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年學費20多萬的國際學校教什麼?

這是一次由兩個媽媽組成的“訪談節目”, 訪談內容是:一年20多萬學費的國際學校到底貴在哪裡?

訪問者是我, 一個試圖掀開天價國際學校神秘面紗的媽。

受訪者是我的朋友程嵐, 一個娃在國際學校讀書的媽, 信奉“想讓孩子站在巨人肩膀上, 父母就是那個肩膀”。

時間寶貴, 話不多說, 開始我們的訪談:

我:你家寶貝在國際學校三年了, 說說你的感想吧。

程嵐:說實話, 剛進去還不太滿意。 老師教太少、進度很慢, 小學二年級還在學20以內加減法, 1/3+2/3=1可以教一個星期, 當時我認識的好幾個家長都在外面給孩子報了補習班加餐。

我:你的意思, 是不是說公立學校的基礎教育其實更好一些?

程嵐:確實, 不論是深度還是難度, 好的公立學校能甩我女兒學校幾條街。 我自己覺得, 我們國家的公立學校, 在基礎教育這一塊還是有優勢的。

我:那後來呢?你沒給女兒轉學肯定是發現了國際學校的長處, 英語環境優勢就不用說了, 這個大家都知道, 說點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吧。

程嵐:其實國內的國際學校有點像美國的私校, 教學方式和課程設計都接近。 我就說說美國目前採用的STEM教育體系吧, 現在加了“A”, 叫STEAM體系。 我女兒學校也開設了STEAM課程, 這個課程給了我很大啟發, 感覺裡面體現出來的很多東西是公立學校沒有的, 也許就是你說的“國際學校的長處”吧!

……

STEAM是什麼?

由程嵐講述

從字面意義上來看, STEAM就是

科學(Science)

技術(Technology)

工程(Engineering)

數學(Mathematics)

藝術(Arts)

百度上說:能培養孩子的綜合素養, 從而提升全球競爭力。 聽著高大上, 一琢磨還是不懂。 這也是我剛接觸STEAM教育的第一感覺, “不明覺厲”又“不明就裡”。

不過, 多次接觸孩子的STEAM課程後,

我慢慢理解到:甭管它字面意義多高大上, 最核心的特質就兩個。

01

教“思考方法”而不是“知識點”

先說一個孩子手工課的案例。

這堂手工課是做一個小沙包。 我記得一般老師是這麼教的:第一步, 教怎麼裁剪布料;第二步, 教用針線來縫合;第三步, 縫的時候收針怎麼做。 最後, 把沙包封上口, 填充沙子。 學生只要按老師教的方法一步一步做, 就可以做出一個統一的小沙包來。

但女兒班裡的STEAM課是這樣教的:

第一步, 老師問學生, 沙包是幹什麼用的。 你要回答這個問題, 就得和現實聯繫起來, 思考它的功能是什麼。 沙包是玩的時候互相丟的, 打到人的時候不能很疼, 就不能用堅硬的材質來做, 但又要保證丟得遠, 還得有一定的重量。

這樣思考後, 學生自然會去想要實現這些現實功能, 需要用什麼材料。

所以, 第二步, 老師會讓學生自己選擇用什麼材料做沙包比較合適。

第三步才是怎麼做。

做完之後還有第四步, 一定要丟一丟檢測一下, 用現實來回饋。

讓我們想一想。

一般老師的教學方式容易導致一種情況:這次做沙包, 會了;下次讓學生做汽車模型, 又不會了。 因為他覺得汽車模型和沙包完全沒關係, 我知道怎麼縫沙包, 可汽車模型是個全新的東西。

換成STEAM的教學方式, 做汽車模型還是可以用這四步完成:一, 有什麼用?二, 基於用途, 需要什麼材料?三, 怎麼做?四, 做個檢測, 獲得回饋。 這個思維方法還可以延伸到其他地方, 甚至長大以後設計輪船、機器人什麼的都可以用上。

這小小手工課的四步驟, 體現了STEAM教育核心:

發現問題 → 設計解決方法 → 利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知識解決問題 → 運用理性方法驗證解決效果

它不追求讓孩子掌握做具體東西或解答具體題目的知識點, 而是強調掌握一種思考方法。

再看這道數學題:一個梨3元錢,小明買2個梨,給了老闆10元錢,找他多少錢?

是不是好熟悉,我們以前考的題都是這種類型。這種題的特點是:它的初始條件和最後答案都是確定的,你只要按老師教的解題方法去做,肯定能得出正確結果。

這就是傳統教育模式的特點:著重解決已知問題,掌握基本技能和知識點。

而這種不需要自主思考,按圖索驥的方式恰恰是STEAM所擯棄的。

要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花的時間和精力就會成倍增加,這造成了國際學校教學的"慢"。

相比公立學校,國際學校的基礎教育之所以“差”,也正是因為這種“慢”的教學方法。但慢有慢的好處,我發現雖然效率低了,但老師把時間花在了引導學生觀察、實踐、發現、思考甚至討論上,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體驗得出結論。恰是這種著眼於思考方法的“慢教學”,給了孩子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激發了他們的想像力和創新意識。

02

“注重整體”而不是“單項突出”

第二個案例是“蟲蟲奧林匹克競賽”,女兒老師介紹說這是他們在美國考察STEAM課程時學到的。

老師讓學生從網上買來電子蟲。學生首先要觀察蟲子生理結構的特點,它有什麼能力,不同的蟲子,有的爬得比較快,有的力氣比較大,有的善於穿越障礙等等。(這部分包含了生物知識,還包含了結構和功能匹配的整體思維方式)

觀察之後,目標是為了設計蟲蟲的奧林匹克競賽,於是要仿照人類的奧林匹克競賽,設計不同的賽道。每個蟲子特點不同,你得根據你的蟲子的特點,設計出有利於自己蟲子的賽道來。(這又涉及到了物理、運動知識和設計能力)

設計出賽道之後,還要制定比賽的規則,要為競賽做宣傳,這裡涉及到人文藝術的東西,是STEAM中的A部分。

你會發現,組辦一次“蟲蟲奧林匹克競賽”,孩子們要用到的知識非常多,而且很多知識都是跨學科的。

像這種比賽,STEAM課上經常有。幾個孩子為一組,幾組一起做個專案,中間涉及多學科知識,同時,整個過程儘量由孩子自己設計,自己制定規則。這是STEAM教育的另一個特點:注重整體性。

一直以來,傳統教育裡有個很奇怪的“完美主義情結”,不論學什麼,都希望孩子學得又精又尖。比如數學,如果這孩子會兩位數乘法了,馬上就給上難度更高的。易到創始人周航曾在湖畔大學演講中說:勤奮而低效,是因為我們做了很多“不正確”的事情,其中一件就是“小數點後的努力”。什麼意思呢?假設現在在參加一個體操比賽,如果我們以前可以得9分,就努力打磨使自己能得9.5分。

“匠人精神”沒有錯,只是未來的方向,一定是“整合跨界能力”效用遠大於“單項突出”。因為,高精尖的活兒機器人能代替,而人的能力必須體現在整合、創造上。從這點來看,我覺得國際學校的教學方式更接近智慧化時代對人的需求。

再聊聊如何

將STEAM用在家庭教育上

我的理解和講述

首先,我想說說為什麼STEAM適合在家庭教育中運用。

聽完程嵐的感想,我產生了一個認知:STEAM並不是價格高昂的國際學校的專利,相反,它非常適合在家庭教育中運用。因為,從STEAM兩個核心特質我們不難看出,不論是掌握思考方法,還是整體綜合能力的培養,STEAM的教育目的就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可持續發展的人。

雖然這也是學校教育的最終目標,但實際上在學校教育中是比較難達到的。比如我們的老師,初中老師只管初中階段,不可能初中老師還去管高中的孩子,所以,老師很難把孩子當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人,而是不自覺地將重心放在孩子現階段的學習教育上。

但對家庭來說,每個家長最關心的就是自己的孩子,我就關注這個個體。並且,我的孩子對我來說,我不會把它當成一個學數學的孩子,他對我來說是一個完整的孩子。我不僅關注他的初中高中,我還要關注他的一輩子,這就是可持續的整體的發展。所以,我們家長的目標和STEAM的教育目標是一致的,這就是為什麼STEAM非常適合在家庭教育中運用。

接下來,我再推薦給大家兩個方法。(這兩個方法是我們家目前常用的,與STEAM的核心不謀而合)

01

用常見物品完成一個臨時目標

STEAM推崇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孩子需要在日常中反復訓練,才能夠熟練掌握,最後形成思維習慣。

用常見物品完成一個臨時目標,是很好的訓練。我建議家長學會就地取材。家庭中常見的東西,都可以做一個STEAM活動。

比如,有一天,我跟千尋提議:我們來做個飛機吧。

這個臨時目標聽起來是不是很難?因為傳統思維是:做飛機?肯定得有圖紙啊,上面寫著步驟。我們習慣了依賴現成範本來完成目標。

但STEAM要脫離標準範本。

你可以引導孩子用我們前面講到的四步來進行。首先,飛機的用途?先得能飛。然後,飛需要什麼材料?這個環節,千尋想了很多,比如飛行需要燃料,這個燃料可以是電也可以是油等等。接著是怎麼做,最後是測試能不能飛。

下面就是孩子為主我為輔,利用家裡廢棄的彩色泡沫塊和磁鐵做的飛機。

千尋在思考飛行動力的問題時,發現我們家現有材料很難搞定電力或者油動力,最後她想到了利用磁鐵同極相斥的原理,我覺得非常有創意。重點是,這個idea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它是在沒有依賴現成模式,自主思考和探索的過程中產生的。

我知道,實施這個方法並不容易,需要家長有創意,還要用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引導孩子完成。

不過,我的經驗是,當你出於“為了孩子掌握好的思考方法”的理性,有意識地開展類似活動後,也會有一些意外收穫,比如,孩子迸發出的驚人創意帶給你的成就感。^_^

02

有事沒事做個項目

STEAM課程還給了我一個很深的印象:隨時隨地搞項目。

比如前面講到的“蟲蟲奧林匹克競賽”就是個很完整的項目。又比如,一個孩子偶爾問到:“為什麼附近的超市買不到某種飲料?”老師就會引導其他孩子討論,甚至用這個作主題搞一個專案,大家分組進行,又是市場調查又是實地考察,還會在網上搜索這個飲料的相關資料……

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方式。

完成一個專案,孩子需要將各種不同知識串聯起來運用,是一次很好的跨學科整合能力訓練。

可能你會認為,“項目”這種龐大複雜的活動,只能在學校完成。光是父母和孩子,能完成什麼“項目”?

其實不然。“做個項目”關鍵之處並不是“項目”本身有多複雜,多少人參與。而是要有“做項目的思維”,什麼是“做項目的思維”呢?就是哪怕一件小事,也願意去延展和深入。

拿我們家剛完成的一個項目舉例吧。

孩子偶然問到陽臺上花圃裡一種植物是什麼?我知道那是“薄荷”。但我沒有馬上告訴她,我提議我們來做一個“項目”。然後,我和千尋一起設計了這個項目:記錄植物的特徵;根據特徵上網查詢它的名稱、用途;用薄荷泡水測試它的功能;思考能不能出售,為出售定價並製作廣告。

這個過程涉及到了:生物知識、廣告設計、選址定價、數學知識……

我覺得,如果孩子學校經常組織這種專案活動,家長偷偷懶也無妨。但一般公立學校比較少開展類似活動,就得靠自己補短了。

再看這道數學題:一個梨3元錢,小明買2個梨,給了老闆10元錢,找他多少錢?

是不是好熟悉,我們以前考的題都是這種類型。這種題的特點是:它的初始條件和最後答案都是確定的,你只要按老師教的解題方法去做,肯定能得出正確結果。

這就是傳統教育模式的特點:著重解決已知問題,掌握基本技能和知識點。

而這種不需要自主思考,按圖索驥的方式恰恰是STEAM所擯棄的。

要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花的時間和精力就會成倍增加,這造成了國際學校教學的"慢"。

相比公立學校,國際學校的基礎教育之所以“差”,也正是因為這種“慢”的教學方法。但慢有慢的好處,我發現雖然效率低了,但老師把時間花在了引導學生觀察、實踐、發現、思考甚至討論上,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體驗得出結論。恰是這種著眼於思考方法的“慢教學”,給了孩子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激發了他們的想像力和創新意識。

02

“注重整體”而不是“單項突出”

第二個案例是“蟲蟲奧林匹克競賽”,女兒老師介紹說這是他們在美國考察STEAM課程時學到的。

老師讓學生從網上買來電子蟲。學生首先要觀察蟲子生理結構的特點,它有什麼能力,不同的蟲子,有的爬得比較快,有的力氣比較大,有的善於穿越障礙等等。(這部分包含了生物知識,還包含了結構和功能匹配的整體思維方式)

觀察之後,目標是為了設計蟲蟲的奧林匹克競賽,於是要仿照人類的奧林匹克競賽,設計不同的賽道。每個蟲子特點不同,你得根據你的蟲子的特點,設計出有利於自己蟲子的賽道來。(這又涉及到了物理、運動知識和設計能力)

設計出賽道之後,還要制定比賽的規則,要為競賽做宣傳,這裡涉及到人文藝術的東西,是STEAM中的A部分。

你會發現,組辦一次“蟲蟲奧林匹克競賽”,孩子們要用到的知識非常多,而且很多知識都是跨學科的。

像這種比賽,STEAM課上經常有。幾個孩子為一組,幾組一起做個專案,中間涉及多學科知識,同時,整個過程儘量由孩子自己設計,自己制定規則。這是STEAM教育的另一個特點:注重整體性。

一直以來,傳統教育裡有個很奇怪的“完美主義情結”,不論學什麼,都希望孩子學得又精又尖。比如數學,如果這孩子會兩位數乘法了,馬上就給上難度更高的。易到創始人周航曾在湖畔大學演講中說:勤奮而低效,是因為我們做了很多“不正確”的事情,其中一件就是“小數點後的努力”。什麼意思呢?假設現在在參加一個體操比賽,如果我們以前可以得9分,就努力打磨使自己能得9.5分。

“匠人精神”沒有錯,只是未來的方向,一定是“整合跨界能力”效用遠大於“單項突出”。因為,高精尖的活兒機器人能代替,而人的能力必須體現在整合、創造上。從這點來看,我覺得國際學校的教學方式更接近智慧化時代對人的需求。

再聊聊如何

將STEAM用在家庭教育上

我的理解和講述

首先,我想說說為什麼STEAM適合在家庭教育中運用。

聽完程嵐的感想,我產生了一個認知:STEAM並不是價格高昂的國際學校的專利,相反,它非常適合在家庭教育中運用。因為,從STEAM兩個核心特質我們不難看出,不論是掌握思考方法,還是整體綜合能力的培養,STEAM的教育目的就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可持續發展的人。

雖然這也是學校教育的最終目標,但實際上在學校教育中是比較難達到的。比如我們的老師,初中老師只管初中階段,不可能初中老師還去管高中的孩子,所以,老師很難把孩子當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人,而是不自覺地將重心放在孩子現階段的學習教育上。

但對家庭來說,每個家長最關心的就是自己的孩子,我就關注這個個體。並且,我的孩子對我來說,我不會把它當成一個學數學的孩子,他對我來說是一個完整的孩子。我不僅關注他的初中高中,我還要關注他的一輩子,這就是可持續的整體的發展。所以,我們家長的目標和STEAM的教育目標是一致的,這就是為什麼STEAM非常適合在家庭教育中運用。

接下來,我再推薦給大家兩個方法。(這兩個方法是我們家目前常用的,與STEAM的核心不謀而合)

01

用常見物品完成一個臨時目標

STEAM推崇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孩子需要在日常中反復訓練,才能夠熟練掌握,最後形成思維習慣。

用常見物品完成一個臨時目標,是很好的訓練。我建議家長學會就地取材。家庭中常見的東西,都可以做一個STEAM活動。

比如,有一天,我跟千尋提議:我們來做個飛機吧。

這個臨時目標聽起來是不是很難?因為傳統思維是:做飛機?肯定得有圖紙啊,上面寫著步驟。我們習慣了依賴現成範本來完成目標。

但STEAM要脫離標準範本。

你可以引導孩子用我們前面講到的四步來進行。首先,飛機的用途?先得能飛。然後,飛需要什麼材料?這個環節,千尋想了很多,比如飛行需要燃料,這個燃料可以是電也可以是油等等。接著是怎麼做,最後是測試能不能飛。

下面就是孩子為主我為輔,利用家裡廢棄的彩色泡沫塊和磁鐵做的飛機。

千尋在思考飛行動力的問題時,發現我們家現有材料很難搞定電力或者油動力,最後她想到了利用磁鐵同極相斥的原理,我覺得非常有創意。重點是,這個idea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它是在沒有依賴現成模式,自主思考和探索的過程中產生的。

我知道,實施這個方法並不容易,需要家長有創意,還要用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引導孩子完成。

不過,我的經驗是,當你出於“為了孩子掌握好的思考方法”的理性,有意識地開展類似活動後,也會有一些意外收穫,比如,孩子迸發出的驚人創意帶給你的成就感。^_^

02

有事沒事做個項目

STEAM課程還給了我一個很深的印象:隨時隨地搞項目。

比如前面講到的“蟲蟲奧林匹克競賽”就是個很完整的項目。又比如,一個孩子偶爾問到:“為什麼附近的超市買不到某種飲料?”老師就會引導其他孩子討論,甚至用這個作主題搞一個專案,大家分組進行,又是市場調查又是實地考察,還會在網上搜索這個飲料的相關資料……

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方式。

完成一個專案,孩子需要將各種不同知識串聯起來運用,是一次很好的跨學科整合能力訓練。

可能你會認為,“項目”這種龐大複雜的活動,只能在學校完成。光是父母和孩子,能完成什麼“項目”?

其實不然。“做個項目”關鍵之處並不是“項目”本身有多複雜,多少人參與。而是要有“做項目的思維”,什麼是“做項目的思維”呢?就是哪怕一件小事,也願意去延展和深入。

拿我們家剛完成的一個項目舉例吧。

孩子偶然問到陽臺上花圃裡一種植物是什麼?我知道那是“薄荷”。但我沒有馬上告訴她,我提議我們來做一個“項目”。然後,我和千尋一起設計了這個項目:記錄植物的特徵;根據特徵上網查詢它的名稱、用途;用薄荷泡水測試它的功能;思考能不能出售,為出售定價並製作廣告。

這個過程涉及到了:生物知識、廣告設計、選址定價、數學知識……

我覺得,如果孩子學校經常組織這種專案活動,家長偷偷懶也無妨。但一般公立學校比較少開展類似活動,就得靠自己補短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