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日軍衝鋒“逼迫”蘇軍停火正得意,下一刻就遭屠殺式殲滅

二戰中的日軍, 可以說是矛盾的結合體:第一印象是國力強盛, 軍隊強大, 仔細一想, 日本其實並不富裕, 甚至貧窮到了只能以戰養戰的地步;基層官兵作戰頑強, 高級軍官卻大多戰略眼光短淺鄙陋。 另外, 日軍士兵多訓練有素, 手裡卻連一套像樣的裝備都沒有。 這樣的軍隊在亞洲尚可橫行霸道, 但到了世界舞臺上, 其強大外表下的孱弱則立馬暴露無遺。

即便如此, 筆者仍想說一句, 日軍在二戰中的“自殺式衝鋒”同蘇軍的“人海戰術”一樣, 看上去毫無章法, 是“大力出奇跡”的代表作, 實際上我們對其誤解很深。 日軍的衝鋒戰不但有章可循, 還是理論上非常嚴謹高明的戰術。 解釋這一點, 我們必須先提一個人和一場戰爭。

20世紀初期, 新興的列強日本同老牌帝國沙俄在中國東北地區因利益而產生衝突。 為了奪取遼東半島的控制權, 兩國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日俄戰爭”。

外國人在我們自己的地盤上明目張膽地挑事, 我們反而沒有權利干涉, 這不能不說是一大恥辱。 不過, 這場戰役日軍贏得並不光彩, 面對較有實力的俄遠東艦隊, 在日本“軍神”乃木希典的指揮下, 日軍以近乎偷襲的手段和發瘋般的進攻才獲得險勝。

經此一戰, 日本上下立刻膨脹了, 還信了一個歪理:俄軍武器裝備先進齊全照樣輸了, 說明武器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根本因素, 士兵的作戰意志和能力才是。 為此, 日軍也基本上放棄了重武器的研究, 加緊訓練士兵。 實際上, 日軍高層的目的大家都知道:日本窮, 缺少戰略資源, 為了省錢, 用這種冠冕堂皇的說辭忽悠士兵罷了。 值得一提的是, 伴隨這場戰爭一同誕生了一個全新的名詞——“肉彈衝鋒”, 對日軍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所謂“肉彈衝鋒”, 實際上跟我們所熟知的“自殺式衝鋒”沒多大區別。 日俄戰爭中, 乃木希典為了贏下關鍵一戰, 不但強迫士兵拼死前進, 甚至親手把自己的兩個親兒子都推上前線。 該戰術可謂是“一鳴驚人”,

日俄戰爭結束後, 如獲至寶的日軍立刻開始豐滿此戰術, 很快便形成了一套看似嚴謹的戰法。 日軍規定:戰鬥時, 每3-4名士兵為一個最基本的戰鬥單位, 三個步槍小組在前呈斜線排列, 後方有機槍手掩護。 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士兵在衝鋒時, 後方火力造成誤傷。

除此之外, 日軍還規定士兵在衝鋒時必須挺直身板, 以保證前進速度。 抵達敵方陣地前300米時, 士兵應儘量低身, 盡可能尋找掩護。 後來, 為了對付中國軍隊, 該戰術中還加入了步兵炮和擲彈筒等戰法, 無不對戰術的精度和嚴謹性做出了很嚴格的要求。 後來的“自殺式衝鋒”看似瘋狂, 實際上也是從這套理論中變化而來的。 這種衝鋒戰術在二戰初期曾收效頗豐, 太平洋戰場上, 日軍經常趁夜色對美軍營地發起衝鋒。 因為訓練有素, 日軍往往在造成巨大殺傷後立刻撤退, 美軍防不勝防, 苦不堪言。 如硫磺島戰役時, 已經走投無路的日軍殘餘部隊發起自殺式衝鋒, 還屠殺了美軍一個戰地醫院, 給美軍造成巨大損失。

美軍對付日軍衝鋒的手段複雜,但大多借助武器裝備,如噴火器、噴火坦克等,或是在戰前進行飽和轟炸、夜間用照明彈防止偷襲等,蘇軍卻沒有這樣的麻煩。與日本不同,蘇聯幅員遼闊資源豐富,蘇軍將領中又不乏戰略眼光高明之人,非常注重對先進武器的研發。一戰結束後,蘇軍就開始致力於坦克部隊的創建;同時,蘇聯人也在積極研發新式輕武器。1935年,著名的“波波沙”衝鋒槍研製成功;1939年,並不是很成熟的“波波沙”就已經裝備到了每一個基礎作戰單位。

有個說法叫“一寸長一寸強”,“波波沙”有個致命缺陷,那就是射程短。因此,雖然手中握有“波波沙”,蘇軍並不非常依賴它。直到見識到了日軍的衝鋒戰術後,蘇聯人才豁然開朗,明白了“波波沙”的真正用法。

1939年5月,諾門罕戰役爆發後,不可一世的日軍率先發動進攻,與蘇軍互有攻防。此時蘇軍尚未適應作戰強度,日軍氣勢並不輸給對方,甚至在戰鬥最激烈時主動對蘇軍陣地發動衝鋒。起初,日軍的奇襲還頗有成效,然而當蘇聯人緩過勁兒來後,情況立馬改變了。在一次戰鬥中,日軍久攻未果,試圖再次用強有力的“自殺式衝鋒”打開局面。蘇軍指揮官見狀,立刻下令停止射擊。直到將日本兵放到陣地前不遠處時,蘇軍士兵突然拿出“波波沙”,對著前方密集掃射。日軍正為對方停火而得意,以為戰術又要得逞,卻瞬間被這種射程短但射速快的新型武器打得血肉橫飛;僥倖沖到陣地上的少量日軍士兵,肉搏根本就不是蘇軍的對手。日軍損傷慘重,當場崩潰。

雖然二戰中的日本不是蘇聯的主要對手,但蘇軍對付“自殺式衝鋒”的手段卻在不斷完善。二戰末期,當蘇軍向關東軍宣戰後,為了防止日本人搞偷襲,蘇軍乾脆先下手為強,調集大量機槍和坦克封住日軍工事的全部出口,再將燃燒彈投擲到日軍陣地上空。大量日軍士兵窒息或是直接被燒死,剩下的試圖沖出包圍,剛出工事就變成一堆碎肉。原本打算負隅頑抗的日本兵是真怕了,蘇軍卻連投降的機會都不給。在蘇聯人面前,曾令人聞風喪膽的“自殺式衝鋒”,“衝鋒”不再,只剩下“自殺”了。

美軍對付日軍衝鋒的手段複雜,但大多借助武器裝備,如噴火器、噴火坦克等,或是在戰前進行飽和轟炸、夜間用照明彈防止偷襲等,蘇軍卻沒有這樣的麻煩。與日本不同,蘇聯幅員遼闊資源豐富,蘇軍將領中又不乏戰略眼光高明之人,非常注重對先進武器的研發。一戰結束後,蘇軍就開始致力於坦克部隊的創建;同時,蘇聯人也在積極研發新式輕武器。1935年,著名的“波波沙”衝鋒槍研製成功;1939年,並不是很成熟的“波波沙”就已經裝備到了每一個基礎作戰單位。

有個說法叫“一寸長一寸強”,“波波沙”有個致命缺陷,那就是射程短。因此,雖然手中握有“波波沙”,蘇軍並不非常依賴它。直到見識到了日軍的衝鋒戰術後,蘇聯人才豁然開朗,明白了“波波沙”的真正用法。

1939年5月,諾門罕戰役爆發後,不可一世的日軍率先發動進攻,與蘇軍互有攻防。此時蘇軍尚未適應作戰強度,日軍氣勢並不輸給對方,甚至在戰鬥最激烈時主動對蘇軍陣地發動衝鋒。起初,日軍的奇襲還頗有成效,然而當蘇聯人緩過勁兒來後,情況立馬改變了。在一次戰鬥中,日軍久攻未果,試圖再次用強有力的“自殺式衝鋒”打開局面。蘇軍指揮官見狀,立刻下令停止射擊。直到將日本兵放到陣地前不遠處時,蘇軍士兵突然拿出“波波沙”,對著前方密集掃射。日軍正為對方停火而得意,以為戰術又要得逞,卻瞬間被這種射程短但射速快的新型武器打得血肉橫飛;僥倖沖到陣地上的少量日軍士兵,肉搏根本就不是蘇軍的對手。日軍損傷慘重,當場崩潰。

雖然二戰中的日本不是蘇聯的主要對手,但蘇軍對付“自殺式衝鋒”的手段卻在不斷完善。二戰末期,當蘇軍向關東軍宣戰後,為了防止日本人搞偷襲,蘇軍乾脆先下手為強,調集大量機槍和坦克封住日軍工事的全部出口,再將燃燒彈投擲到日軍陣地上空。大量日軍士兵窒息或是直接被燒死,剩下的試圖沖出包圍,剛出工事就變成一堆碎肉。原本打算負隅頑抗的日本兵是真怕了,蘇軍卻連投降的機會都不給。在蘇聯人面前,曾令人聞風喪膽的“自殺式衝鋒”,“衝鋒”不再,只剩下“自殺”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