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又一部經典國際大片將鏡頭對準了嘉峪關!看市委書記王硯怎麼說?

嘉峪關廣播電視臺

還記得之前霸屏的

紀錄片《河西走廊》嗎?

又一部經典國際大片,

將鏡頭對準了嘉峪關!

它就是——《河西走廊之嘉峪關》

最新進展奉上。

11月28日, 紀錄片《河西走廊之嘉峪關》創作文本成果評審會在北京舉行。 這部紀錄片將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不同視角, 展現嘉峪關從文化交匯交融到現代化工業旅遊區域中心城市的發展歷程。

在紀錄片《河西走廊之嘉峪關》創作文本成果評審會上的講話

市委書記 王硯

(2017年11月28日)

剛才, 各位專家圍繞《河西走廊之嘉峪關》文本創作, 從故事取捨、敘事策略、文化視野、精神挖掘等多種角度, 提出許多富含價值啟示的意見建議, 並對紀錄片承載和詮釋好歷史記憶、民族精神、文明價值寄予厚望、充滿期待。 各位專家發言中蘊含的家國情懷、人文精神和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思考, 令人感動, 也激勵和感染我們用心把《河西走廊之嘉峪關》這一首部全景展現嘉峪關歷史與現實的紀錄片打造成文化精品工程,

留下經得起歷史考驗的藝術經典, 奠定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

此前我已仔細閱讀過文本, 並把想法和創作團隊進行了溝通。 剛才聆聽專家的發言, 又給了我新的啟發。 這裡再談一點淺見, 供製片人和文本創作團隊參考。

第一, 要把握好紀錄片的價值所在。

嘉峪關, 從自然環境看, 深處戈壁大漠腹地, 位於巴丹吉林沙漠邊緣, 山勢崢嶸、塞原淒然、朔風怒卷, 放眼所望曾是一片不毛之地, 本應為人跡罕至之地。 從版圖區位看, 在交通不便的情況下長期遠離中原王朝統治腹心, 舜帝流放“四凶”於中國四極邊遠之地, 就曾“遷三苗于三危”,

可能離嘉峪關也遠不了多少, 林則徐從浙江發配至伊犁, 跋涉16個月方至嘉峪關;從地理面積看, 嘉峪關夾在祁連山、黑山之間, 南北僅15公里, 轄區總面積不足0.3萬平方公里, 可謂是彈丸之地。 然而就在這樣一個地方, 築起了“東南誰比此關雄”的巍巍雄關, 頻繁上演一幕幕攻與守、戰與和的歷史大劇;留下了無數探險家、將士、商賈、使節、僧侶、詩人、學者、官員、農夫、牧民堅毅前行的足跡, 寫下了堪稱不朽的傳奇;建設了西北最大的鋼鐵工業基地, 在共和國的歷史關節點上發揮了不同尋常的作用, 成為全國唯一以長城關隘命名的城市。 如今用紀錄片去再現、去闡釋、去思考, 就在於嘉峪關事關國家經略、國防建設和經濟格局。 古往今來,
世事變遷, 但嘉峪關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的作用沒有變, 這就是其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所在。

當然意義與價值, 還在於這裡護佑著中華文明的安寧。 作為世界古文明唯一延續, 中華文明之所以在今天依然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離不開“嚴關百尺”的險峻關隘和一代代忠誠的守護者。 “河西安、中原安”、“欲保秦隴, 必固河西;欲保河西, 必斥西域”。 嘉峪關正是抵禦外患飲馬黃河、覬覦中原的前哨前沿, 作為一座龐大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 為漁樵耕讀、詩書風流提供了堅不可摧的屏障。 “亡秦必胡”的傳言下, 始皇帝遣蒙恬率兵30萬征討匈奴, 征民夫70萬修築長城。 匈奴驅逐月氏、烏孫, 進佔河西, 襲擾中原, 對漢王朝構成極大威脅,

“京師震恐”。 直至漢武帝發起“漠北之戰”、“河西之戰”大敗匈奴, “據兩關、列四郡”將河西納入中華版圖, 才為最終消除匈奴邊患奠定基礎。 至明代設嘉峪關, “西控西域, 南隔羌戎, 北遮胡虜”, 嘉峪關成為甘肅鎮最西邊的前哨陣地和堡壘。 共和國在這裡設立酒鋼, 也是出於對國防工業佈局的考量, 毛澤東就曾說, “酒鋼問題解決不好, 我睡不著覺”、“這是同帝國主義爭時間”。

更有意義與價值的, 還在於這裡滋養著中華文明的內涵。 嘉峪關扼守中原與西域、中亞、歐洲交流的咽喉之地, 曾長期站在中華文明對外開放最前沿, 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發展走向, 影響著世界文明的進程, 書寫了人類文明史的華彩篇章。

不同民族在這裡興起彙聚, 走向歷史深處;不同文化在這裡交往交匯,傳播至中原腹地;不同文明在這裡碰撞交融,為中華文明的發展源源不斷供給養分。這裡還見證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於途”的絲路盛景,直至南宋中國經濟重心南移,仍然還是一條商貿大道。在清朝同治時期,嘉峪關商貿集市繁榮,“鋪戶住房、茶寮酒肆、旅店牙行,約千餘戶”,屬於通商口岸,自嘉峪關向西亞、歐洲市場輸出的茶葉約占國外市場的三分之一。這裡還見證了澤被千秋的絲路精神,成為了自強不息、寬厚仁義、堅忍不拔、開拓奮進的精神象徵。

所以,嘉峪關的設立,在於國家民族的需要。我們拍攝這部紀錄片,也是出於這種需要,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來反觀嘉峪關“軍事重地、商貿要地、文化高地、旅遊勝地、精神寶地”的獨特定位,把嘉峪關所象徵的歷史意義與現實價值傳遞給世界,在新時代為嘉峪關賦予新內涵。

第二,要把握好紀錄片的敘事角度。在《河西走廊之嘉峪關》這部紀錄片裡,要做好意義表達和價值傳遞,我認為需要把握好三個層次的問題。

首先,要由小見大,以小關卡見大格局。嘉峪關關城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在綿延萬里、橫亙千年的絲綢之路上,其實是一座很小的關卡。但是從大視角切入去解讀這座小小的關卡,用宏大的敘事格局講好細小的故事,境界和角度就會大不一樣。通過講述發生在嘉峪關的人物故事,可以反映出兩千多年來的河西地區的興衰變遷、中華文明的渾厚磅礴、中華民族的繁榮興盛。通過挖掘嘉峪關關城遺址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可以反映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更好地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通過展現嘉峪關河西咽喉、絲路樞紐的交通節點地位,展望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構築互聯互通體系所具有的獨特意義。

其次,要由淺入深,以淺故事見大理念。在敘事角度上,一是把握好戰與和的關係,闡釋和平主題。修是為了不修,長城的出發點在於護衛民眾生活安寧,在大致於北方國土從東北至西北的400毫米降雨線上修建長城,在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間建立了秩序,通過防禦來處理民族間關係,止戈為武、以武止武,最終目的還是為了維護和平。二是把握好關與路的關係,反映開放價值。長城曾長期給人以閉關保守的錯誤印象,其實不然。設關的目的並非是單純為了阻擋,是為了更好地通達,嘉峪關的意義,從來都不在於“關”而在於“門”,不論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交通要衝、中轉樞紐,還是清代的商貿口岸,更多的是貨物流通的商道和文化傳播的通道。三是把握好武與文的關係,凸顯文明理念。金戈鐵馬、殺伐征戰,並不是長城的全部,戰爭在毀滅的同時也在傳播文明、推動進步。更漫長的歲月裡,硝煙散盡,文化、文明伴隨歷史的發展傳承延續,長城遺跡最終成為了文明的象徵。四是把握好分與合的關係,彰顯民族繁榮。三苗、氐羌、月氏、烏孫、匈奴、鮮卑、吐蕃、吐谷渾、黨項、回鶻、突厥、蒙古,一個個民族都曾在這裡登上歷史舞臺,彼此之間也有紛爭、衝突乃至征戰,然而更多的是和合、交流,最終構成了中華民族統一整體。五是把握好內與外的關係,體現開拓精神。嘉峪關曾是邊塞重鎮,最終成為“口裡”要衝,正是中華民族開拓奮進史的體現。先人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在不斷交往交融中,東亞大陸適宜農耕的地帶都成為中國歷史傳統疆域,到清朝最終確定了中國現代版圖。六是把握好修城與修德的關係,表現物質構造與精神價值。物質的長城不是萬能的,最終決定權在於精神的長城。1691年,古北口總兵蔡元上書請修築長城,康熙不准,稱“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真正的長城在百姓心中。人民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就是一道堅定的長城、永遠的長城。

最後,由近及遠,以眼前景見大戰略。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天下”情懷,具有超越時代的價值。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國家擺脫了近代以來落後挨打的悲劇性命運,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轉折。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關口,作為全球治理體系中重要的參與者和踐行者,檢視文明遺產、超越國家視野、確立全球眼光,讓中華文明天下情懷重新回到現代,是我們應盡的責任。紀錄片的思考維度,也應當從歷史中尋找答案,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的角度出發,深刻闡述多元成為一體,建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和文化包容的國家利益共同體;按照“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的要求,深入揭示單體走向互聯,體現“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倡議、世界方案、人類共用”的特質,展現推動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世界的理念,彰顯中國作為快速發展的新興世界大國的擔當,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根據錄音整理)

看完這篇深度美文

小夥伴們有什麼感想?

眾所周知,甘肅正在打造紀錄片大省!

而咱們嘉峪關,也是一座紀錄片創作的“富礦”

↓↓↓

嘉峪關,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城市,也是絲路文化和長城文化的重要交匯地。這裡不僅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底蘊和海納百川的包容性,更是有著戈壁浩瀚的大漠風光,是拍攝紀錄片的絕佳取景地!

成功舉辦六屆中國(嘉峪關)國際短片電影展

每一次都是星光熠熠、大咖雲集!

各界精英齊聚一堂,共謀紀錄片發展的未來之路!

優質紀錄片同平臺展播,齊放光彩!

嘉峪關廣播電視臺創作的紀錄片多次榮獲國家級大獎

近年來,嘉峪關廣播電視臺在拍攝紀錄片方面持續發力,成立的專題攝製組不斷踏上征程,每天驅車五、六十公里,爬冰臥雪風雨無阻……相繼拍攝出了多部紀錄片,其中,紀錄片《河西走廊•黑山》、《河西走廊•文殊口》、《魯國棟過冬》更是多次榮獲了國家級的大獎。

1、紀錄片《河西走廊•黑山》入圍2015年第五屆“光影紀年——中國紀錄片學院獎”

2、紀錄片《河西走廊•黑山》榮獲第21屆中國電視紀錄片短片好作品獎

3、紀錄片《河西走廊•文殊口》榮獲第22屆中國電視紀錄片長片好作品獎

4、紀錄片《魯國棟過冬》、《河西走廊•文殊口》入圍2016年第六屆“光影紀年——中國紀錄片學院獎”

5、紀錄片《魯國棟過冬》入圍2017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金紅棉”評優單元複評名單

6、紀錄片《河西走廊•文殊口》受國家廣電總局推薦成為2017年第一批優秀國產紀錄片

腫麼樣?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也會覺得,

咱嘉峪關是一座紀錄片創作的“富礦”?

現在,就來一起看看咱們的“礦產”吧↓

一部走心的紀錄片,一段最美的旅程!

《河西走廊•黑山》

簡介:嘉峪關位於河西走廊中段,文化資源豐富,歷史底蘊深厚。作為河西走廊和絲綢之路古道上的重要關口,黑山,在歷史長河中見證了這裡的滄桑變遷,留下了人類文明和發展的足跡。本片在黑山文明的發展和人類個體的生活軌跡中講述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文明傳承,全面反映從遠古到現代,這條河西走廊上散發的歷久彌新的文明氣息!

《河西走廊•文殊口》

簡介:文殊口坐落於祁連山主峰素珠鏈腳下,自古就是北方遊牧民族融入河西走廊,融入華夏文明的重要通道。文殊口內,蒼翠的農田演繹著農耕文明的繁盛;文殊口外,古老的遊牧傳統在延續。本片真實記錄了文殊口外卯來泉古堡下的牧羊人家、文殊山父子兩代守廟人、祁豐東納藏族學者王岩松等幾位典型人物的生活和生存狀態,他們的信仰追求和精神之美,突出表現河西走廊多民族的融合、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歷史與現實的交融。

《魯國棟過冬》

簡介:天祝山區的魯國棟無師自通,自幼跟著電視中的楊麗萍學了一身舞藝。從夜店到全國十大劇院,他跳上了一個比一個大的舞臺。為了心中更大的夢想,他帶著12歲的妹妹來到嘉峪關市,邊習舞邊打工,供妹妹上學。冬天來了,母親決定接走和她相依為命的妹妹,而此時,衛視春晚也向他伸出了橄欖枝……

走向歷史深處;不同文化在這裡交往交匯,傳播至中原腹地;不同文明在這裡碰撞交融,為中華文明的發展源源不斷供給養分。這裡還見證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於途”的絲路盛景,直至南宋中國經濟重心南移,仍然還是一條商貿大道。在清朝同治時期,嘉峪關商貿集市繁榮,“鋪戶住房、茶寮酒肆、旅店牙行,約千餘戶”,屬於通商口岸,自嘉峪關向西亞、歐洲市場輸出的茶葉約占國外市場的三分之一。這裡還見證了澤被千秋的絲路精神,成為了自強不息、寬厚仁義、堅忍不拔、開拓奮進的精神象徵。

所以,嘉峪關的設立,在於國家民族的需要。我們拍攝這部紀錄片,也是出於這種需要,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來反觀嘉峪關“軍事重地、商貿要地、文化高地、旅遊勝地、精神寶地”的獨特定位,把嘉峪關所象徵的歷史意義與現實價值傳遞給世界,在新時代為嘉峪關賦予新內涵。

第二,要把握好紀錄片的敘事角度。在《河西走廊之嘉峪關》這部紀錄片裡,要做好意義表達和價值傳遞,我認為需要把握好三個層次的問題。

首先,要由小見大,以小關卡見大格局。嘉峪關關城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在綿延萬里、橫亙千年的絲綢之路上,其實是一座很小的關卡。但是從大視角切入去解讀這座小小的關卡,用宏大的敘事格局講好細小的故事,境界和角度就會大不一樣。通過講述發生在嘉峪關的人物故事,可以反映出兩千多年來的河西地區的興衰變遷、中華文明的渾厚磅礴、中華民族的繁榮興盛。通過挖掘嘉峪關關城遺址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可以反映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更好地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通過展現嘉峪關河西咽喉、絲路樞紐的交通節點地位,展望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構築互聯互通體系所具有的獨特意義。

其次,要由淺入深,以淺故事見大理念。在敘事角度上,一是把握好戰與和的關係,闡釋和平主題。修是為了不修,長城的出發點在於護衛民眾生活安寧,在大致於北方國土從東北至西北的400毫米降雨線上修建長城,在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間建立了秩序,通過防禦來處理民族間關係,止戈為武、以武止武,最終目的還是為了維護和平。二是把握好關與路的關係,反映開放價值。長城曾長期給人以閉關保守的錯誤印象,其實不然。設關的目的並非是單純為了阻擋,是為了更好地通達,嘉峪關的意義,從來都不在於“關”而在於“門”,不論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交通要衝、中轉樞紐,還是清代的商貿口岸,更多的是貨物流通的商道和文化傳播的通道。三是把握好武與文的關係,凸顯文明理念。金戈鐵馬、殺伐征戰,並不是長城的全部,戰爭在毀滅的同時也在傳播文明、推動進步。更漫長的歲月裡,硝煙散盡,文化、文明伴隨歷史的發展傳承延續,長城遺跡最終成為了文明的象徵。四是把握好分與合的關係,彰顯民族繁榮。三苗、氐羌、月氏、烏孫、匈奴、鮮卑、吐蕃、吐谷渾、黨項、回鶻、突厥、蒙古,一個個民族都曾在這裡登上歷史舞臺,彼此之間也有紛爭、衝突乃至征戰,然而更多的是和合、交流,最終構成了中華民族統一整體。五是把握好內與外的關係,體現開拓精神。嘉峪關曾是邊塞重鎮,最終成為“口裡”要衝,正是中華民族開拓奮進史的體現。先人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在不斷交往交融中,東亞大陸適宜農耕的地帶都成為中國歷史傳統疆域,到清朝最終確定了中國現代版圖。六是把握好修城與修德的關係,表現物質構造與精神價值。物質的長城不是萬能的,最終決定權在於精神的長城。1691年,古北口總兵蔡元上書請修築長城,康熙不准,稱“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真正的長城在百姓心中。人民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就是一道堅定的長城、永遠的長城。

最後,由近及遠,以眼前景見大戰略。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天下”情懷,具有超越時代的價值。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國家擺脫了近代以來落後挨打的悲劇性命運,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轉折。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關口,作為全球治理體系中重要的參與者和踐行者,檢視文明遺產、超越國家視野、確立全球眼光,讓中華文明天下情懷重新回到現代,是我們應盡的責任。紀錄片的思考維度,也應當從歷史中尋找答案,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的角度出發,深刻闡述多元成為一體,建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和文化包容的國家利益共同體;按照“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的要求,深入揭示單體走向互聯,體現“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倡議、世界方案、人類共用”的特質,展現推動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世界的理念,彰顯中國作為快速發展的新興世界大國的擔當,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根據錄音整理)

看完這篇深度美文

小夥伴們有什麼感想?

眾所周知,甘肅正在打造紀錄片大省!

而咱們嘉峪關,也是一座紀錄片創作的“富礦”

↓↓↓

嘉峪關,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城市,也是絲路文化和長城文化的重要交匯地。這裡不僅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底蘊和海納百川的包容性,更是有著戈壁浩瀚的大漠風光,是拍攝紀錄片的絕佳取景地!

成功舉辦六屆中國(嘉峪關)國際短片電影展

每一次都是星光熠熠、大咖雲集!

各界精英齊聚一堂,共謀紀錄片發展的未來之路!

優質紀錄片同平臺展播,齊放光彩!

嘉峪關廣播電視臺創作的紀錄片多次榮獲國家級大獎

近年來,嘉峪關廣播電視臺在拍攝紀錄片方面持續發力,成立的專題攝製組不斷踏上征程,每天驅車五、六十公里,爬冰臥雪風雨無阻……相繼拍攝出了多部紀錄片,其中,紀錄片《河西走廊•黑山》、《河西走廊•文殊口》、《魯國棟過冬》更是多次榮獲了國家級的大獎。

1、紀錄片《河西走廊•黑山》入圍2015年第五屆“光影紀年——中國紀錄片學院獎”

2、紀錄片《河西走廊•黑山》榮獲第21屆中國電視紀錄片短片好作品獎

3、紀錄片《河西走廊•文殊口》榮獲第22屆中國電視紀錄片長片好作品獎

4、紀錄片《魯國棟過冬》、《河西走廊•文殊口》入圍2016年第六屆“光影紀年——中國紀錄片學院獎”

5、紀錄片《魯國棟過冬》入圍2017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金紅棉”評優單元複評名單

6、紀錄片《河西走廊•文殊口》受國家廣電總局推薦成為2017年第一批優秀國產紀錄片

腫麼樣?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也會覺得,

咱嘉峪關是一座紀錄片創作的“富礦”?

現在,就來一起看看咱們的“礦產”吧↓

一部走心的紀錄片,一段最美的旅程!

《河西走廊•黑山》

簡介:嘉峪關位於河西走廊中段,文化資源豐富,歷史底蘊深厚。作為河西走廊和絲綢之路古道上的重要關口,黑山,在歷史長河中見證了這裡的滄桑變遷,留下了人類文明和發展的足跡。本片在黑山文明的發展和人類個體的生活軌跡中講述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文明傳承,全面反映從遠古到現代,這條河西走廊上散發的歷久彌新的文明氣息!

《河西走廊•文殊口》

簡介:文殊口坐落於祁連山主峰素珠鏈腳下,自古就是北方遊牧民族融入河西走廊,融入華夏文明的重要通道。文殊口內,蒼翠的農田演繹著農耕文明的繁盛;文殊口外,古老的遊牧傳統在延續。本片真實記錄了文殊口外卯來泉古堡下的牧羊人家、文殊山父子兩代守廟人、祁豐東納藏族學者王岩松等幾位典型人物的生活和生存狀態,他們的信仰追求和精神之美,突出表現河西走廊多民族的融合、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歷史與現實的交融。

《魯國棟過冬》

簡介:天祝山區的魯國棟無師自通,自幼跟著電視中的楊麗萍學了一身舞藝。從夜店到全國十大劇院,他跳上了一個比一個大的舞臺。為了心中更大的夢想,他帶著12歲的妹妹來到嘉峪關市,邊習舞邊打工,供妹妹上學。冬天來了,母親決定接走和她相依為命的妹妹,而此時,衛視春晚也向他伸出了橄欖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