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山西市名字由來(下)晉城、長治、臨汾、運城

長治

長治市古為“上黨”、“潞州”地域, 殷商時為黎國, 屬冀州。 春秋時, 曾為潞子嬰兒國, 後並于晉國。 戰國時, 屬韓國。 周顯王二十一年(前348)韓首置上黨郡, 後歸趙國。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 秦統一六國後, 實行郡縣制, 分天下為36郡, 上黨郡即為其中之一。

長治, 據太行山之巔, 地形最高與天為黨。 所以也有上黨的稱呼。 戰國時韓首置上黨郡, 南北朝改為潞州, 明嘉靖八年(1529年)改稱潞安府, 當時的上黨地區戰亂不斷, 盜匪層出, 於是置長治縣, 取“長治久安”之意, 長治由此而得名。 目前轄兩區一市十縣。

晉城

關於晉城市, 不知大家對它的名字來由有興趣沒?晉城歷史上的有過很多名字, 諸如高都、建州、澤州、丹川、鳳台等。 在歷史上, 晉城一直是現城區和澤州縣兩地全部轄區的名字, 也就是說它是縣名, 直到一九八五年晉城成為國家市管縣的試點, 提為地級市, 從那時起嚴格的說晉城就成了我們常說的南五縣的通名,

而原晉城縣澤則被分做了城區和澤州縣。

晉城這個名字最早出現于唐代武德三年, 其來由是以戰國時期魏韓趙三家分晉, 遷晉君於此奉祀而得名晉城。

1983年晉城縣改設晉城市(縣級)。 1985年撤銷晉東南地區, 晉城市升為地級市。 轄一區一市四縣。  

臨汾

北魏時在今臨汾市區建“白馬城”, 移平陽縣於此。 隋開皇三年(583年), 隋文帝楊堅嫌“平陽”與“平楊”諧音, 改平陽縣為臨汾縣, 取“濱臨汾河”之意。

臨汾地處太原、鄭州、西安三個省會城市連接中點, 區位優勢突出, 交通通訊便捷。 位於山西省西南部, 東倚太嶽, 與長治、晉城為鄰;西臨黃河, 與陝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韓信嶺, 與晉中、呂梁毗連;南與運城市接壤。 臨汾“東臨雷霍, 西控河汾, 南通秦蜀, 北達幽並”, 地理位置重要, 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1971年在此設臨汾市, 2001年設地級臨汾市。 轄一區兩市十四縣。 該市歷史悠久, 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和黃河文明的搖籃, 有“華夏第一都”之稱;該市是華北地區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

盛產小麥、棉花等, 素有“棉麥之鄉”和“膏腴之地”美譽;該市已形成多元產業體系, 是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市自然資源豐富, 是中國三大優質主焦煤基地之一;該市非物質文化種類繁多, 有蒲州梆子、威風鑼鼓等多種民間藝術形式, 被譽為“梅花之鄉”、“剪紙之鄉”和“鑼鼓之鄉”。

運城

運城是一座因鹽而形成的歷史文化古城, 因“鹽運之城”而得名。 許多地名的由來都與鹽有關。

春秋時屬晉國, 韓、趙、魏三家分晉後, 運城屬魏。 秦始皇設36郡, 運城屬河東郡, 之後一直慣稱河東。 1949年, 成立運城專署。 1954年, 運城、臨汾兩專區合併為晉南專區。 1970年,晉南地區撤銷重設運城地區。 2000年改為地級運城市。 轄區一區兩市十縣。

因鹽池產鹽, 早期制鹽工人、販鹽商販等, 在鹽池北岸集中形成路(鹵)村。 由路村東西方向, 因販鹽、裝車、休息而漸成東、西八裡鋪。 再如車盤, 因鹽商運鹽途中, 對車輛維修、盤點集中於該地, 故得名車盤。 運城、鳳凰城等也是因鹽得名。 其次, 與運城歷史、地理、文化、人文等相關得名也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