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教會孩子說這個字,孩子長大後一定會吃虧!

你是一個不懂拒絕的人嗎?

如果是, 請別再讓你的孩子重蹈覆轍了。

不懂拒絕的人生大多不太好過。

這句話在朋友老番的身上顯現得淋漓盡致。

上週六, 老番他們一家五口, 本來打算去惠州玩。

結果, 老番同事的一通電話, 就中斷了這場令全家人都興致勃勃的旅途。

原來, 老番去4S店開回自己的車, 半路上接到同事的電話, 讓他去幫忙搬家。

老番向來是個“老好人”, 礙于情面, 不好意思拒絕, 就只能開車去幫忙了。

這把本來滿心歡喜、充滿期待的父母、老婆和孩子晾在一旁, 氣得他們直罵他“不把家人當人”。

這已經不是老番第一次這麼做了。

所以有好幾次, 老婆氣得想和他離婚。

其實, 老番心裡也不想的, 但是他控制不了。

他就是不好意思拒絕, 他就是說不了“不”。

所以, 他只能默默地滿足別人的期待和需求, 哪怕犧牲自己的利益, 讓自己的家人受委屈, 甚至給自己帶來一些麻煩。

咪蒙曾說:不懂拒絕是一種病。

是的, 不懂拒絕, 沒有說“不”的能力。 在心理學上, 它是一種病態的心理, 叫“取悅症”。

患上“取悅症”的人, 一生都不好過。

而他最親近的家人, 一樣不好過。

現實生活中, 像老番這樣的取悅症患者, 還真不少!

據相關調查顯示,

58%的受訪者表示礙於情面, 不願丟失面子, 而接受了內心不想接受的請求。

他們總覺得自己在別人的印象裡應該是好人, 很害怕他人喪失對自己的好評和好感, 所以總會答應一些超乎自己能力的事情。

可以看出, 這樣的人對自己很不自信, 他們沒有最基本的原則和界限。

隨時, 都會因為他人的要求而改變自己最初的決定。

教育界有句話說, 家庭教育的本質就是人格滲透。

也就是說, 一切人格都是可以從家庭教育中尋到跡象。

那麼, 什麼樣的孩子容易成長為“取悅症患者”呢?

成長中常被否定的孩子;

這樣的孩子因為常被否定, 所以無比渴望他人的肯定, 因此常常答應他人做一些低價值付出。

被父母、老師過分期待的孩子;

這類孩子, 特別害怕讓他人的期待落空, 害怕因此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喪失自我, 不敢表達自己的孩子;

他們對人際關係很沒信心, 不敢輕易表露自己的真正心聲, 只能強迫自己以他人的需求為先。

說“不”是每個人都擁有的權力。

但是,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如果沒有保護好他拒絕說“不”的機會, 就會導致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喪失“自我保護”的拒絕能力。

哈佛大學曾針對1000多人進行了3年多的調查, 結果發現:失去這種能力, 會給自己的人生帶來至少9%的麻煩, 更會浪費自己大量的個人時間和財富。

所以,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我們一定要把說“不”的權力還給孩子, 更要教會他們擁有拒絕的能力。

如何保護孩子“拒絕”的能力?

“別碰我”

“你怎麼那麼沒禮貌?”

“不要, 我不要吃”

“你別那麼不懂事!媽媽喂你吃飯有多累知道嗎?再不聽話, 媽媽不要你了。 ”

“這個玩具(或好吃的)給我, 好不好?”

“不好!”

“喲, 你真小氣啊!長大了能有什麼出息!”

很多人喪失拒絕的能力, 就是從小在父母的不斷指責、否定, 或在他人的玩笑中開始的。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大約在2-3歲的年齡階段,會經歷一個自主性對依賴的衝突高峰。

這個時期的孩子會頻繁地說“不”。

他們不合作、不吃飯、不守規矩、甚至隨地大小便。

其實,這是他們在嘗試建立自主性。

這種自主性是他們走向獨立的必經階段。

只有建立起來,他們在往後的成長中,當拒絕別人時才不會有強烈的內疚感和羞恥感。

而如果,父母總是將自己的需求合理化作為正當權益,將孩子的需求歸結為錯誤,甚至還威脅孩子“媽媽不要你了”或給孩子貼標籤“你沒禮貌”“你真小氣!”

那麼,這種專橫的養育方式只會引發孩子焦慮、羞恥和內疚的情感。會導致孩子因恐慌而不斷要求自己妥協,喪失自我,喪失拒絕他人的能力。

真正的教育,是滿足孩子成長的需求,而不是滿足家長的需求。

在此,嬌媽希望,家長們在面對孩子教育上出現情緒時,可以蹲下身來,從孩子的視角看問題,用同理心和孩子產生共鳴,給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

就像有位寶媽,面對婆婆勸說孩子,把玩具送給客人的孩子時。

她看著委屈的寶寶,摸摸她的頭說:如果你不願意,那就別委屈自己了!

教育是從尊重開始的。

當孩子說“不”的時候,我們就尊重TA的決定吧!

——————

本文為嬌媽原創,首發于嬌嬌媽公眾號

或在他人的玩笑中開始的。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大約在2-3歲的年齡階段,會經歷一個自主性對依賴的衝突高峰。

這個時期的孩子會頻繁地說“不”。

他們不合作、不吃飯、不守規矩、甚至隨地大小便。

其實,這是他們在嘗試建立自主性。

這種自主性是他們走向獨立的必經階段。

只有建立起來,他們在往後的成長中,當拒絕別人時才不會有強烈的內疚感和羞恥感。

而如果,父母總是將自己的需求合理化作為正當權益,將孩子的需求歸結為錯誤,甚至還威脅孩子“媽媽不要你了”或給孩子貼標籤“你沒禮貌”“你真小氣!”

那麼,這種專橫的養育方式只會引發孩子焦慮、羞恥和內疚的情感。會導致孩子因恐慌而不斷要求自己妥協,喪失自我,喪失拒絕他人的能力。

真正的教育,是滿足孩子成長的需求,而不是滿足家長的需求。

在此,嬌媽希望,家長們在面對孩子教育上出現情緒時,可以蹲下身來,從孩子的視角看問題,用同理心和孩子產生共鳴,給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

就像有位寶媽,面對婆婆勸說孩子,把玩具送給客人的孩子時。

她看著委屈的寶寶,摸摸她的頭說:如果你不願意,那就別委屈自己了!

教育是從尊重開始的。

當孩子說“不”的時候,我們就尊重TA的決定吧!

——————

本文為嬌媽原創,首發于嬌嬌媽公眾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