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保險姓保,強化保險企業主體責任

中國經濟週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週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中國經濟週刊》 記者 張璐晶︱北京報導

責編:周琦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週刊》2017年第47期)

編者按:回望保險業的發展, 可以說, 沒有改革, 就沒有保險業的今天。 如今, 中國的金融事業改革正在向縱深發展, 要從 “金融大國”向“金融強國”邁進, 保險業作為現代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將因回歸本源、創新變革而更加強大。

視覺中國

11月23日到24日, 保監會召開部分保險公司負責人座談會, 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表示, 保險業要全面貫徹落實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部署, 強化保險企業主體責任, 防範和化解保險市場風險;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 更好發揮優秀企業家示範作用, 推動保險業持續健康發展, 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2017年以來, 保險業貫徹落實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和保監會“1+4”檔要求, 保險市場亂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風險防範能力得到加強, 服務實體經濟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拓展。

如何繼續發揮保險業在金融市場的作用?如何在堅決打擊違法違規行為的同時, 大力治理保險市場亂象?如何防範和平穩處置市場風險, 推動保險業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中國保險市場規模, 躍居世界第二

5年來, 中國保險市場規模連續超越德國、法國、英國、日本, 原保險保費收入保持兩位數的同比增長。 2016年, 中國原保險保費收入3.1萬億元, 排名世界第二。

與此同時, 保險業的總資產規模也在快速攀升, 由2013年的8.29萬億元發展到2017年8月的16.36萬億元。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介紹, 2016年保險業的增長速度是GDP的4倍以上, 2012年到2016年, 中國人均保費從1143元提升到2258元,

增長幅度達97.6%。

2016年, 保險業為全社會提供風險保障2373萬億元, 同比增長38.09%, 比原保險保費收入27.50%的增速高了10.59個百分點, 保額增速明顯快於業務增速。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郝演蘇稱, 這幾年發展最快的業務是健康險及有關養老需求的險種, 增長能量和動力相當大。 財產領域當中針對實體經濟及與企業相關的非車險業務比重, 最近也開始提高。 “行業發展非常迅速, 但發展迅速的背後應當是國民的保障, 包括生老病死的保障、企業的保障等。 保費是客戶交給保險公司獲得保險保障的一個費用, 而保險金額是一種獲得感, 體現對風險的意識和風險管理的安排。 ”

管理風險, 回歸本源

保險資金本質上是對投保人的負債,

其運營整體上應秉持安全穩健的原則。 近年來, 為了滿足保險消費者對保障和分紅不斷提高的需求, 有些保險機構不惜增加杠杆、減少透明度, 投資多層嵌套的資管類產品, 抑或盲目開展跨境大額投資並購, 以及將保險資金投向股票、不動產或高風險的另類資產等。

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表示, 保監會將進一步強化監管力度, 有效彌補制度短板, 織牢織密制度籠子, 堅決打擊違法違規行為, 大力治理保險市場亂象, 切實防範和平穩處置市場風險, 深化保險監管和市場改革, 推動保險業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業內人士稱, 保險的風險保障功能是其他金融產品所不具備的, 是區別于存款、理財、信託、基金等的本質特徵,

能夠平抑財富的異常波動。 人身保險產品可以長達幾十年甚至終身, 能夠有效熨平經濟週期波動的影響。

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精算師孫漢傑認為, 對居民來說, 一生不同時段會面臨不一樣的風險, 保險的功能就是平滑客戶在整個人生期間的收入水準, 在客戶發生意外事故或者疾病時提供財政補充。 “過去的幾年裡, 平安一直堅持以保障型產品為主的發展思路, 保障型產品的占比在持續提升。 2011年保障型產品占比在10%左右, 到了2016年占比達到50%以上, 保障型產品在我們新業務價值裡面的貢獻超過了80%。 ”

保險業在為社會提供風險保障、行業得到快速發展的同時, 也出現個別保險公司把產品設計成期限短、保障低的純理財型產品, 業務結構失衡。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郝演蘇介紹,一些中小公司希望迅速地擴大保費,提升保費規模,而提升保費規模的最簡單通道就是做理財產品,但理財產品的保障功能很弱,完全是一種財富管理。

保監會在2016年密集出臺了規範中短存續期產品、完善人身保險產品精算制度、強化人身保險產品監管等多項規定,對相關公司採取了專項檢查、責令整改等舉措。業內人士認為,在監管層重點強調“保險業姓保、回歸保障”的同時,保險作為吸收風險和經營管理風險的特殊行業,應持續積極發揮社會“穩定器”、經濟“減震器”和“助推器”,以及資本市場“壓艙石”的重要作用。

讓保險成為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力量

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強調,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

業內人士介紹,險資特別是壽險資金,體量大、期限長、來源持續穩定,與相關產業匹配性好,是支援實體經濟和戰略性產業發展的理想資金來源之一。在實體經濟需要補血給養的當下,應該用好這股源頭活水。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拓寬保險資金支援實體經濟管道”,已經釋放了明確的政策信號。

2017年5月4日,保監會發佈《關於保險業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在構築實體經濟風險管理保障體系方面,多領域將有新險種“試點”落地。

《意見》明確,保險業在積極創新企財險、工程險等傳統險種的同時,將重點發展環境污染、食品安全、醫療責任、校園安全等責任保險,積極輔助社會治理;推進稅優健康保險在全國推廣,推動個人稅收遞延養老保險試點政策出臺並落地;設立中國保險業扶貧公益基金,創新保險產品對貧困人口的精准扶貧;支持保險資金以投資新建、參股、並購等方式興辦養老社區;完善“政銀保”模式,為小微企業融資提供保險增信服務,助力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支援中長期出口信用險和海外投資險業務發展,促進我國企業“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建設。

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6月末,保險業定期存款餘額1.4282萬億元,是實體經濟中長期貸款重要資金來源;投資債券和股票為實體經濟直接融資6.7554萬億元;通過股權、債權、基金等方式,保險資金進入“一帶一路”、綠色金融、棚戶區改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領域。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郝演蘇說:“保險業支援實體經濟,首先是拿產品來支援實體經濟。這個產品分兩類,一類是財產保險公司的非車險業務,對於企業財產、建築橋樑、產品生產、產品運行等方面,保險能否滿足這些實體經濟在發展當中所面臨的風險。還有一類就是説明實體經濟的創業者、員工解除他們的健康和養老的後顧之憂,這是壽險公司的責任。” 郝演蘇認為,如果保險業能夠針對實體經濟相關的風險管理,做出全方位的診斷和相應的安排,本身就是了不起的貢獻。“支援實體經濟發展是一個很豐富的內涵。不僅僅局限於資金運作,更重要的是要用產品、風險管理的經驗和技術,説明實體經濟解決相應的問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認為,保險資金期限較長,可以跟實體經濟裡一些需要長期資金的專案對接。“比如我們的基礎設施項目,它要求的資金期限也比較長,這樣可以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

業內人士稱,近年來,大型保險企業形成了核心競爭力,在金融保險市場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一批優秀國有和民營保險企業家,在服務國家戰略、助力脫貧攻堅、履行社會責任方面做出了貢獻。如今,中國金融事業改革正在向縱深發展,完成從“金融大國”向“金融強國”的邁進,保險業也將因回歸本源、創新變革而更加強大。

(芮曉煜對本文亦有貢獻)

業務結構失衡。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郝演蘇介紹,一些中小公司希望迅速地擴大保費,提升保費規模,而提升保費規模的最簡單通道就是做理財產品,但理財產品的保障功能很弱,完全是一種財富管理。

保監會在2016年密集出臺了規範中短存續期產品、完善人身保險產品精算制度、強化人身保險產品監管等多項規定,對相關公司採取了專項檢查、責令整改等舉措。業內人士認為,在監管層重點強調“保險業姓保、回歸保障”的同時,保險作為吸收風險和經營管理風險的特殊行業,應持續積極發揮社會“穩定器”、經濟“減震器”和“助推器”,以及資本市場“壓艙石”的重要作用。

讓保險成為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力量

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強調,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

業內人士介紹,險資特別是壽險資金,體量大、期限長、來源持續穩定,與相關產業匹配性好,是支援實體經濟和戰略性產業發展的理想資金來源之一。在實體經濟需要補血給養的當下,應該用好這股源頭活水。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拓寬保險資金支援實體經濟管道”,已經釋放了明確的政策信號。

2017年5月4日,保監會發佈《關於保險業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在構築實體經濟風險管理保障體系方面,多領域將有新險種“試點”落地。

《意見》明確,保險業在積極創新企財險、工程險等傳統險種的同時,將重點發展環境污染、食品安全、醫療責任、校園安全等責任保險,積極輔助社會治理;推進稅優健康保險在全國推廣,推動個人稅收遞延養老保險試點政策出臺並落地;設立中國保險業扶貧公益基金,創新保險產品對貧困人口的精准扶貧;支持保險資金以投資新建、參股、並購等方式興辦養老社區;完善“政銀保”模式,為小微企業融資提供保險增信服務,助力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支援中長期出口信用險和海外投資險業務發展,促進我國企業“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建設。

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6月末,保險業定期存款餘額1.4282萬億元,是實體經濟中長期貸款重要資金來源;投資債券和股票為實體經濟直接融資6.7554萬億元;通過股權、債權、基金等方式,保險資金進入“一帶一路”、綠色金融、棚戶區改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領域。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郝演蘇說:“保險業支援實體經濟,首先是拿產品來支援實體經濟。這個產品分兩類,一類是財產保險公司的非車險業務,對於企業財產、建築橋樑、產品生產、產品運行等方面,保險能否滿足這些實體經濟在發展當中所面臨的風險。還有一類就是説明實體經濟的創業者、員工解除他們的健康和養老的後顧之憂,這是壽險公司的責任。” 郝演蘇認為,如果保險業能夠針對實體經濟相關的風險管理,做出全方位的診斷和相應的安排,本身就是了不起的貢獻。“支援實體經濟發展是一個很豐富的內涵。不僅僅局限於資金運作,更重要的是要用產品、風險管理的經驗和技術,説明實體經濟解決相應的問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認為,保險資金期限較長,可以跟實體經濟裡一些需要長期資金的專案對接。“比如我們的基礎設施項目,它要求的資金期限也比較長,這樣可以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

業內人士稱,近年來,大型保險企業形成了核心競爭力,在金融保險市場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一批優秀國有和民營保險企業家,在服務國家戰略、助力脫貧攻堅、履行社會責任方面做出了貢獻。如今,中國金融事業改革正在向縱深發展,完成從“金融大國”向“金融強國”的邁進,保險業也將因回歸本源、創新變革而更加強大。

(芮曉煜對本文亦有貢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