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羅錦堂:孔子的處世哲學

 孔子, 是春秋時代魯國昌平鄉人, 就是現在山東曲阜縣南八十裡的地方。 他生於西元前551年, 即魯襄公22年的8月27日。

他的父親名叫孔紇,

字叔梁。 後人把他的名和字連接起來稱呼, 而把孔省去了。 因此, 大家都叫他叔梁紇。 他原來是宋國(今河南商丘一帶)的貴族, 祖先因避宋國的宮廷之亂, 於是才離開宋國, 飄移到魯國。

叔梁紇, 是一個著名的武士, 曾為魯國立過戰功。 最初娶妻施氏, 一連生了九個女兒, 沒有兒子;於是叔梁紇又娶了一個妾, 卻生了跛腳的男孩, 名叫孟皮, 字伯尼, 是孔子同父異母的哥哥。

由於孔孟皮是天生殘障兒, 叔梁紇仍然不大滿意, 終於在他六十歲時, 到曲阜名門顏襄家求婚。 顏家三小姐名徵在, 那時只有十六歲, 居然願意和比她大五十歲的叔梁紇結婚。 婚後為了要生個兒子, 夫婦就跑到尼丘山去拜神求子。 後來果然生了個男孩, 即我們要講的孔子。

孔子生下來時, 頭頂的現狀突出, 有個黑疙瘩, 很像尼丘山的樣子, 所以就取名孔丘, 字仲尼。 因為他是孔孟皮的弟弟, 從此大家都叫他孔老二。

孔子三歲時, 不幸父親去世了, 只有在寡母顏徵在的撫育下, 慢慢長大。 他十五歲時, 才正式上學;十九歲時, 參加魯國全國的春季鄉射比賽, 在射箭中, 居然得了第一名。 魯昭公為了嘉獎勝者而召見他時, 當面稱他為夫子。 由於他得了全國的第一名, 有一位祖先也是從宋國飄到魯國的亓官氏, 也是孔家的鄰居, 就把女兒嫁給了孔子。 到了二十歲, 就生了個兒子, 當時還沒有取名, 恰好魯昭公派人送來了一對鯉魚以為賀禮。 為了紀念國君的道賀, 順便就把新生的兒子叫孔鯉,

字伯魚;據說從此以後, 孔家就不吃鯉魚了。

孔子既有了家室之累, 不得不出外工作, 以養家活口。 他最先在一個樂隊裡當吹鼓手, 同時也幫人幹家務;後來又到一個倉庫中擔任出納員;不久又到牧場為人看管牛羊, 始終找不到一個穩當的工作。 最後, 終於在祭祀周公的太廟, 找到了正式的工作, 經常接觸禮、樂, 日子一久, 他對周公的制禮作樂, 特別感到興趣, 於是加強研究, 希望他自己, 將來也像周公一樣, 輔佐明主, 匡時救世。

當孔子二十三歲時, 生了個女兒, 名叫孔無違。 後來這個女兒, 就嫁給了他的學生公冶長。

當孔子五十一歲時, 曾跑到周朝, 向老子問禮, 而且在政治上也嶄露頭角。 他曾追隨魯定公在夾谷(春秋齊地)地方,

與齊景公會盟。 在孔子的輔助下, 不但打退了齊景公在會場上埋伏的軍隊, 而且迫使齊景公把以前侵佔去的魯公的土地也退還了, 同時還殺死了當場在舞臺上表演娛樂節目時, 故意諷刺魯定公的伶人, 而且身、首異門搬出, 十足顯示出一個政治家的魄力來。

孔子到五十四歲時, 曾擔任過魯國的司寇。 司寇是專門管理盜賊的, 類似現在的司法廳長。 他在司寇任內, 就殺死了專門成群結党、欺壓良民的魯國大夫少正卯, 因而名聲大震。 正由於他太能幹, 做事過於認真, 因而大家都怕他, 同時也有許多人敗壞他, 所以在政治上, 始終得不到當權者的重用;他只好離開魯國, 帶著學生去周遊列國, 那時他是五十五歲。 他在宋、衛、陳、蔡、齊、楚等國,

前後遊蕩了十三年之久, 終不見用。 六十七歲, 他的夫人病重, 有人勸他回國, 由於他一事無成, 唯恐鄉人恥笑, 就沒有動身前往, 他的夫人終因四肢癱瘓而去世。

他又苦苦等了一年, 仍然沒有任何出仕的機會, 在外面實在飄落太久了, 只好帶著學生, 回到魯國去, 在他母親手植的一棵杏樹下, 設壇施教, 同時和學生們朝夕相處, 討論古代文化和人倫道德等各方面的問題。 相傳前來受教的學生有三千多人, 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另外, 他還編訂、整理古代文獻, 如《詩經》、《書經》、《易經》、《禮》、《樂》以及《春秋》等, 都是在這個時候完成的。 他一生所嚮往的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 始終沒有實行的機會, 就和老子的小國寡民政策一樣, 都只是個人的理想而已,與當前現實接不上軌。

當孔子七十歲時,他唯一的兒子孔鯉不幸去世了;七十一歲時,他最喜歡的學生顏回也死了;另外,孔子最得力的弟子子路,不幸在衛國政變中,被衛靈公兒子荊聵的手下剁成肉醬了。當孔子得知這個消息時,不禁放聲大哭,連他正準備要吃的肉醬也倒在地上不吃了。這些接二連三不幸的遭遇,使孔子在心理上受到嚴重的打擊,就像他失去了左右手一樣。加以他想學周公實行禮樂的夢也破碎了,這時恰好聽到有人打死了一隻麒麟(見後),他以為這些不祥之兆,是天下大亂的預告。因此,他就在理想的幻滅和感情的創傷的雙重打擊下,終於在西元前四七九年,即周敬王四十一年的四月十八日,不幸與世長辭,共活了七十三歲。

據說在孔子去世前七天,孔子曾手持拐杖,在門前散步,還很逍遙地唱了一支歌:

泰山其頹乎?

梁木其壞乎?

哲人其萎乎?

孔子去世後,魯哀公還寫了一篇三十一個字的祭文:

旻天不吊,不憖遺一老,俾屏餘一人以在位,煢煢餘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

而且,魯哀公還決定修建一座廟宇,以祀奉孔子。

以上,我把孔子的生平,簡略地向大家做了個報告,下面就要講孔子的處世哲學,以及在他周遊列國時所發生的事件和孔子如何處理那些事件的經過。

【孔子一生,為人類幸福而奮鬥!】

大約在民國初年,夏曾佑在他所著《中國古代史》中,就曾說孔子一身,直為中國政教之原。中國之歷史,即孔子一人之歷史而已!可見孔子真是一個如前人所說: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的偉大哲人了。他本是儒家的始祖。所謂儒,原來是術士之稱,猶今言學者的意思,但到了後來,卻成為專門稱呼孔門的代名詞了。孔子在中國的教育、思想以及政治等各方面,無論對中國,和全世界的貢獻是相當大的。因此,孔子不但是中國的孔子,而且是全世界的孔子。因此,孔子的思想和智慧,對於現在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生活,以及文明進步,都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所以在1988年1月世界諾貝爾獎(N.obel Porges)獲獎者的宣言中,曾說:

人類想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二千五百年前,從孔子那裡吸取智慧。

已故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顧立雅(H.G.creel,1905——1994),曾著有《孔子與中庸之道》(confucius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全書把歷來中國學者,對孔子的討論,以及西方學者,對孔子的研究,都加以融會貫通,再用自己的觀點,解釋而成,的確是一本如許倬雲教授所說,既適合西方人,又適合中國人值得一讀的好書。

誰都知道,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他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是無人可以取代的。我們根據《論語》中的記載,他的一言一行,都是我們為人處世的典範。記得當我在國立臺灣大學文科研究所讀書時,系中的教授孔德成先生,他是孔子的七十七代孫。有一次,應邀到日本去訪問。當他到了東京時,日本全國的老百姓,不遠千里而來,跪在孔教授的面前,行禮、膜拜,就是感恩於孔子的教化,以表達他們內心對孔子的崇拜。不僅日本如此,就是韓國和越南等地的民眾,也無不對孔子有最高的崇拜。老友張起鈞教授說,孔子雖然生在兩千五百年前,卻承受了在他以前兩千五百年的文化遺產,同時也支配了在他以後兩千五百餘年文化的開展。

孔子以仁為核心,創立了儒學。不僅成為兩千年來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主流,就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也潛移默化地保存在中華民族的精神之中。因此,孔子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無所不在的。他以一己之力,挺起肩膀,承擔了中國堯、舜、禹以及文、武、周公以來之道統,以實行他所主張的仁、義、禮、樂等制度。他不但問禮於老子,同時也學樂於萇弘,學琴于師襄,可見他在文化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然而他所處的時代,是諸侯爭霸的時代,各國諸侯以為孔子仁義之類的教化,實行起來,非常緩慢,不能立竿見影,因而反笑他太迂腐,太不合時宜。所以,儘管他周遊列國,奔走呼號,可是仍然得不到各國的重用,無法施展他的政治抱負,而且還障礙重重,多災多難!

例如有一次,他離開衛國(建都朝歌,即今河南淇縣),準備要到陳國(舊稱宛丘,即今河南維陽)去,路經匡地(衛國,即今河南長垣縣西南),匡人誤以為他是陽貨,而要加以殺害。因為匡人以前曾遭受過魯國陽貨的掠奪和劫殺,而孔子的相貌,很像陽貨,於是匡人就把孔子抓起來,關了五天,直到弄清楚真相後,才把他放了出來。可是由於師生們的紛紛逃難,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曾一度失散,孔子非常著急。不久,顏回來了。孔子說,我很擔心你被他們殺害了。顏回說:“我們所敬愛的老師還活著,我們學生怎敢輕言死去!”

另有一次,孔子帶著學生,離開魏國,到了宋國(今河南省商丘縣),在一棵大樹下習禮。宋國的權臣司馬桓魋(zhui),竟然要殺他,幸好有人通風報信,孔子事前離開了。司馬桓魋摸了個空,氣得就把那棵大樹也砍倒了。司馬桓魋殺孔子的原因,是由於司馬桓魋為了他死後的屍體長期不休,令工匠為他雕制了一口大石棺材,歷時三年多,花費了大筆金錢,宋國百姓,恨之入骨,怨聲載道。因而孔子批評他說:司馬桓魋作為權臣,更應該愛惜民力,與其死後防腐爛,倒不如現在就爛掉的好!司馬桓魋聽到後,就立派大批人馬,手持利斧,去殺孔子。

由於孔子和弟子,為了逃避司馬桓魋的追殺,大家都四處奔走。孔子和一部分學生,走到鄭國的都城,即今河南新鄭縣的西門外,孔子下了車,身心疲憊不堪,暫時可以得到休息。但另一方面,學生因為找不到老師,大家十分焦急,幸好在鄭國的西門外,遇到了另一位長者。弟子子貢,於是向長者施禮問道:請問老人家,我們的老師,也就是魯國的孔子,已來到鄭都,他年紀六十歲左右,身材很魁梧,不知老丈看到了沒有?老者聽了,哈哈大笑說:我在東門外見到了一個相貌很奇特的人,他的面頰像帝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向子產,腰腿向治水的大禹;看起來,相當英武,現在正在東門外走來走去,似乎心神不定,表現出十分狼狽的樣子,就像一個喪家之犬似的,大概就是他了。後來,學生們果然在東門外找到了孔子。子貢把那位老者批評孔子的話,告訴了孔子。孔子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覺得那位老人說得很對,甚至還樂不可支!

由於孔子去陳的道路,受到阻礙,因此又返回衛國,住在老友蘧伯玉的家中。衛靈公的寵姬南子,是宋國的公主,比衛靈公小三十多歲,是一個美如天仙的少女,但由於衛靈公年老力衰,就與衛靈公的寵臣公孫餘假私通,她非常擔心如果孔子得到衛靈公的任用,一定不會放過她與公孫餘假的事情,於是百般阻撓,不要衛靈公給孔子任何官職。有一次,南子居然請孔子到她的宮中,孔子的大弟子子路非常反對,但孔子唯恐得罪南子,只好去了。見面後,南子為了冷落孔子,故意請孔子與她乘車遊春。南子和衛靈公乘前一輛車,孔子乘後一輛車。當車過後,兩旁的人,都追著南子的車歡呼;而孔子的車,卻無人理睬。所以,事後孔子感慨地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後來,孔子又到了楚國,住在出國的都城(即今湖北宜城東南),立即受到楚昭王的接見,但卻受到令尹(即宰相)子西的阻撓,仍不見用。孔子在楚國等了半年之後,楚昭王也駕崩了,孔子只好帶著學生,經過衛國,接著又由衛國,回到自己的家鄉魯國。那時,孔子已經是六十八歲的老人了。從此結束了十四年的周遊。接著便在魯國花了五六年的時間,整理、編訂古代典籍如《易經》、《詩經》等。

在魯哀公十四年(西元前四八一年)的春天,魯哀公正在宮中,向孔子問政的時候,突然有人稟報說,在大野(即今山東巨野縣境內)狩獵,打死了一隻怪獸。孔子一看,那只怪獸生得獅頭,麋身,麟皮,背彩,腹黃,肉角,牛尾,馬蹄,似馬非馬,似鹿非鹿,大家都不認識。孔子就對魯哀公說:這是麒麟,當天下太平時,它才會出現。而現在一出現,就被人打死了。真是不祥之兆,可能天下要大亂了。說到這裡,孔子不由自主地唱起歌來:

唐虞世兮麟鳳遊,

今非其時吾何求?

麟兮,麟兮我心憂!

當時在場的學生,權老師不必過於傷心,可是孔子又回頭看看死了的麒麟,歎口氣說:吾道窮矣!

於是回到了書房,提筆寫了四個大字:

西狩獲麟,然後放下筆,從此不再編寫春秋。一代大聖,就這樣與人世告別了。

關於孔子去世前的情況以及死後的哀榮,我在前面已經說過了,這裡就不再重複。

偉大的孔子,雖然去世了,但他生前所說的言論,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如金似玉,為世人所重。他的學說,以“仁”為主。到了五百年後的孟子,又從仁中推演出“義”來。於是,“仁義”二字,就成為儒家學說的基本思想。

仁,就是愛人;義,就是做人處事要有正當的行為。所以,在《論語·顏淵》篇中,當顏淵問孔子,什麼叫做仁時,孔子告誡他:克己復禮為仁。意思是說,抑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語行動都合禮儀,就是仁。至於複禮的禮,就是社會上同行的習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風俗習慣。複禮,就是使我們的行為,要符合當前社會上的風俗習慣。例如在清代末年,英國派到中國的使臣,去拜見慈禧太后時,只肯站著行禮,而不肯跪下磕頭。這與當時中國的禮俗,完全不合;因此,冒犯了慈禧,只好把那位大使,趕了回去。

在《論語》中,曾有人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最好?孔子說:只有顏回好學,不幸短命死了!孔子所說的好學,究竟好的什麼?好的就是如何做人!顏回做人的條件,是不遷怒,不二過。

孔子又在《論語》的《學而》篇中說:一個品德高尚的君子之人,飲食不必要太豐盛,居所不必要太豪華,那麼所要求的是什麼呢?也就是做人的道理。

孔子更進一步地對學生們說:發大財,做大官,這是人人所盼望的,如不用正當的手段去得到它,一個有品格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反之,窮困和下賤,這是人人所厭惡的,如不肯以正當的手段去掉它,那我寧願不要富貴而甘守貧賤。孔子的意思,他以為在做人方面,要心安理得,處處合乎做人的道理,那怕過的是最貧窮的生活,也怡然自得,安之若素的。所以他說:吃粗糙的食物,喝冰冷的生水;晚上睡覺,床上什麼也沒有,只要彎著胳膊當枕頭,也自有其樂趣!

由於他能過這樣簡單的生活,所以他因此稱讚他的學生顏回說:

顏回是一個多麼有修養的人啊!每次吃飯時,他只吃一竹筐的飯,喝一瓜瓢的水;住在一個狹小的巷子裡,別人都受不了那樣的生活所帶來的憂慮,但顏回卻不改變他自有的樂趣,顏回是一個多麼有修養的人啊!

孔子以為假使我們不會做人,而且有時還違背了做人的條件,儘管過的是富裕的生活,也毫不令人羡慕,所以他說:

幹不正當的事而得來的富貴,在我看來,就像天上飄著的浮雲一樣,絲毫不把它放在心上!

目前社會上,到處發生動亂,這完全是大家不肯講仁者愛人的道理,大家都自私自利,也就是由於不能實踐孔子所說的:

自己不喜歡做的事,便不要推到別人身上去!

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能實踐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教言的話,國家才會安定,世界才會太平!

我在前面所說過的美國漢學家顧立雅(H.G.creel)在他所寫:《中國思想:從孔子到毛澤東》(Chinese though:From confucius to Mao-Zedong)一書中說:

孔子一生,為人類幸福而奮鬥!

因此,我們為了人類的幸福,唯一的捷徑,就是發揚孔子的精神,才能融合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走向人類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

我用一句話來概括儒教,我想,儒教,及儒家教育,主要是講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學說。(夏威夷大學終身教授羅錦堂先生的弟子昭明整理提供)

都只是個人的理想而已,與當前現實接不上軌。

當孔子七十歲時,他唯一的兒子孔鯉不幸去世了;七十一歲時,他最喜歡的學生顏回也死了;另外,孔子最得力的弟子子路,不幸在衛國政變中,被衛靈公兒子荊聵的手下剁成肉醬了。當孔子得知這個消息時,不禁放聲大哭,連他正準備要吃的肉醬也倒在地上不吃了。這些接二連三不幸的遭遇,使孔子在心理上受到嚴重的打擊,就像他失去了左右手一樣。加以他想學周公實行禮樂的夢也破碎了,這時恰好聽到有人打死了一隻麒麟(見後),他以為這些不祥之兆,是天下大亂的預告。因此,他就在理想的幻滅和感情的創傷的雙重打擊下,終於在西元前四七九年,即周敬王四十一年的四月十八日,不幸與世長辭,共活了七十三歲。

據說在孔子去世前七天,孔子曾手持拐杖,在門前散步,還很逍遙地唱了一支歌:

泰山其頹乎?

梁木其壞乎?

哲人其萎乎?

孔子去世後,魯哀公還寫了一篇三十一個字的祭文:

旻天不吊,不憖遺一老,俾屏餘一人以在位,煢煢餘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

而且,魯哀公還決定修建一座廟宇,以祀奉孔子。

以上,我把孔子的生平,簡略地向大家做了個報告,下面就要講孔子的處世哲學,以及在他周遊列國時所發生的事件和孔子如何處理那些事件的經過。

【孔子一生,為人類幸福而奮鬥!】

大約在民國初年,夏曾佑在他所著《中國古代史》中,就曾說孔子一身,直為中國政教之原。中國之歷史,即孔子一人之歷史而已!可見孔子真是一個如前人所說: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的偉大哲人了。他本是儒家的始祖。所謂儒,原來是術士之稱,猶今言學者的意思,但到了後來,卻成為專門稱呼孔門的代名詞了。孔子在中國的教育、思想以及政治等各方面,無論對中國,和全世界的貢獻是相當大的。因此,孔子不但是中國的孔子,而且是全世界的孔子。因此,孔子的思想和智慧,對於現在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生活,以及文明進步,都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所以在1988年1月世界諾貝爾獎(N.obel Porges)獲獎者的宣言中,曾說:

人類想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二千五百年前,從孔子那裡吸取智慧。

已故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顧立雅(H.G.creel,1905——1994),曾著有《孔子與中庸之道》(confucius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全書把歷來中國學者,對孔子的討論,以及西方學者,對孔子的研究,都加以融會貫通,再用自己的觀點,解釋而成,的確是一本如許倬雲教授所說,既適合西方人,又適合中國人值得一讀的好書。

誰都知道,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他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是無人可以取代的。我們根據《論語》中的記載,他的一言一行,都是我們為人處世的典範。記得當我在國立臺灣大學文科研究所讀書時,系中的教授孔德成先生,他是孔子的七十七代孫。有一次,應邀到日本去訪問。當他到了東京時,日本全國的老百姓,不遠千里而來,跪在孔教授的面前,行禮、膜拜,就是感恩於孔子的教化,以表達他們內心對孔子的崇拜。不僅日本如此,就是韓國和越南等地的民眾,也無不對孔子有最高的崇拜。老友張起鈞教授說,孔子雖然生在兩千五百年前,卻承受了在他以前兩千五百年的文化遺產,同時也支配了在他以後兩千五百餘年文化的開展。

孔子以仁為核心,創立了儒學。不僅成為兩千年來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主流,就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也潛移默化地保存在中華民族的精神之中。因此,孔子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無所不在的。他以一己之力,挺起肩膀,承擔了中國堯、舜、禹以及文、武、周公以來之道統,以實行他所主張的仁、義、禮、樂等制度。他不但問禮於老子,同時也學樂於萇弘,學琴于師襄,可見他在文化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然而他所處的時代,是諸侯爭霸的時代,各國諸侯以為孔子仁義之類的教化,實行起來,非常緩慢,不能立竿見影,因而反笑他太迂腐,太不合時宜。所以,儘管他周遊列國,奔走呼號,可是仍然得不到各國的重用,無法施展他的政治抱負,而且還障礙重重,多災多難!

例如有一次,他離開衛國(建都朝歌,即今河南淇縣),準備要到陳國(舊稱宛丘,即今河南維陽)去,路經匡地(衛國,即今河南長垣縣西南),匡人誤以為他是陽貨,而要加以殺害。因為匡人以前曾遭受過魯國陽貨的掠奪和劫殺,而孔子的相貌,很像陽貨,於是匡人就把孔子抓起來,關了五天,直到弄清楚真相後,才把他放了出來。可是由於師生們的紛紛逃難,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曾一度失散,孔子非常著急。不久,顏回來了。孔子說,我很擔心你被他們殺害了。顏回說:“我們所敬愛的老師還活著,我們學生怎敢輕言死去!”

另有一次,孔子帶著學生,離開魏國,到了宋國(今河南省商丘縣),在一棵大樹下習禮。宋國的權臣司馬桓魋(zhui),竟然要殺他,幸好有人通風報信,孔子事前離開了。司馬桓魋摸了個空,氣得就把那棵大樹也砍倒了。司馬桓魋殺孔子的原因,是由於司馬桓魋為了他死後的屍體長期不休,令工匠為他雕制了一口大石棺材,歷時三年多,花費了大筆金錢,宋國百姓,恨之入骨,怨聲載道。因而孔子批評他說:司馬桓魋作為權臣,更應該愛惜民力,與其死後防腐爛,倒不如現在就爛掉的好!司馬桓魋聽到後,就立派大批人馬,手持利斧,去殺孔子。

由於孔子和弟子,為了逃避司馬桓魋的追殺,大家都四處奔走。孔子和一部分學生,走到鄭國的都城,即今河南新鄭縣的西門外,孔子下了車,身心疲憊不堪,暫時可以得到休息。但另一方面,學生因為找不到老師,大家十分焦急,幸好在鄭國的西門外,遇到了另一位長者。弟子子貢,於是向長者施禮問道:請問老人家,我們的老師,也就是魯國的孔子,已來到鄭都,他年紀六十歲左右,身材很魁梧,不知老丈看到了沒有?老者聽了,哈哈大笑說:我在東門外見到了一個相貌很奇特的人,他的面頰像帝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向子產,腰腿向治水的大禹;看起來,相當英武,現在正在東門外走來走去,似乎心神不定,表現出十分狼狽的樣子,就像一個喪家之犬似的,大概就是他了。後來,學生們果然在東門外找到了孔子。子貢把那位老者批評孔子的話,告訴了孔子。孔子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覺得那位老人說得很對,甚至還樂不可支!

由於孔子去陳的道路,受到阻礙,因此又返回衛國,住在老友蘧伯玉的家中。衛靈公的寵姬南子,是宋國的公主,比衛靈公小三十多歲,是一個美如天仙的少女,但由於衛靈公年老力衰,就與衛靈公的寵臣公孫餘假私通,她非常擔心如果孔子得到衛靈公的任用,一定不會放過她與公孫餘假的事情,於是百般阻撓,不要衛靈公給孔子任何官職。有一次,南子居然請孔子到她的宮中,孔子的大弟子子路非常反對,但孔子唯恐得罪南子,只好去了。見面後,南子為了冷落孔子,故意請孔子與她乘車遊春。南子和衛靈公乘前一輛車,孔子乘後一輛車。當車過後,兩旁的人,都追著南子的車歡呼;而孔子的車,卻無人理睬。所以,事後孔子感慨地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後來,孔子又到了楚國,住在出國的都城(即今湖北宜城東南),立即受到楚昭王的接見,但卻受到令尹(即宰相)子西的阻撓,仍不見用。孔子在楚國等了半年之後,楚昭王也駕崩了,孔子只好帶著學生,經過衛國,接著又由衛國,回到自己的家鄉魯國。那時,孔子已經是六十八歲的老人了。從此結束了十四年的周遊。接著便在魯國花了五六年的時間,整理、編訂古代典籍如《易經》、《詩經》等。

在魯哀公十四年(西元前四八一年)的春天,魯哀公正在宮中,向孔子問政的時候,突然有人稟報說,在大野(即今山東巨野縣境內)狩獵,打死了一隻怪獸。孔子一看,那只怪獸生得獅頭,麋身,麟皮,背彩,腹黃,肉角,牛尾,馬蹄,似馬非馬,似鹿非鹿,大家都不認識。孔子就對魯哀公說:這是麒麟,當天下太平時,它才會出現。而現在一出現,就被人打死了。真是不祥之兆,可能天下要大亂了。說到這裡,孔子不由自主地唱起歌來:

唐虞世兮麟鳳遊,

今非其時吾何求?

麟兮,麟兮我心憂!

當時在場的學生,權老師不必過於傷心,可是孔子又回頭看看死了的麒麟,歎口氣說:吾道窮矣!

於是回到了書房,提筆寫了四個大字:

西狩獲麟,然後放下筆,從此不再編寫春秋。一代大聖,就這樣與人世告別了。

關於孔子去世前的情況以及死後的哀榮,我在前面已經說過了,這裡就不再重複。

偉大的孔子,雖然去世了,但他生前所說的言論,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如金似玉,為世人所重。他的學說,以“仁”為主。到了五百年後的孟子,又從仁中推演出“義”來。於是,“仁義”二字,就成為儒家學說的基本思想。

仁,就是愛人;義,就是做人處事要有正當的行為。所以,在《論語·顏淵》篇中,當顏淵問孔子,什麼叫做仁時,孔子告誡他:克己復禮為仁。意思是說,抑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語行動都合禮儀,就是仁。至於複禮的禮,就是社會上同行的習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風俗習慣。複禮,就是使我們的行為,要符合當前社會上的風俗習慣。例如在清代末年,英國派到中國的使臣,去拜見慈禧太后時,只肯站著行禮,而不肯跪下磕頭。這與當時中國的禮俗,完全不合;因此,冒犯了慈禧,只好把那位大使,趕了回去。

在《論語》中,曾有人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最好?孔子說:只有顏回好學,不幸短命死了!孔子所說的好學,究竟好的什麼?好的就是如何做人!顏回做人的條件,是不遷怒,不二過。

孔子又在《論語》的《學而》篇中說:一個品德高尚的君子之人,飲食不必要太豐盛,居所不必要太豪華,那麼所要求的是什麼呢?也就是做人的道理。

孔子更進一步地對學生們說:發大財,做大官,這是人人所盼望的,如不用正當的手段去得到它,一個有品格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反之,窮困和下賤,這是人人所厭惡的,如不肯以正當的手段去掉它,那我寧願不要富貴而甘守貧賤。孔子的意思,他以為在做人方面,要心安理得,處處合乎做人的道理,那怕過的是最貧窮的生活,也怡然自得,安之若素的。所以他說:吃粗糙的食物,喝冰冷的生水;晚上睡覺,床上什麼也沒有,只要彎著胳膊當枕頭,也自有其樂趣!

由於他能過這樣簡單的生活,所以他因此稱讚他的學生顏回說:

顏回是一個多麼有修養的人啊!每次吃飯時,他只吃一竹筐的飯,喝一瓜瓢的水;住在一個狹小的巷子裡,別人都受不了那樣的生活所帶來的憂慮,但顏回卻不改變他自有的樂趣,顏回是一個多麼有修養的人啊!

孔子以為假使我們不會做人,而且有時還違背了做人的條件,儘管過的是富裕的生活,也毫不令人羡慕,所以他說:

幹不正當的事而得來的富貴,在我看來,就像天上飄著的浮雲一樣,絲毫不把它放在心上!

目前社會上,到處發生動亂,這完全是大家不肯講仁者愛人的道理,大家都自私自利,也就是由於不能實踐孔子所說的:

自己不喜歡做的事,便不要推到別人身上去!

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能實踐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教言的話,國家才會安定,世界才會太平!

我在前面所說過的美國漢學家顧立雅(H.G.creel)在他所寫:《中國思想:從孔子到毛澤東》(Chinese though:From confucius to Mao-Zedong)一書中說:

孔子一生,為人類幸福而奮鬥!

因此,我們為了人類的幸福,唯一的捷徑,就是發揚孔子的精神,才能融合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走向人類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

我用一句話來概括儒教,我想,儒教,及儒家教育,主要是講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學說。(夏威夷大學終身教授羅錦堂先生的弟子昭明整理提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