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孩子說話晚不要緊?別錯過了最佳開口時期

前幾天貼了一個關於牛牛學說話的視頻, 結果很多媽媽大贊“很可愛”, 也有媽媽留言, 家裡寶寶20個月了, 也只會說“爸爸”和“媽媽”。

排除生理原因, 男寶寶的說話通常會比女寶寶稍慢一點, 但如果到了特定月齡, 依然達不到基本要求, 那就是日常生活中沒有重視寶寶說話這件事。 雖然上幼稚園後, 大部分寶寶都能清楚說話, 順利表達自己, 但說話晚的孩子, 後期需要非常吃力地跟上同伴。

對照一下孩子成長過程中, 不同時段的說話特徵, 看看有沒有達到特定年齡水準。

寶寶說話發育時間

嬰兒時期

出生-3個月

寶寶高興時候, 會發出“啊哈噢”等叫聲。 通常是一個母音,比如啊【a】。

3-4個月

開始發出更多不同的母音, 發音變得豐富, 開始發出【mama】【baba】【gege】等疊詞發音。 當大人叫寶寶名字的時候, 開始有反應。

注意:寶寶的日常昵稱, 應該從出生就儘量固定一個, 不要一會兒乳名,

一會兒小寶寶這樣, 容易讓寶寶混淆。

5-6個月

寶寶在你對他說話, 或者看見你的面部表情感到開心的時候, 開始懂得通過尖叫聲來表達興奮, 也會通過刺耳的長時間尖叫表示不滿的情緒。 這個階段寶寶已經學會控制音量來表達不同的情緒。

學步幼兒期

7-12個月

寶寶開始把不同的單詞拼合在一起, 咿呀呀地說火星語了, 也開始學著模仿你簡單的說話。 比如“好”“不”等簡單的單詞發音, 並嘗試著和你對話。 把mama說成meme, 把baba說出dada, 也是正常的。

12-16個月

說出了人生的第一個完整詞, 大多數都是【爸爸】或者【媽媽】。 開始聽懂大人一個甚至多個單詞的意思。 開始聽得明白日常生活中簡單的指令, 比如媽媽說, 小鴨子(玩具)在哪裡?寶寶會用手指指出,

媽媽說“過來”, 寶寶也會聽從指令爬過來。

學會用點頭和搖頭來表達“好/是”“不好/不是”的意思, 開始發出更多的輔音, 比如“p、t、w、n、h”等。

16-18個月

一般到了15個月, 寶寶能說出3-4個詞語, 18個月開始, 能說10個詞語以上, 包括【媽媽】名詞, 【吃】動詞, 【冷】【熱】等形容詞。

18-24個月

能聽懂更多大人的指令, 比如吃飯的時候喊他, 他會有反應。 能把兩個不同的單詞串在一起, 比如“寶寶飯”“爸爸走”等, 能簡單表達, 但語法有點混亂。

學齡前兒童

2歲

會說的單詞達到50-100個之間, 能使用2-3個片語合成短句表達意思, 比如“寶寶要吃飯”“我要去玩”。 開始使用“你、我、他”等代詞, 但經常會混亂, 比如看見媽媽回家了, 會說成“我回來了!”

2-3歲

進入語言爆發期, 詞彙量達到200-300之間, 能清楚明白“你、我、他”的區別。

這個階段的寶寶已經能和家長進行簡單交流, 也會經常問簡單的問題。

3-4歲

最喜歡說的話是“為什麼?”“哪裡?”“誰?”, 非常喜歡提問, 看見自己沒見過的東西就一定會問, 同時也會問你一些難題, 比如“天上為什麼會下雨”。 已經能清楚表達一件事了。

孩子怎樣才算是語言發育遲緩?

6-12個月

你喊寶寶名字的時候, 他沒有任何反應;

不會發出“啊、噢、呀”等母音;

不會咿呀呀地說火星文;

出生12個月內, 沒有發出mama或papa/baba的音。

13-18個月

發現新東西或者想讓你跟著他走的時候, 不會指著一個地方咿呀呀地叫;

少於6個單詞的詞彙量。

19-24個月

當你向寶寶提問“耳朵在哪裡?眼睛在哪裡?”的時候, 寶寶指不出正確的地方;

當你對寶寶說“寶寶, 過來”的時候, 寶寶沒有任何反應(並不是假裝聽不見);

只能使用單個詞彙, 比如“走”, “不好”“餓”等。

25-36個月

不會說2-3個字串起來的短句, 比如“狗狗走了”“寶寶吃東西”“我要吃飯”等;

給出簡單的指令, 聽不懂, 比如“寶寶過來, ”“寶寶拿小鴨子給媽媽”。

這裡插入一個事情, 在前幾天我打車回家的時候, 司機車上有一個4歲的男孩子, 帶著人工耳蝸,咿呀呀的說話完全是火星文,比一歲5個月的牛牛水準還要差。後來問了才知道,是孩子一歲半的時候才發現他有問題,對家人的呼叫完全沒反應,火星文說得非常少,更別說“爸爸”和“媽媽”了,發現問題後才知道是耳聾了,估計是滿月時候入院打點滴導致的。因為進口人工耳蝸太貴,排期等國家補貼,3歲才帶上人工耳蝸,目前聽見聲音一年,依然不會叫“爸爸媽媽”,進度很緩慢。

希望家長能對孩子說話這件事多上點心,懷疑孩子聽不見或說話發育遲緩,請果斷帶孩子去鑒定,避免耽誤最佳治療時間。

怎樣讓孩子開口說話?

對寶寶說話

寶寶出生到6個月之前,你和他一起的時候,儘量多和他說話,天氣、心情、寶寶的衣服,什麼都可以,反正說就是了。孩子是通過你的說話來學習語言的。

在6個月後,寶寶能爬,能走了,當你在幹點什麼的時候,如果寶寶在身邊,也告訴他,你在幹嘛。比如,你在打電話,就和寶寶說:媽媽在打電話給阿姨,讓她周日帶著表妹出來一起喝早茶。

帶寶寶出門散步的時候,和他說一下他看到的是什麼東西,比如,“那部藍色的是貨車,綠色的是巴士”等等。

帶寶寶讀繪本

親子閱讀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還能快速提高寶寶的語言能力,通過讀繪本,能學會不同的語句、單詞。通過圖畫,把這些單詞聯繫一起,慢慢消化成自己的詞彙。

很多親子共讀的媽媽都發現,寶寶看過很多次的繪本,已經能記住一些繪本的細節了,當你提問“貨車在哪裡?”“貓咪在哪裡?”的時候,寶寶都能順利指出來。

等寶寶大點,3-4歲的時候,對於重複看過很多次的繪本,已經能用自己的語言給媽媽簡單講出來了。

故意“為難”一下寶寶

學習語言的目的是交流,在寶寶2歲左右,能用簡單詞彙交流,但詞彙量還不足夠多的時候,家長可以時不時“為難”一下他,比如,寶寶指著牛奶,明顯是想喝牛奶,但媽媽故意指著牛奶隔壁的餅乾,說“寶寶想吃餅乾,是嗎?”其實就是想引導孩子說出“牛奶”這個詞。

如果孩子做個動作,媽媽就能明白他的心意,那麼就沒必要開口說話了。平時試著給寶寶製造一點難題,引導他說出想表達的詞語。

做寶寶的聆聽者

在寶寶24個月開始,已經學會用簡單語句表達自我,家長一定要表現出對孩子說話的興趣和尊重,即使寶寶咿呀呀的語法錯誤,說很多無所謂的話,但也要認真聽,並給寶寶積極的回應。

寶寶會因為大人認真聽他說話,而對說話這件事更感興趣,有更強的表達欲望。

特別注意

關於口吃

在3-4歲,語言爆發時期,有些寶寶會有口吃的情況,主要是腦袋轉太快,但嘴巴有點慢,同時詞彙量不足,這個都是暫時性的,只要口吃情況不超過6個月,就不用太擔心。

當孩子有口吃的情況時,鼓勵他們慢慢說,不要著急,同時一定不要過度糾正和批評,越批評反而越緊張。等孩子詞彙量上來了,口吃的情況自然會好的。

關於雙語家庭

在雙語家庭中長大的寶寶,語言發展會比較慢,是正常現象。寶寶需要辨別出2種不同的語言發音,是需要一點時間的,但建議媽媽們,在寶寶學話前期,一句完整的話儘量使用同一種語言,儘量避免“給你一個apple,把那個pen給媽媽”。

如果日常家庭環境主要是普通話,但希望孩子早點學英語,可以讓指定某個家人,比如爸爸,每天找一個小時,和孩子全程英語對話的。雖然前期會吃力一點,但時間長了,孩子能快速學會普通話,同時英語也有一定的基礎。

但如果因為雙語環境讓寶寶的語言發展明顯滯後,醫生都會先建議讓寶寶先學一種語言,減輕他的學習負擔。

寶寶學說話,和大人學英語是一樣的,一開始都是大量地輸入,爸爸媽媽對著孩子說話、給孩子講繪本,都是輸入行為,只有大量輸入了,孩子才能有輸出。

如果你的寶寶在說話方面明顯滯後,排除生理原因,只能說明父母平時的輸入不夠多。看一個孩子怎樣,就能看出他父母在他身上花了多少心思和精力,養孩子這件事,從來就不能偷懶。

努力讓寶寶做個小話癆吧,當他聽得懂你的話,並且嘗試和你對話的時候,真的很好玩。

帶著人工耳蝸,咿呀呀的說話完全是火星文,比一歲5個月的牛牛水準還要差。後來問了才知道,是孩子一歲半的時候才發現他有問題,對家人的呼叫完全沒反應,火星文說得非常少,更別說“爸爸”和“媽媽”了,發現問題後才知道是耳聾了,估計是滿月時候入院打點滴導致的。因為進口人工耳蝸太貴,排期等國家補貼,3歲才帶上人工耳蝸,目前聽見聲音一年,依然不會叫“爸爸媽媽”,進度很緩慢。

希望家長能對孩子說話這件事多上點心,懷疑孩子聽不見或說話發育遲緩,請果斷帶孩子去鑒定,避免耽誤最佳治療時間。

怎樣讓孩子開口說話?

對寶寶說話

寶寶出生到6個月之前,你和他一起的時候,儘量多和他說話,天氣、心情、寶寶的衣服,什麼都可以,反正說就是了。孩子是通過你的說話來學習語言的。

在6個月後,寶寶能爬,能走了,當你在幹點什麼的時候,如果寶寶在身邊,也告訴他,你在幹嘛。比如,你在打電話,就和寶寶說:媽媽在打電話給阿姨,讓她周日帶著表妹出來一起喝早茶。

帶寶寶出門散步的時候,和他說一下他看到的是什麼東西,比如,“那部藍色的是貨車,綠色的是巴士”等等。

帶寶寶讀繪本

親子閱讀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還能快速提高寶寶的語言能力,通過讀繪本,能學會不同的語句、單詞。通過圖畫,把這些單詞聯繫一起,慢慢消化成自己的詞彙。

很多親子共讀的媽媽都發現,寶寶看過很多次的繪本,已經能記住一些繪本的細節了,當你提問“貨車在哪裡?”“貓咪在哪裡?”的時候,寶寶都能順利指出來。

等寶寶大點,3-4歲的時候,對於重複看過很多次的繪本,已經能用自己的語言給媽媽簡單講出來了。

故意“為難”一下寶寶

學習語言的目的是交流,在寶寶2歲左右,能用簡單詞彙交流,但詞彙量還不足夠多的時候,家長可以時不時“為難”一下他,比如,寶寶指著牛奶,明顯是想喝牛奶,但媽媽故意指著牛奶隔壁的餅乾,說“寶寶想吃餅乾,是嗎?”其實就是想引導孩子說出“牛奶”這個詞。

如果孩子做個動作,媽媽就能明白他的心意,那麼就沒必要開口說話了。平時試著給寶寶製造一點難題,引導他說出想表達的詞語。

做寶寶的聆聽者

在寶寶24個月開始,已經學會用簡單語句表達自我,家長一定要表現出對孩子說話的興趣和尊重,即使寶寶咿呀呀的語法錯誤,說很多無所謂的話,但也要認真聽,並給寶寶積極的回應。

寶寶會因為大人認真聽他說話,而對說話這件事更感興趣,有更強的表達欲望。

特別注意

關於口吃

在3-4歲,語言爆發時期,有些寶寶會有口吃的情況,主要是腦袋轉太快,但嘴巴有點慢,同時詞彙量不足,這個都是暫時性的,只要口吃情況不超過6個月,就不用太擔心。

當孩子有口吃的情況時,鼓勵他們慢慢說,不要著急,同時一定不要過度糾正和批評,越批評反而越緊張。等孩子詞彙量上來了,口吃的情況自然會好的。

關於雙語家庭

在雙語家庭中長大的寶寶,語言發展會比較慢,是正常現象。寶寶需要辨別出2種不同的語言發音,是需要一點時間的,但建議媽媽們,在寶寶學話前期,一句完整的話儘量使用同一種語言,儘量避免“給你一個apple,把那個pen給媽媽”。

如果日常家庭環境主要是普通話,但希望孩子早點學英語,可以讓指定某個家人,比如爸爸,每天找一個小時,和孩子全程英語對話的。雖然前期會吃力一點,但時間長了,孩子能快速學會普通話,同時英語也有一定的基礎。

但如果因為雙語環境讓寶寶的語言發展明顯滯後,醫生都會先建議讓寶寶先學一種語言,減輕他的學習負擔。

寶寶學說話,和大人學英語是一樣的,一開始都是大量地輸入,爸爸媽媽對著孩子說話、給孩子講繪本,都是輸入行為,只有大量輸入了,孩子才能有輸出。

如果你的寶寶在說話方面明顯滯後,排除生理原因,只能說明父母平時的輸入不夠多。看一個孩子怎樣,就能看出他父母在他身上花了多少心思和精力,養孩子這件事,從來就不能偷懶。

努力讓寶寶做個小話癆吧,當他聽得懂你的話,並且嘗試和你對話的時候,真的很好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