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從沒見過如此詳細的艾灸養生秘方

不得不說, 現在艾灸很火, 真正進入了一個全民艾灸的時代, 但關於艾灸操作方法不當的各種問題也接踵而來, 你是一個艾灸小白還是老司機?你做得艾灸真的能治病嗎?今天傳艾學院整理了一些關於艾灸調理常用穴位的各方面乾貨內容。

艾灸命門穴:提高身體免疫力

命門穴, 是人體督脈上的要穴及人體長壽穴位之一, 位於後背兩腎之間, 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處, 與肚臍相平的區域。 簡單的說該穴位置就是在肚臍正對應的後背處。 本穴因其位處腰背的正中部位, 內連脊骨, 在人體重力場中為位置低下之處, 脊骨內的高溫高壓陰性水液由此外輸體表督脈, 本穴外輸的陰性水液有維繫督脈氣血流行不息的作用, 為人體的生命之本, 故名命門。

【穴位功效】灸此穴可增加體重、提高抗寒能力、促進細胞DNA合成、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

【定位取穴】該穴位於腰部,

當後正中線上, 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處。 取穴時採用俯臥的姿勢, 指壓時, 有強烈的壓痛感。

【施灸方法】宜採用溫和灸。 施灸時被施灸者仰臥, 施灸者站或坐於一旁, 手執艾條以點燃的一端對準施灸部位、, 距離皮膚1.5~3釐米, 左右方向平行往復或反復旋轉施灸。 【施灸時間)每日灸1次, 每次灸3~15分鐘, 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艾灸合穀穴:鎮驚安神、調氣鎮痛

合穀穴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穴道, 是一個很重要又好用的穴位。 為什麼叫合穀穴呢?就是因為它的位置在大拇指和食指的虎口間, 拇指、食指像兩座山, 虎口似一山谷, 合穀穴在其中故名。

【穴位功效】合穀穴有清泄陽明, 祛風解毒, 疏經通絡, 鎮痛開竅之功用。

【定位取穴】確定此穴時應讓患者側腕對掌,

自然半握拳, 合谷穴位於手背部位, 第2掌骨中點, 拇指側。 再介紹一種簡易找法將拇指和食指張成45度角時, 位於骨頭延長角的交點即是此穴。

【施灸方法】宜採用溫和灸。 施灸時, 手執艾條以點燃的一端對準施灸部位, 距離皮膚1.5-3釐米, 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每日一次, 每次3-15分鐘, 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艾灸湧泉穴:引火下行好養生

湧泉穴, 在人體足底穴位, 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 乃是腎經的首穴。 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中說腎出於湧泉, 湧泉者足心也。 。 意思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 來源於足下, 湧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 所以, 泉穴在人體養生、防病、治病、保健竽各個方面顯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穴位功效】對此穴位經常艾灸, 可以導引腎經虛火及上焦濁氣下行, 並有疏肝明目, 清喉定心之功效。 可以降血壓, 促進局部血液迴圈, 有助於防止老年性手足麻木及浮腫的作用。

【定位取穴】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 取穴時, 可採用正坐或仰臥、蹺足的姿勢。

【施灸方法】手執艾條距離湧泉穴1.5-3釐米處艾灸, 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施灸時間】每日一次, 先左後右, 每次灸3_15分鐘。 最好在勾晚臨睡前灸, 助於睡眠。

艾灸關元穴:治療虛損, 強壯身體

關元, 經穴名。 出自《靈樞·寒熱病》。 《圖翼》說:此穴當人身上下四旁之中, 故又名大中極, 乃男子藏精, 女子畜血之處。 《扁鵲心書》說:每夏秋之交,

即灼關元千壯, 久久不畏寒暑。 人至三十, 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 五十, 可二年一灸臍下三百壯;六十, 可一年一灸臍下三百壯, 令人長生不老。 【穴位功效】關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 凡元氣虧損均可使用。 臨床上多用於泌尿、生殖系統疾患。

【定位取穴】該穴位於臍中下3寸, 腹中線上, 仰臥取穴。

【施灸方法】宜採用迴旋灸。 施灸時, 被施灸者仰臥, 施灸者站或坐於一旁, 手執艾條以點燃的一端對準施灸部位, 距離皮膚1.5~3釐米, 左右方向平行往復或反復旋轉施灸。

【施灸時間】每日灸1次, 每次灸3~15分鐘, 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艾灸足三裡:滋補身體壯身心

足三裡是陽明胃經的合穴, 為五俞穴之一, 為全身最重要的強壯穴, 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 古今大量的實踐都證實,足三裡是一個能防治多種疾病、強身健體的重要穴位。足三裡是抗衰老的有效穴位,對於延年益壽大有裨益。灸足三裡穴,可使胃腸蠕動有力而規律,並能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增進食欲,幫助消化;還可以改善心功能,調節心率,增加紅細胞、白細胞、血色素和血糖量。所以古人有:常灸足三裡,勝吃老母雞。

【穴位功效】扶正培元,強脾健胃,促進新陳代謝,強壯肌體,提高內分泌系統功能,增強免疫力。

【定位取穴】足三裡穴位是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位置。我們在尋找穴時,可以以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關節沿脛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頭阻擋為止,指尖處即為此穴。當然,配合下圖為更能讓你找到這個穴位。

【施灸方法】距離足三裡1.5-3釐米處施灸,以感到施灸處微熱舒適為度,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施灸時間】隔天施灸,每次10-20分鐘左右

艾灸大椎穴:疏風散寒消疲勞

大椎穴又名百勞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陽維脈之會,有諸陽之會和陽脈之海之稱。此穴

【穴位功效】有解表、疏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細胞數量,提高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具有提高機體細胞免疫的功能。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

【定位取穴】該穴位于頸部下端,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時正坐低頭,可見頸背都交界處椎骨有一高才並能隨頸部左右擺動而轉動者即是第7頸椎,其下為大椎穴。

【施灸方法】宜採用迴旋灸。施灸時,被施灸者俯臥,施灸者站或坐於一旁,手執艾條以點燃的一端對準施灸部位,距離皮膚1.5~3釐米,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隔日灸1次,每次灸10分鐘左右,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艾灸太沖穴:人體健康的總開關

太沖穴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重安穴道之一,是肝經的原穴,原穴的含義有發源、原動力的意思,也就是說,肝臟所表現的個性和功能都可以從太沖穴找到形質。

【穴位功效】太沖穴主要是針對神經系統疾病有一定的預防作用,如果經常灸這個穴位的話,可以解毒養肝,行氣解鬱。對防治高血壓、頭痛頭暈,、失眠多夢都很有好處。

【定位取穴】取太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臥的姿勢,太沖穴位於足背側,第1、2趾蹠骨連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夾縫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映手,即是太沖穴。

【施灸方法】取坐位,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20分鐘左右,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艾灸三陰交:調理臟腑活經血

三陰交穴屬足太陰脾穴,為足二陰經之交會,具有保健和胃,調補肝腎,調理經血,主生殖的作用。

【穴位功效】經常進行三陰交艾灸可調理肝、睥、腎三陰經之穴氣,使先天之精旺盛,後天之精充足,從而達到健康長壽。

【定位取穴】該穴位於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取穴時,正坐屈膝成直角,以手4指併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在水平線在脛骨後緣的交點,為取穴部位。

【施灸方法】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施灸部位,施以溫和灸,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20分鐘左右。

艾灸神闕穴:調氣血和陰陽

神闕穴,即肚臍,又名臍中,是人體任脈上的要穴。它位於命門穴平行對應的肚臍中。是人體生命最隱秘最關鍵的要害穴竅,是人體的長壽大穴。神闕為任脈上的陽穴,命門為督脈上的陽穴,二穴前後相連,陰陽和合,是人體生命能源的所在地,所以,古代修煉者把二穴稱為水火之官。人體科學研究表明,神闕穴是先天真息的唯一潛藏部位,人們通過鍛煉,可啟動人體胎息,恢復先天真息能。

【穴位功效】在此穴施灸有溫補元陽,健運脾胃,復蘇固脫之效,可益氣延年。

【定位取穴】該穴位於腹中部,臍中央。

【施灸方法】取0.2~0.4釐米厚的鮮薑一塊,用針穿刺數孔,蓋於臍上,然後置小艾炷或中艾炷于薑片上點燃施灸。或手執艾條以點燃的一端對準施灸部位,距離皮膚1.5~3釐米,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灸處稍有紅暈為度。

【施灸時間)每次3~5壯,隔日1次,每月灸10次,最好每晚9點鐘灸之。

艾灸氣海穴:調理沖任,益氣補腎

氣海名意指任脈水氣在此吸熱後氣化脹散。本穴物質為石門穴傳來的弱小水氣,至本穴後,水氣吸熱脹散而化為充盛的天部之氣,本穴如同氣之海洋,故名氣海。氣海穴屬任脈經穴,為保健要穴,前人有氣海一穴暖全身之譽稱,是說氣海穴有溫養、強壯全身的作用.

【穴位功效】灸之能調整胃腸及腎的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具有培補元氣,益腎固精,調理沖任及強壯作用。

【定位取穴】該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直線連結肚臍與恥骨上方,將其分為十等分,從肚臍3/10的位置,即為此穴。

【施灸方法)宜採用迴旋灸。施灸時被施灸者平臥,施灸者站或坐於一旁,手執艾條以點燃的一端對準施灸部位,距離皮膚1.5~3釐米,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隔日灸一次,每次灸10分鐘左右,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7次為一療程

古今大量的實踐都證實,足三裡是一個能防治多種疾病、強身健體的重要穴位。足三裡是抗衰老的有效穴位,對於延年益壽大有裨益。灸足三裡穴,可使胃腸蠕動有力而規律,並能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增進食欲,幫助消化;還可以改善心功能,調節心率,增加紅細胞、白細胞、血色素和血糖量。所以古人有:常灸足三裡,勝吃老母雞。

【穴位功效】扶正培元,強脾健胃,促進新陳代謝,強壯肌體,提高內分泌系統功能,增強免疫力。

【定位取穴】足三裡穴位是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位置。我們在尋找穴時,可以以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關節沿脛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頭阻擋為止,指尖處即為此穴。當然,配合下圖為更能讓你找到這個穴位。

【施灸方法】距離足三裡1.5-3釐米處施灸,以感到施灸處微熱舒適為度,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施灸時間】隔天施灸,每次10-20分鐘左右

艾灸大椎穴:疏風散寒消疲勞

大椎穴又名百勞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陽維脈之會,有諸陽之會和陽脈之海之稱。此穴

【穴位功效】有解表、疏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細胞數量,提高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具有提高機體細胞免疫的功能。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

【定位取穴】該穴位于頸部下端,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時正坐低頭,可見頸背都交界處椎骨有一高才並能隨頸部左右擺動而轉動者即是第7頸椎,其下為大椎穴。

【施灸方法】宜採用迴旋灸。施灸時,被施灸者俯臥,施灸者站或坐於一旁,手執艾條以點燃的一端對準施灸部位,距離皮膚1.5~3釐米,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隔日灸1次,每次灸10分鐘左右,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艾灸太沖穴:人體健康的總開關

太沖穴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重安穴道之一,是肝經的原穴,原穴的含義有發源、原動力的意思,也就是說,肝臟所表現的個性和功能都可以從太沖穴找到形質。

【穴位功效】太沖穴主要是針對神經系統疾病有一定的預防作用,如果經常灸這個穴位的話,可以解毒養肝,行氣解鬱。對防治高血壓、頭痛頭暈,、失眠多夢都很有好處。

【定位取穴】取太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臥的姿勢,太沖穴位於足背側,第1、2趾蹠骨連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夾縫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映手,即是太沖穴。

【施灸方法】取坐位,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20分鐘左右,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艾灸三陰交:調理臟腑活經血

三陰交穴屬足太陰脾穴,為足二陰經之交會,具有保健和胃,調補肝腎,調理經血,主生殖的作用。

【穴位功效】經常進行三陰交艾灸可調理肝、睥、腎三陰經之穴氣,使先天之精旺盛,後天之精充足,從而達到健康長壽。

【定位取穴】該穴位於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取穴時,正坐屈膝成直角,以手4指併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在水平線在脛骨後緣的交點,為取穴部位。

【施灸方法】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施灸部位,施以溫和灸,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20分鐘左右。

艾灸神闕穴:調氣血和陰陽

神闕穴,即肚臍,又名臍中,是人體任脈上的要穴。它位於命門穴平行對應的肚臍中。是人體生命最隱秘最關鍵的要害穴竅,是人體的長壽大穴。神闕為任脈上的陽穴,命門為督脈上的陽穴,二穴前後相連,陰陽和合,是人體生命能源的所在地,所以,古代修煉者把二穴稱為水火之官。人體科學研究表明,神闕穴是先天真息的唯一潛藏部位,人們通過鍛煉,可啟動人體胎息,恢復先天真息能。

【穴位功效】在此穴施灸有溫補元陽,健運脾胃,復蘇固脫之效,可益氣延年。

【定位取穴】該穴位於腹中部,臍中央。

【施灸方法】取0.2~0.4釐米厚的鮮薑一塊,用針穿刺數孔,蓋於臍上,然後置小艾炷或中艾炷于薑片上點燃施灸。或手執艾條以點燃的一端對準施灸部位,距離皮膚1.5~3釐米,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灸處稍有紅暈為度。

【施灸時間)每次3~5壯,隔日1次,每月灸10次,最好每晚9點鐘灸之。

艾灸氣海穴:調理沖任,益氣補腎

氣海名意指任脈水氣在此吸熱後氣化脹散。本穴物質為石門穴傳來的弱小水氣,至本穴後,水氣吸熱脹散而化為充盛的天部之氣,本穴如同氣之海洋,故名氣海。氣海穴屬任脈經穴,為保健要穴,前人有氣海一穴暖全身之譽稱,是說氣海穴有溫養、強壯全身的作用.

【穴位功效】灸之能調整胃腸及腎的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具有培補元氣,益腎固精,調理沖任及強壯作用。

【定位取穴】該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直線連結肚臍與恥骨上方,將其分為十等分,從肚臍3/10的位置,即為此穴。

【施灸方法)宜採用迴旋灸。施灸時被施灸者平臥,施灸者站或坐於一旁,手執艾條以點燃的一端對準施灸部位,距離皮膚1.5~3釐米,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隔日灸一次,每次灸10分鐘左右,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7次為一療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