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長平之戰:趙括做出了最佳選擇,卻被後人恥笑為紙上談兵

發生在西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 是中國古代史上規模最大的殲滅戰, 60萬秦軍在付出了傷亡一半的代價後, 全殲了45萬趙軍。 而說起長平之戰, 世人總會想起一句成語:紙上談兵。

按照通說, 戰役開始時, 趙軍主將廉頗堅守不出。 為了誘使趙軍出戰, 秦國在趙國散佈謠言, 說秦軍不怕廉頗, 就怕馬服君的兒子趙括。 趙孝成王果然上當, 用趙括換掉了廉頗, 而正是因為趙括的貿然出擊, 中了白起的埋伏, 才導致了趙軍被全殲。 由於趙括從小就學兵法, 學院派出身, 但實戰經驗少, 因此被後人恥笑為紙上談兵。

自古以來,

成王敗寇, 歷史通說也不例外。 趙括, 敗軍之將, 當然不敢言勇, 但如果我們結合史料, 站在戰略的高度來看, 就會發現, 無論是趙國還是趙括, 都在當時做出了最佳的選擇, 後人的評價是極其不公正的。

趙國的戰略開始確實是要堅守, 這還要從長平之戰的導火索——馮亭獻上黨說起。

長平之戰時的戰國形勢圖

西元前262年, 秦軍佔領了韓國的野王, 韓國的上黨就此被從韓國的領土上割裂開, 韓王讓上党郡守馮亭把上党獻給秦國, 馮亭卻不願投降, 轉而要把上党獻給趙國。

面對這份大禮, 趙孝成王想收下, 又怕秦國報復, 於是, 在接收上黨的同時, 派廉頗率軍駐紮長平, 以防秦軍的進攻。

啟用廉頗的理由就是:廉頗野戰打不過白起, 但只是堅守的話, 足以對抗。

所以, 趙國開始的戰略就是堅守。

因為秦軍遠道而來, 幾十萬兵馬的糧草運轉是大難題, 趙軍本土作戰, 以逸待勞, 只要堅守就能耗死秦軍, 這戰略其實蠻不錯。

但根據史料記載, 開戰僅幾個月後, 趙孝成王就不斷催促廉頗主動出戰,

這又是發生了什麼?

在趙國接收上党後, 秦國果然向趙國發動了進攻, 圍攻長平。 廉頗在幾次交鋒失敗後, 堅定了堅守的決心, 從此不再出戰。

然而, 趙國突然發現, 本土作戰的自己, 居然率先在糧草上遇到了問題。

白起

本來, 秦國就坐擁關中、蜀地兩大糧倉,

糧食產量和儲備均遠在趙國之上, 秦國還發動大量勞役, 疏通了水道, 秦國的糧草通過漕運源源不斷的運往前線, 竟然比本土作戰的趙國還快還方便。

另外這場戰爭秦國蓄謀已久, 物資準備充足。 相反, 趙國是因為上黨這個突發事件而捲入戰爭的, 本來就準備不足, 再加上幾十萬青壯年臨時上前線, 耽誤了農事, 糧草就更加捉襟見肘了。

沒有糧草, 那就意味著, 堅守是在等死。

當然, 主動出擊則意味著找死。

兩廂比較, 還是主動出擊的好, 畢竟等死沒有任何翻盤的機會, 主動出擊雖是找死, 但放手一搏, 說不定還有一線生機。

那麼, 廉頗為何拒絕出戰呢?我以小人之心度之:等死崩盤, 無關主將, 若是主動出擊被擊敗,

則主將難逃其咎。 廉頗是在愛惜自己的名聲。

既然如此, 那就必須得換將, 而且就算秦國不造謠, 也只能換趙括。

趙括

此時的趙國, 將領正是青黃不接, 老的老, 少的少。 馬服君趙奢已死數年, 燕國的樂毅, 雖客居趙國, 長平之戰時就算活著也是一把年紀, 還有他的身份,也決定了不肯能委以重任。齊國的田單,也在趙國,情況與樂毅一樣。至於李牧,當時還是年輕將領,資歷比趙括還淺。

所以,只能選趙括。

趙括走馬上任,他的任務就是出擊,因為趙國糧草的問題,耗下去只能等死,必須放手一搏。

秦軍在白起的指揮下,佯敗,擺出一個口袋陣,就等趙軍鑽進來,然後實現合圍。

就像前面說的,主動出擊就是找死,只能博一線希望。趙括焉能不知秦軍的口袋陣?但只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大家看下面地圖左上角的示意圖,趙軍的主攻方向,是口袋陣的底部,這口袋陣合圍成功,那是秦軍的奇謀,一旦被趙括將口袋陣打穿,合圍瞬間就會變成趙軍把秦軍攔腰截斷,戰場的局勢瞬間就會被逆轉。

這就是趙括的用意,集中全力打穿秦軍口袋底部的防線,將在丹水河谷的秦軍主力攔腰截斷,可以說,雖然兵行險著,卻是趙括在那時唯一正確的選擇,一旦成功,趙括將名垂青史。

所以,趙軍越過丹水後,瘋狂的攻擊秦軍的壁壘,這是秦軍防守最厚實的地方,已經瘋狂押注的趙括輸不起,秦軍更輸不起。

後面的事情,史記都記載了,白起派五千騎兵切斷了趙軍前後軍的聯繫,又派兩萬五千精銳,截斷了趙軍的後路,完成了對趙軍的合圍,而趙軍始終不能攻克壁壘,不能將秦軍防線打穿。

被合圍後,趙括的表現也算出彩,能堅持幾十天不被秦軍殲滅,後來在突圍中趙括被意味射殺,導致趙軍沒有主帥,方寸大亂,最終趙軍投降,而白起,坑殺了所有的降軍,長平之戰至此結束。

可以說,趙國最終輸在綜合國力上,趙括冒險出擊,在當時是迫不得已,也是最佳選擇。兩千多年來,趙括卻因此成為笑柄,這是多麼的不公啊。

還有他的身份,也決定了不肯能委以重任。齊國的田單,也在趙國,情況與樂毅一樣。至於李牧,當時還是年輕將領,資歷比趙括還淺。

所以,只能選趙括。

趙括走馬上任,他的任務就是出擊,因為趙國糧草的問題,耗下去只能等死,必須放手一搏。

秦軍在白起的指揮下,佯敗,擺出一個口袋陣,就等趙軍鑽進來,然後實現合圍。

就像前面說的,主動出擊就是找死,只能博一線希望。趙括焉能不知秦軍的口袋陣?但只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大家看下面地圖左上角的示意圖,趙軍的主攻方向,是口袋陣的底部,這口袋陣合圍成功,那是秦軍的奇謀,一旦被趙括將口袋陣打穿,合圍瞬間就會變成趙軍把秦軍攔腰截斷,戰場的局勢瞬間就會被逆轉。

這就是趙括的用意,集中全力打穿秦軍口袋底部的防線,將在丹水河谷的秦軍主力攔腰截斷,可以說,雖然兵行險著,卻是趙括在那時唯一正確的選擇,一旦成功,趙括將名垂青史。

所以,趙軍越過丹水後,瘋狂的攻擊秦軍的壁壘,這是秦軍防守最厚實的地方,已經瘋狂押注的趙括輸不起,秦軍更輸不起。

後面的事情,史記都記載了,白起派五千騎兵切斷了趙軍前後軍的聯繫,又派兩萬五千精銳,截斷了趙軍的後路,完成了對趙軍的合圍,而趙軍始終不能攻克壁壘,不能將秦軍防線打穿。

被合圍後,趙括的表現也算出彩,能堅持幾十天不被秦軍殲滅,後來在突圍中趙括被意味射殺,導致趙軍沒有主帥,方寸大亂,最終趙軍投降,而白起,坑殺了所有的降軍,長平之戰至此結束。

可以說,趙國最終輸在綜合國力上,趙括冒險出擊,在當時是迫不得已,也是最佳選擇。兩千多年來,趙括卻因此成為笑柄,這是多麼的不公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