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克制鐵戟造型奇特的武器“鉤鑲”的前半生簡述

兩漢時期, 鐵戟盛行, 戟兵主宰戰場。 戟可刺可推, 可鉤可啄, 使用靈活, 威力巨大。 但是為了實戰需要, 漢代人發明了一種造型奇特的武器, 專門用來克制鐵戟, 這就是鉤鑲。

鉤鑲整體呈弓形, 由上下一長一短的兩鉤與中間的小盾牌構成, 小型的盾通常被稱為“鑲”, 結合上下兩端的鉤, 從而得名為“鉤鑲”。

鉤鑲的起源:

鉤發源於南方底氣, 可能是戈與刀這兩種兵器相結合的產物。 屈原的詩中提到吳戈,

與其說是吳地產出的戈, 不如說是吳鉤的代名詞。

《吳越春秋》記載:闔閭既寶莫耶(邪), 覆命于國中作金鉤。 令曰:“能為善鉤者, 賞之百金。 吳作鉤者甚眾。 ”有人獻二鉤, 王“服而不離身”。 可見當時在吳越地區這種武器已經十分普遍。

到了漢代, 則出現了“鉤鑲”的武器, 《釋名》記載:兩頭曰鉤, 中間曰鑲, 或推鑲, 或鉤引。

鉤鑲的造型:

鉤鑲整體呈弓形, 兩頭各有1個向外的彎鉤, 一般是長鉤長於下鉤。 鉤為圓柱形的長鐵鋌, 都稍向後彎。 上鉤頂端為銳尖, 下鉤末端有的是小球狀, 有的是銳尖形。 兩鉤中間連接著一個盾牌狀的鐵鑲(一塊圓角長方形薄鐵板), 後有把手, 用圓蓋釘固定於鉤架上。 鉤鑲一般通長(包括上鉤、下鉤和中間的鑲部)在60-70釐米之間。 整體形狀是上鉤長, 下鉤短, 中部有一護手的鐵板。

鉤鑲的用途:

能鉤, 能擋。

鉤鑲在河南洛陽、鶴壁,河北定縣等地的漢墓中都有出土。河南鶴壁市發現的一件鐵質鉤鑲,上鉤長26cm ,下鉤長15.7cm ,連同鑲部總長61.5cm ,兩鉤都是鍛打成的渾圓的鋌,向前鉤曲。下鉤的尖端是圓球狀,上鉤的尖部殘失。中間鑲部,背面的鋌鍛打成扁體形,並折成長方形把手,正面是用長18.5 cm 寬14 cm 的薄鐵板製成的鑲,用圓蓋釘固定在鉤架上。鑲板上無其他附屬物的遺跡,中部向外鼓出,以便於手握。

鉤鑲在河南洛陽、鶴壁,河北定縣等地的漢墓中都有出土。河南鶴壁市發現的一件鐵質鉤鑲,上鉤長26cm ,下鉤長15.7cm ,連同鑲部總長61.5cm ,兩鉤都是鍛打成的渾圓的鋌,向前鉤曲。下鉤的尖端是圓球狀,上鉤的尖部殘失。中間鑲部,背面的鋌鍛打成扁體形,並折成長方形把手,正面是用長18.5 cm 寬14 cm 的薄鐵板製成的鑲,用圓蓋釘固定在鉤架上。鑲板上無其他附屬物的遺跡,中部向外鼓出,以便於手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