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你為什麼總是不高興?看哭了大部分國人

在中國人好像總是不快樂, 學生抱怨作業多, 白領抱怨工作累, 婦女抱怨家務忙, 官員抱怨應酬多, 老人抱怨子女不回家……

究竟是什麼,

讓中國人一臉愁容?

1 缺失信仰

為什麼我們周圍的黑人、墨西哥人靠領救濟, 甚至街頭要錢度日卻整天樂樂呵呵?

為什麼這麼多華人有些人事事順意, 卻仍然鬱鬱寡歡?

說到底是華人的思想意識出了問題。 現在中國人, 拋棄了信仰, 又沒有建立起新的人生哲學, 人生失去了方向, 也就失去了駕馭快樂手段, 導致很多人在幸福中選擇了不快樂。

我們每個人的快樂、煩惱和痛苦都不是因為事情的本身, 而是我們看問題的觀念和態度。 就像彌爾頓說的:“意識本身可以把地獄造就成天堂, 也能把天堂折騰成地獄。 ”

沒有信仰就容易把價值觀建立在一些外在事物上, 甚至是相互比較上:

仰望別人的成功, 感覺自己的卑微;仰望別人的幸福,

慨歎自己的不幸;

比較別人的得志, 憤然自己的失意;比較別人的快樂, 放大自己的苦痛。

2愛攀比

中國人的一生似乎都用來攀比。

孩子從小就被拿來和“別人家孩子”比較, 比較成績、能力、拿的獎狀多還是少, 以及考上的是不是名校。

等畢業出來工作,

又被比較工作夠不夠好、薪水優不優厚、福利多不多……長期置於父母對自己的要求和比較之下。

久而久之, 自己也就習慣性地養成攀比的習慣:我比不比別人優秀?我的吃穿用度比不比別人好……

攀比成習慣, 自然不快樂。

別人有了自己沒有, 於是要努力去擁有, 擁有了如果能快樂固然好, 最怕是擁有了之後發現別人又上了新的層次, 從而又增煩惱, 更別說有些東西是人窮盡一生都沒辦法擁有的。

當人們追求的不是幸福, 而是比別人更幸福時, 快樂就要遠離我們了。

3對美好的事物不感動

“東風無一事, 妝出萬重花”。

我們可能沒有創造美的能力, 但對於大自然創造的美, 對於他人創造的美, 我們是否去欣賞了呢?

我們似乎總是腳步匆匆, 對自然美、藝術美、心靈美、生活美、創造美, 我們常常視而不見, 渾然不覺。

如果我們能為了欣賞路邊的美麗花朵而停一下匆忙的腳步, 因為葉子隨風搖曳飄落的美態而心頭柔軟, 看到小孩純真無邪的笑臉而心生喜悅……那麼, 我們能感受到快樂的時刻將會多很多。

4不懂得施捨

宋代張商英說“樂莫樂於好善”, 一個懂得付出而不是單單索要的人才會快樂。

施捨不是富人的專利, 向災區捐贈幾個億是施捨, 給陌生人一個微笑也是施捨。

“大嘴美女”姚晨擔任聯合國難民署中國區代言人的第三個年頭, 過去三年, 她先後到過菲律賓、泰國和衣索比亞的難民營。

她說:每當我背起背包, 到世界各地, 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也感到正能量回到了我身上, 做上這份工作, 有夢想成真的感覺。 ”

姚明則說:“我做公益、做慈善的最終目的是在説明別人的同時淨化自己, 使自己昇華, 到最後, 得到幫助的是我自己, 讓我感覺到我對這個社會有用。 ”

5單調與規律

中國人缺少生活的熱情與娛樂, 生活通常是按部就班。

學生的生活是三點一線,為了小升初、初升高和高考而活,人生單調得似乎只有學習和書本。

職場人的生活也是上班、吃飯和睡覺,寶貴的週末時光僅用來休息也不夠,而難得出去郊遊或娛樂。

也許到了老年,才有大把的時間可以遊玩,卻是身體不爭氣,經不起四處出遊、大吃大喝了。

為什麼富士康在短短的時間內會發生多起“跳樓”事件?因為人不是灰色的螞蟻,人生過分的單調和規律會使人失去快樂。

6焦慮無處不在

中國人也無時無刻不出在焦慮之中。

焦慮社會不公、焦慮沒錢沒權、焦慮物價依然飆升、焦慮食品不安全、焦慮子女教育、焦慮環境污染……似乎總有焦慮不完的事。

但是,只有無憂無慮的人才會快樂。總在憂慮,哪有時間快樂?

7壓力太大

中國文化一向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責任總會或多或少地賦予到中國人的身上,形成他們的壓力。

中國人面對的壓力非常多,工作的壓力、成家的壓力、撫養子女的壓力、人際交往的壓力等等,而在這些重壓之下,他們忙得幾乎沒有時間去緩解這些壓力,日積月累,這些壓力帶給中國人的不僅僅是不快樂,甚至傷及他們的健康。

8不敢堅持做自己

媽媽的期望、爸爸的期望、姐姐的期望……

中國人被很多人期望著,從而不能堅持做自己。一個人要成為父母的好兒子、妻子的好丈夫、兒子的好爸爸、朋友的好夥伴、同事的好搭檔,唯獨不能成為想要的自己,自己總和自己打架,自然也很難真正的快樂。

9心靈的封閉

早在1979年,美國有個學者就寫過一本書,(《美國人心靈的封閉》),書中說美國人的心靈都關閉起來了,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當年美國青年人沒有了遠大的理想,只是熱衷於眼前繁華的物質世界,疲於奔命於瑣碎的日常生活。

改革開放以來的物欲橫流,早已讓很多的年輕人失去了精神追求,一味被物質追求蒙蔽心靈,不肯接受現實的殘酷,沉溺於虛擬的快樂。

生活通常是按部就班。

學生的生活是三點一線,為了小升初、初升高和高考而活,人生單調得似乎只有學習和書本。

職場人的生活也是上班、吃飯和睡覺,寶貴的週末時光僅用來休息也不夠,而難得出去郊遊或娛樂。

也許到了老年,才有大把的時間可以遊玩,卻是身體不爭氣,經不起四處出遊、大吃大喝了。

為什麼富士康在短短的時間內會發生多起“跳樓”事件?因為人不是灰色的螞蟻,人生過分的單調和規律會使人失去快樂。

6焦慮無處不在

中國人也無時無刻不出在焦慮之中。

焦慮社會不公、焦慮沒錢沒權、焦慮物價依然飆升、焦慮食品不安全、焦慮子女教育、焦慮環境污染……似乎總有焦慮不完的事。

但是,只有無憂無慮的人才會快樂。總在憂慮,哪有時間快樂?

7壓力太大

中國文化一向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責任總會或多或少地賦予到中國人的身上,形成他們的壓力。

中國人面對的壓力非常多,工作的壓力、成家的壓力、撫養子女的壓力、人際交往的壓力等等,而在這些重壓之下,他們忙得幾乎沒有時間去緩解這些壓力,日積月累,這些壓力帶給中國人的不僅僅是不快樂,甚至傷及他們的健康。

8不敢堅持做自己

媽媽的期望、爸爸的期望、姐姐的期望……

中國人被很多人期望著,從而不能堅持做自己。一個人要成為父母的好兒子、妻子的好丈夫、兒子的好爸爸、朋友的好夥伴、同事的好搭檔,唯獨不能成為想要的自己,自己總和自己打架,自然也很難真正的快樂。

9心靈的封閉

早在1979年,美國有個學者就寫過一本書,(《美國人心靈的封閉》),書中說美國人的心靈都關閉起來了,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當年美國青年人沒有了遠大的理想,只是熱衷於眼前繁華的物質世界,疲於奔命於瑣碎的日常生活。

改革開放以來的物欲橫流,早已讓很多的年輕人失去了精神追求,一味被物質追求蒙蔽心靈,不肯接受現實的殘酷,沉溺於虛擬的快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