的姻緣,以玉石俱焚的慘烈方式結束,顧城的年齡,也永遠定格在37歲。

顧城,一個童話詩人,

卻也是一個以悲劇告終的夢。

詩意的美化,無法抹去他奪走生命的罪名,

黯然的結局,卻也剝奪不了他才華的光輝。

回望他的一生,我們終歸懂得:

一個真正熱愛生活的人,

除了做夢,更重要的是活好當下。

缺乏理想的現實主義,固然毫無意義,

可脫離現實的理想主義,亦沒有生命。

暴風雨平息,而斯人已逝,

嚮往童話的人們,終將要長大。

只有學會直面生活,在黑暗中尋找光明,

我們才能真正腳踏實地,仰望星辰,

我們對生命的熱愛,才能永不凋謝。

▲ 顧城(肖全攝)

文字為物道原創,圖片來源於網路,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歷史人文內容,歡迎關注【物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