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什麼人才能當上中國工程院的院士?

中國經濟週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週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中國經濟週刊》 記者 牛綺思︱綜合整理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週刊》2017年第47期)

11月27日, 中國工程院公佈了 《中國工程院2017年當選院士名單》 和 《中國工程院2017年當選外籍院士名單》。

院士和外籍院士是怎麼產生的?

中國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選工作於年初正式啟動, 通過中國科協組織學術團體提名和院士提名兩條途徑, 共提名了533名有效候選人。

6月4日—10日, 召開了院士增選第一輪評審會議, 選舉產生了進入第二輪評審的候選人205位。 第一輪評審會議結束後, 按照有關規定,

組織開展了候選人材料公示、審核把關和投訴處理等工作, 並將進入第二輪評審的候選人向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進行了備案。 10月30日—11月3日, 召開了院士增選第二輪評審和選舉會議, 經各學部選舉和全院全體院士大會終選等程式, 選舉產生了67位新當選院士。

外籍院士增選與國內院士增選同期進行。 外籍院士候選人, 必須獲得不少於5位院士的提名, 由全體院士會議實行無記名投票選舉產生。 參加投票的院士人數達到或超過應投票院士人數的三分之二, 選舉有效;獲得贊同票達到或超過投票院士人數三分之二者當選。

1994年6月3日, 中國工程院在北京成立, 同時設立院士制度, 中國工程院首批96名院士產生。

1996年, 中國工程院選舉產生首批外籍院士。 自1997年起, 中國工程院院士和外籍院士增選每兩年進行一次。 必要時, 可提前或延後進行, 並由主席團決定。 每次的增選院士名額, 由主席團討論決定。

什麼樣的專家可以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章程》規定, 在工程科學技術方面做出重大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 熱愛祖國, 學風正派, 品行端正, 具有中國國籍的高級工程師、研究員、教授或具有同等職稱的專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以及僑居他國的中國籍專家), 可被提名並當選為院士。

新當選的67名院士中, 平均年齡56.37歲。 來自高等院校的有31人, 占46.2%;研究院所18人, 占26.9%;企業及醫院18人, 占26.9%。 多位元來自企業和基層一線的工程科技專家,

以及長期工作在新疆、甘肅等西部邊遠地區的優秀專家當選。

今年新增中國工程院院士方向主要來自九大學部: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資訊與電子工程學部, 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 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 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 農業學部, 醫藥衛生學部和工程管理學部。

中國工程院表示, 此次增選院士隊伍的年齡結構、學科覆蓋和地區分佈進一步改善, 將更有利於發揮院士群體的作用, 推動我國工程技術的發展和激勵優秀人才的成長。

“當選工程院院士, 是榮譽更是責任, 意味著信賴更意味著考驗。 ”新當選院士、國產大飛機C919總設計師吳光輝談道。

外籍院士啥來頭?

《中國工程院章程》規定,

具有很高的工程科學技術水準和在國際上享有良好聲譽,對中國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發展做出貢獻或在促進我國工程科學技術界國際交往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外國籍專家、學者,可被提名並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2017年共增選出18名外籍專家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而最近三屆當選的外籍院士人數分別為6名、6名、8名, 今年增加到18名, 擴容幅度達125%。 比爾·蓋茨、英國皇家工程院院長安道琳、麻省理工學院校長雷歐·拉斐爾·萊夫、俄羅斯科學院常務副院長松采夫·康斯坦丁·亞曆山德羅維奇等國際科學“大咖”當選, 讓人眼前一亮。

其中各界更加關注的是, 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以美國泰拉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的身份,

成為18位新當選的外籍院士之中唯一一位非高等院校工作人員。 據報導, 蓋茨近幾年多次來中國, 部分行程便是以泰拉能源公司董事長的身份推廣和推銷其引以為傲的第四代核能技術行波堆。

在新晉外籍院士中, 不少人早已融入中國科技發展大潮之中, 與中國學界和業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他們之中已有3位來中國工作, 工作單位分別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重慶大學、鄭州大學。

外籍院士名單背後凸顯中國產業怎樣的發展變遷?

截至目前, 中國工程院有外籍院士66位。

梳理這些外籍院士的研究領域可發現, 近年來, 當選的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研究領域逐漸偏重微觀科學。 2011年外籍院士研究領域包括航空航太工程、電子學和成像技術、材料學、公共衛生和流行病學等;2013年包括船舶及海洋工程、封裝技術及材料開發、電力電子學、環境工程及化工等;2015年包括機械工程、無線通訊等。 而到了今年,當選外籍院士研究領域進一步延伸到先進納米光子學、電腦分散式運算、核能電力等“高精尖”領域。

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稱,2011年以來當選的外籍院士所研究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資訊技術等領域,均屬於我國近年來大力深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部門顯然希望借助這些專業外部力量,在較短時間內提升科研水準,跟上國際技術發展前沿。

外籍優秀科學家來華擔任院士,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中國科技整體競爭力大幅提升、在創新領域由“追趕”逐漸變為“並跑”甚至“領跑”所顯示出的吸引力。

而到了今年,當選外籍院士研究領域進一步延伸到先進納米光子學、電腦分散式運算、核能電力等“高精尖”領域。

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稱,2011年以來當選的外籍院士所研究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資訊技術等領域,均屬於我國近年來大力深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部門顯然希望借助這些專業外部力量,在較短時間內提升科研水準,跟上國際技術發展前沿。

外籍優秀科學家來華擔任院士,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中國科技整體競爭力大幅提升、在創新領域由“追趕”逐漸變為“並跑”甚至“領跑”所顯示出的吸引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